

冷嘲热讽的马丁·帕尔
作者: 林路马丁·帕尔(MartinParr,1952—)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萨里郡,生活在布里斯托,1994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镜头中的主题主要为英国的中层阶级,以及世界各地旅游者的众生相。帕尔的作品被公众和舆论评论为狂野和充满肉欲,评论家则把帕尔推崇为光芒耀眼的新星。有人批评他的作品是对人类的讥讽时,他的回答毫不示弱:“人类本是可笑的。”
帕尔在提出申请加入玛格南之前,自己也曾犹豫过。他知道自己的作品与那些典型的玛格南摄影师太不一致,但他需要一个图片代理机构,同时他也找不到为什么不去试一试理由。尽管他知道:“在玛格南内部有不少人要阻止我加入。有人写公开信,有人列出不应接纳我的种种理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的作品与玛格南仍在追求的‘关心人类’的摄影完全不相符,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在他拍摄的旅途照片中,尤其是自己故乡英格兰的都市,常常出现令人惊诧的构成空间。他在强调某一个瞬间的同时注入反讽的意味,并且以警惕的注视发现那些旅游者的不协调和虚弱的心理特征。对于帕尔来说,通过镜头精心“研磨”后所呈现出来的仁慈与关怀,以逼近的姿态构成了自我鉴定的机制,使我们都成为参与者和“帮凶”——也许最终的嘲讽对象,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帕尔的创作特征,也许就是:滑稽,荒诞,嘲讽,华丽艳俗,肆无忌惮,残酷无情……随着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入观察,“冷嘲热讽”的切入点,就是对全球化与消费主义的深刻反思。
在成为玛格南图片社成员后的1995年,帕尔在巴黎国家摄影中心举办新作品展。卡蒂埃-布列松应邀参观了这个展览——作为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他为玛格南有这样的会员作品而惊讶万分。他十分焦虑地在展厅里看了一遍之后,被介绍给帕尔。他悲伤地看着帕尔足足有几分钟,然后说“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对你讲,你来自完全不同的星球”,就愤愤然离开了展厅。这使帕尔也感到目瞪口呆。
最终,卡蒂埃-布列松还是理解了帕尔。帕尔后来回忆起这件事,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想卡蒂埃-布列松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对世界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视觉。但是一旦面对真实的世界,却大吃一惊。批评和诋毁我的人,也许认为我是故意去描述一个残忍无情的世界,去描绘这种腐朽、这种放荡。而实际情况是,在我的头脑里,世界上的不少事情就是被这样明白无误地显示出来,所以我只是用摄影的方式讲出我的感受和我的想法。”
在帕尔之前,美国摄影家弗兰克就以独特的目光,甚至是近乎残酷而正直地观察生活在周围的形形色色的美国人,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将美国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有时甚至是“不堪入目”,加上广角镜的运用,不完整构图的出现,使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在画面中找不到丝毫的影子,从而确立了“非决定性瞬间”的著名理论和创作方式。还有就是弗里德兰德,在拍摄过程中力求避免那些使人感动的、畸形的场景以及其他各种廉价的,但能够“出效果”的场景,而更喜欢那些朴素的,甚至具有讽刺效果的场面。他的摄影作品堪称一场视觉盛宴:通过巧妙运用窗子与店铺的反光、融入各类符号、呈现异常的透视扭曲,以及让人体、汽车、树木、建筑物等元素自然交叠,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画面效果。使得那些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物体转变成超现实主义的心理体验,给观众带来一种挫败感,防止观看者通过看而不是心理体验来揭示摄影者所注入的主题。
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帕尔,将这样的理念推到了极端。尤其是和前两者经常将美国国旗放入画面进行嘲讽相似的是,帕尔的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英国国旗,给人以一脉相承的暗示。只不过他走得更远了,从而奠定了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摄影”的偶像地位。
帕尔的创作专题异常丰富,比如,你可以通过《海滩》系列,跟随帕尔的足迹,寻找海岸边生活形态的荒谬和有趣,让其成为民族习惯的仪式。从30多年拍摄中精选出来的海岸景观,足以让我们探讨海滩文化,包括世界各地富有趣味性的空间。
帕尔介绍说:我拍摄海岸已经有数十年了,纪实了这一传统的方方面面中,包括晒日光浴的特写,肆无忌惮的游泳者突然闯入画面,还有没完没了的沙滩上的聚餐。我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主题的,最初出版过一本画册叫《最后的度假地》,拍摄了新布莱顿的海滩盛景,靠近利物浦,1968年。从这次开始,我的海岸拍摄遍及世界各地,包括阿根廷、巴西、中国、西班牙、意大利、拉脱维亚、日本、美国、墨西哥、泰国,当然也包括英国。
世界各地的海岸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商业营销。海岸成为销售各种各样物品的主要去处,从英国的冰淇淋,到印度的掏耳朵,还有智利的烤鱼,乃至中国的面条。你可以通过这些海岸理解和阅读不同的国家,尤其是文化的交流,让海岸成为非常独特而稀有的公共空间,可以找到充满了荒谬、古怪的民族习惯。
前些年,帕尔去了美国,应高地博物馆的邀请,在亚特兰大拍摄了一些照片,构成了题为《南方的写照》的主题。

他说:我对美国的拍摄总是兴趣盎然,大份的肉食品,过分热情的人,还有十足的疯狂,都让我活力四射。亚特兰大真的让我震惊:我喜欢得不得了。那里有真实的精神世界,人们都很友好,和我去过的其他的美国城市迥然不同。我将一些遭遇的细节画面组合在一起,成为一张张大的画面。这一主题的结果,折射出一个剪切和粘贴、快速构成的梦幻,让人可以有更多样化的联想。而桃树街,正如人们所知,是贯穿亚特兰大的主要街道。日复一日,在不断往复的旅途中,我总是会回到这条街上,然后再到下一个目的地。
早些年,我拿到了帕尔的签名本NoWorries(“没问题”或“不用担心”),这是帕尔第一个和澳大利亚相关的拍摄主题。主要是为“城市弗里曼特尔摄影节”而创作,关注的是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日常生活场景。不管当地的人们是在工作还是在休闲,每一个港口的小镇或城市都是帕尔关注的空间,如同一篇散文化的图像报道。
西澳大利亚艺术画廊现当代影像和设计馆长罗伯特·希尔克这样评述说:
马丁·帕尔是我们时代最为重要的,或许也是最为“声名狼藉”的摄影家之一。他具有英国画家贺加斯风格的锐利双眼,类似于美国当代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的敏感和活力,往往能够将旅途中的影像化腐朽为神奇。他以古怪的方式穿透了曲折往返的真实地带,以后现代主义的魔力打破了常规的漫游习惯,模糊了真伪之间的界限。他在这一主题中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将人物和空间架构在一个漂浮的空间内,介于反讽、嘲讽和尊重的客观报道之间,夸张却又不远离真实,实在是难以做出精确的分类。他以非常机敏的(有时候甚至故意激怒对方)的方式,深入到了被摄者传统的内在心理层面。画面中往往呈现出强大的批评张力,从而让观众往往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被剥夺话语权的境地,但是可以让观众进入自身的反省空间,思考自身的“病症”。因为我们看到画面中被嘲讽和挖苦的对象,就像是我们自身,一起被涉及其中。
有时候,帕尔的出现令人哭笑不得。比如,他从墨西哥的旅行归来,出版社请来墨西哥文化批评者罗格里奥,发表一些评述。没想到,罗格里奥一上来就说:我非常不喜欢马丁·帕尔的作品,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将消费主义的落点放在墨西哥的国度里,揭示了人类无法面对的“困境”。
他说:帕尔意识到了这一切。他在墨西哥的不同省份旅行时,不仅从表面上,更是从深处注意到了竞争的可能。帕尔知道这里没有真正的,或者说是纯粹的文化,它们都是一种混杂的产品。以往是许多民族的构成,未来很难想象又会是什么样的构成。帕尔极尽挖苦的影像,拍摄于墨西哥的旅途中,不仅说出了全球化的影响,同时也说出了民族身份的特征。后者呈现在政府机关、电视频道甚至世界杯中。不然的话,画面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绿色、白色以及红色(墨西哥的国旗就是由这三色组成的)?
帕尔的注视尤其敏锐地出现于街头,将我们对于大众文化模糊的观念通过具体的观照性格化。比如,米老鼠的巫术,遭遇了全能的基督耶稣,还有民间艺人、蜘蛛人、花枝招展的玩偶、麦当劳、金字塔、鸡腿、可口可乐,悉数登场。观光客杂色的衬衫混杂在一起,不同国家的节庆混杂在一起。永恒的墨西哥骑士面临着死亡,数字化的革命也在杂色中悄然发出宣言。还有移动电话、旗帜、帽子、各种颜色的酱汁、捧着奶瓶熟睡的婴儿,加上破碎的时装模特还在微笑。
帕尔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也许有点厚颜无耻,揭开了我们令人讨厌的性格的一面,然而这些都是历史与文化的结局。大众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混杂,是一种扭曲和叠加,是来自政治、市场、电视以及宗教的影响。既神圣而又亵渎,既落后又进步,是成功也是解放,全都融合在机智与幽默中。或者你可以将其作为戏剧化的舞台欣赏,或者作为民俗的文本研究。是对一个民族的讽刺还是本质的描述?也许墨西哥就是这些照片本身。
罗格里奥最后还是给了帕尔足够的面子:向帕尔致敬!
那么,帕尔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媚俗之王”,并且通过早些年出版的一本自拍画册,展开大众文化中最为人性化的一幕,而且让自己成为每一幅自拍的明星。



帕尔在全球传播作品,或者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经常会在旅行的间隙利用傻瓜式的设置和时尚照片工作室,让异国文化作为背景完成了众多令人捧腹的自拍像。在每个可笑的形象中,帕尔都采取了一个古板而不苟言笑的姿势,结果通过一些最受欢迎的人气文化中的肖像联想,包括精心制作的工作室背景,让人联想起维多利亚时代的摄影师全盛时期跨越到了数字化时代的帕尔先生,以全球化的方式让所有的工作室的环境黯然失色。
按照时间顺序,照片的排列跟随帕尔在世界各地旅行的节奏,渐渐变老。虽然其中有一些非常出众的画面,但是真正使这个收藏具有价值的正是扩展的“纪录片”项目,让人感受到了关于肖像和自画像,以及肖像摄影领域的远见卓识的特性。作为一个自拍合集,图像是无价和有趣的,并提供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发人深省的评述。
这就对了,如帕尔所言:我接受这样的说法,所有的摄影都是一种偷窥,是一次次地剥削利用,很显然,我生活在自身的内疚和道德空间中。“冷嘲热讽”的帕尔,通过自拍让所有人通过“偷窥”将自己陷入了“生活在自身的内疚和道德空间中”,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简明扼要”:经典系列的对话
本次展览“简明扼要”汇集了帕尔近400幅代表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个经典系列的首次系统性展出。《非从众者》记录了英格兰北部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展现了帕尔对传统社区生活方式的深切关注。《坏天气》系列则颠覆了传统摄影的审美观念,通过记录恶劣天气中的英国人生活,展现出独特的幽默感。
《最后的度假胜地》是帕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个系列以其标志性的色彩运用和构图,揭示了现代休闲文化中的矛盾与荒诞。通过对海滨度假胜地的观察,帕尔展现了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复杂面貌。
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观察
帕尔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特定场景的记录,更是对全球化时代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在《小世界》系列中,他通过镜头展现了全球旅游业的标准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这种对现代性与传统之间张力的关注,使其作品具有普遍的社会学意义。展览中的《常识》和《体制》系列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消费主义和权力结构。帕尔通过对日常物品和社会符号的特写,揭示了现代社会运作的深层机制。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纪实摄影范畴,成为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注解。
中国印象:跨越时空的对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展出了帕尔自1985年首次访华以来的中国主题作品。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体现了帕尔对不同文化的敏锐观察力。通过他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作为一位影响了整整一代摄影师的大师,帕尔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现实关联性。他对日常生活中荒诞与真实的捕捉,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性观察,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敏锐记录,都使得这次展览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策划的系列讲座和互动活动,将进一步加深观众对帕尔作品的理解。这不仅是一次摄影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关于当代社会的深度对话。通过帕尔的镜头,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在全球化时代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丁·帕尔的摄影作品超越了简单的视觉记录,成为了解读当代社会的重要文本。这次“简明扼要”展览不仅是对一位摄影大师职业生涯的全面回顾,更是一次关于现代性、消费主义和文化认同的深度探讨。通过这些充满智慧与幽默的影像,观众得以重新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