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辽京,遇见海

作者: 夏丽柠

翻开辽京作品《有人跳舞》的那一刻,我的耳畔就会循环响起新裤子乐队《你要跳舞吗》的歌词与旋律:“你你你你要跳舞吗?你要跳舞吗?”这种阅读心情的产生,就好像读者接受了作者的邀约。尤为幸运的是,作为邀请方,本书的十三个短篇小说,不辱使命。

辽京的每篇小说都像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不疾不徐,最终汇入生活的海洋,杳无踪迹。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吧。在不同的时代,遇到相同或者不同的问题,最终有可能解决,又或许无疾而终。总之,在各自生存的时代,体会自己的恨与爱。

这本小说集里,在女性书写上,辽京更上了一层楼,写得更深入更透彻了,比如《吮吸》《倾听》与《张口结舌》。但也不乏以男性为主角的《门外》《无处可往》和《星期六》,都足够精彩。讨论母子关系的《有人跳舞》、群体社区关系的《好男孩》、人与机器人关系的《前夜》,都仿佛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我们专注感受的不再是自己,而是人类全体。然而,《暴雨内涝》和《娃娃》走了当下流行的现代悬疑推理路线,却写得不像血腥惨案,而是探讨人生该如何获得幸福,就像东野圭吾写了一辈子社会派推理小说,无非在写一个主题:爱与救赎。

这本书中的短篇小说多角度地呈现了现代人的精神面貌与生活际遇。有时,我简直觉得辽京不是小说家,而是人类关系观察家,时而会为她准确轻盈地表现人物状态而击掌赞叹。她的小说就像一个精准的摄像头,变换360度的视角,照进每个人的心里,将小说中主人公的心态刻画得就像我们读者自己一样。

辽京的小说还有一个迷人的地方,就是小说里充满了“道德感”,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之处。如《星期六》,写的是在父母双亡后,一个弟弟如何想尽办法照顾终身瘫痪的哥哥,直至哥哥死去。辽京不厌其烦地讲述弟弟如何克服种种困难,争取雷打不动地在每周六去疗养院看哥哥。其实,他做不了什么,哥哥甚至在后来都认不出他了,但他还要坚持。

这是一个在平常日子里读起来特别悲壮的故事。辽京写道:“习惯就像一间牢房,拿钥匙的人都不在了,我逃不出去。”弟弟根本不认为这是个麻烦,这就是习惯,血脉相连的习惯。这是在他出生之前就注定的责任。哥哥比他大4岁,如果没有失足跌倒造成的高位截瘫,弟弟就不会来到人间了。现在气愤的小孩常常会质问父母:是谁让你生下了我?是的,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不是谁,而是我们生命之间的不期而遇。

就像全书最后一篇也是我最喜欢的《前夜》里,机器人晶晶说:“爱和恨并不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愧疚才是,愧疚比爱恨更坚实。”我想说,在遥远的未来,爱恨未必会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石,但愧疚必然。有愧疚,才会有感恩。知恩才能图报。

辽京说,故事不是逃避之地,而是一道长长的楼梯,通往更深的现实。在辽京的短篇小说里,我们读到的是一缕缕微光,它照进现实,为读者增添一点点能量。

编辑 吴元梓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