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拂严田,一帘金浪

作者: 白英

千朵繁花织就金缎锦绸,万缕柔柳晕染翠色清眸。潺潺溪桥牵动绵长思绪,粉墙黛瓦悄然伫立守候。当婺源的油菜花季如期而至,春风便以金箔为墨,将峰峦村舍绘成流动的鎏金画卷。

在婺源,慕名而来的游人如潮水漫过青石板路,却在县境西北隅邂逅了严田古村。古樟垂荫掩映千年驿道,苔痕斑驳浸染宋时石桥,明清水口仍漾着往昔清辉,六百年民居的窗棂间,茶香与光阴在春日里悄然对酌。这方未被喧嚣惊扰的桃源,正以温润的日常肌理,续写着生生不息的古老叙事。

在严田古村,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不容错过的,那就是古村落的水口。婺源地处万山间,各村落四面大多是山,形成较为封闭的完整空间,所以水口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被人们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之地。严田村的水口是婺源县保存最为完好的水口文化遗址,除植有巨樟、在溪流上横架藉以“藏风聚气”的树德桥外,另有德福亭、四灵庵、沁泉、如来佛柱、水碓等建筑,使水口不仅关锁严密,还彰显了家族的荣耀。

严田水口上是一棵树龄达1600余年的古樟树,它的树围近14米、树冠幅达3亩,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雪,至今依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据称,当年宋高宗赵构为躲避金兵一路追杀,情急之下曾经爬上这棵古樟树,藏身在密密层层的叶片里,躲过一劫,使宋朝历史又延续了150余年。巨樟旁是一座长13米、宽6.5米、高6米的石拱桥,名为“树德桥”。清新大方的小桥静静地卧在河面上,从远处看,如半环明月初生,线条那么柔和,那么轻盈匀称,倒映在河面上,形成了画中美人大睁的秀目,静默中蕴含着力量,朴实中渗透着灵气,颇具石头艺术建构的田园之美。今天的人们可坐在古樟树下喝茶,也可坐在桥上看樟树,看着周围油菜花田春意盎然,看着清澈见底的溪水从树德桥下潺潺而流,不舍昼夜。这棵岁岁繁茂千年古樟树,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它就像一名威武挺拔的“卫士”,守护着一方村庄和村民。

穿过茂密的水口林,跨过“四勿桥”,算是真正进入严田村内。村中现存明清古民居比比皆是,穿梭在古村落的小巷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步一景处处充满了爱与智慧,家家户户门口刻着仁义礼智信、治家做人与励志求学的家训格言,透出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中的始祖名为李德鸾,是大唐皇室后裔,村中最早的进士,累官为散骑常侍,为避黄巢之乱,举家动迁于此。以“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之意,为村庄取名“严田”,可见严田村起点就很高。后来,朱熹后裔迁入,又助推了村人好学重功名的风气,文人创办书院蔚然成风,村内最好的精舍、乡间茅屋多设有学堂,科考及第有攀比之风。据《婺源县志·科第》记载,严田村李姓仅在宋代就有二十四人登进士第,是其最为辉煌的时期。自宋代至清末,村中共出了进士二十七人,其中出名的有宋代诗人(光禄大夫、大理寺丞)李知己、清代道光(1841年)钦点翰林(户部云南司主事)朱锡珍等,是名副其实的“进士村”。

“三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漫步在严田的古街上,看见的是小村岁月的寂寞,那斑驳的墙体、开裂的祠堂门、朽了的梁柱,凝结了时间,见证了小村崇祖睦族与诗书传家的历史。严田自古以读书氛围浓厚、耕读传家相沿成习,形成特有的儒耕文化。在小巷深处朱锡珍故居门前的介绍这样写道:“……自幼勤奋刻苦,节俭好学。少年时在县里庠生(尖子班)求学,困了就打个盹,半个月未曾打开被褥,其父将菜桶藏于被褥一直没食用,后被同窗发现。因才华高深,深受皇帝宠爱被钦点翰林……”回看历史悠悠,“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古训在这里感悟尤其深刻。村中的归心亭中有这样一副对联,道出了严田精神的真谛:“苦读勤耕一方秉性,崇仁尚义万泉归心。”一个山清水秀之地,一个秉承祖训的小村,还有那么一群孜孜不倦苦读的学子,最终让严田名留青史。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家事大吉》等
下一篇: 填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