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礼物搬运工”的17年
作者: 玄圭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与至亲至爱阴阳永隔;世上最幸福的事,有一种是看到亲人与死神擦肩而过重获新生。在过去17年里,单若毅一直在目睹痛苦、见证幸福之间来回切换……
2025年2月21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五下午,单若毅收到一条特殊的短信:“小单您好!今年清明节,我们可能又回不了南昌,所以还要再次麻烦您,去那里时,替我们给孩子带个好……”
每年临近清明节,这样的短信或电话就开始多了起来。到3月底4月初的时候,每天都有好几个。有人拜托单若毅给逝去的亲人带好,也有人提前跟他相约,清明节那天是否可以去那里。“那里”,是指南昌青山纪念园里的江西省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
他曾无数次想放弃
2010年3月,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随之产生一种职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他们成为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800多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不包括兼职、志愿者),来自江西省红十字会的单若毅便是其中一员。
截至2025年3月,江西省遗体捐献2400多例,其中捐献人体器官1600多例,单若毅参与近900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为什么被誉为“生命礼物的搬运工”,这是怎样一份职业?从事相关工作17年的单若毅这样讲述……
单若毅今年38岁,作为我国最早一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他已经持证上岗13年了。但他走上这条道路,要从更早说起。
2007年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1号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江西省红十字会积极响应,在全国率先探索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于2008年年初向社会招聘从事协调器官捐献工作的医学类毕业生。彼时,21岁的单若毅即将从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于是向红十字会递交了简历并顺利通过初试。
面试时,主考官问单若毅能不能吃苦,他想都没想就说“能”。因为还在筹备阶段,相关政策规范还不完备,相关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人员不仅要在医院的手术室里用摄像机记录下器官摘取的全部过程,还需要和家属一起参加告别仪式,这和他大学上的解剖课完全不一样。
器官捐献者多为突发意外身亡,如果本人生前没有表示不同意捐献器官,即可启动器官捐献程序。医院负责医学评估和器官移植,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负责征求家属意见。突发的意外不择时间,单若毅随时随地都要做好出发的准备。
单若毅最常去的地方是医院的ICU,在医院认定脑死亡或心脏死亡后家属最悲痛的时候,询问他们能否捐献亲人的器官,去救一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在接触单若毅之前,大部分家属根本没听说过“器官捐献协调员”,有人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哪怕为救人也不能摘除,还有人觉得他们是黑中介而选择报警。他无数次想过放弃,却又一次次告诉自己,国家和地方红十字会都在极力推动这项工作,只要再坚持下去,就会有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器官捐献,因为这是人间大爱与大善。
2010年3月,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决定在全国11个省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江西省成为试点之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正式诞生,他们其实也是红十字会或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2012年11月30日,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江西省遗体捐献条例》,自2013年3月1日开始施行。地方性法规的出台,给器官捐献协调员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有利的政策环境。从那以后,单若毅工作起来更有底气了。
让更多的人相信爱
“我的工作除了协调捐献事宜顺利进行,还要陪伴家属,目睹他们失去亲人的绝望,陪他们与至亲告别,感受他们在失去与付出的纠结中,最终选择捐献亲人器官的善良与大义。”这是在被问到“那么难,你为什么还在坚持”时,他给出的答案。
2012年,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一名30多岁的男人,上山采药时摔倒,脑部严重受伤,医院宣布脑死亡。他的弟弟给省红十字会打去电话,表达想捐献哥哥器官的意愿。单若毅马上和医生赶到对方家里,刚进门,两个男孩一左一右抱住单若毅的两条腿,大喊道:“叔叔,救救我们的爸爸!”这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5岁,他们以为单若毅能救爸爸的命……
单若毅心如刀割,“这份工作的意义在哪里?”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迷茫,令单若毅没想到的是,逝者妻子很爽快地签字同意捐献丈夫的器官。
“如果孩子们知道爸爸捐献的器官,可以救活好几个人,一定会感到骄傲,也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像爸爸一样做个好人!”她的话让单若毅很感动,他告诉两个男孩:“你们的爸爸,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的女孩瑶瑶,满月后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2014年初,2岁的瑶瑶被确诊为髓母细胞瘤,这是儿童中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
得知女儿救不活,瑶瑶的父亲向红十字会表达了捐献瑶瑶器官的意愿,得知瑶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单若毅决定去看看她。“她刚学会走路,因为脑部肿瘤不会说话,但是很爱笑,蹒跚学步的样子招人喜欢……”
半年后,单若毅再次接到瑶瑶父亲的电话:“孩子快不行了,我和她妈妈商量了,决定能捐的,都替她捐掉……”刚满3岁的瑶瑶,一共救了5个人,也成为江西省首例心脏捐献者。
2015年,瑶瑶的父亲联系单若毅,说他们想再要个孩子,但不知为何就是没能如愿。单若毅的妻子钟媛在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辅助生殖中心工作,她得知后马上向医院领导求助。“我们中心科室的所有人,都承诺会好好帮助这对苦难而伟大的父母。”在钟媛的积极帮助下,瑶瑶父母来到医院接受检查,并很快确定了治疗方案。
如今,瑶瑶已经有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时隔10年,再次说到瑶瑶,单若毅依然眼眶潮湿。不过看到她的父母如今生活安稳,两个孩子也健健康康,他又欣慰不已。“好人必须有好报,他们挽救了5条生命,如果我不能帮助他们,那谁还会相信爱与奉献?”
2021年,一对60多岁的再婚夫妻,先后被确诊为癌症。丈夫离世后,妻子捐献了他的器官,自己也签订了器官捐赠协议。单若毅永远忘不了,那天他和医护人员刚把丈夫的遗体安放在接运车里,妻子就“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请帮我照顾好老头子的身体,他怕疼……”一年后,这位妻子也去世了,单若毅参加了老人的追悼会。这不是他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分内事,但单若毅只要有时间都会参加。“他们献出了生命礼物,作为‘搬运工’的我,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敬佩与感谢。”
这份工作的特殊性,让单若毅很少有时间陪伴妻女,孝顺父母。“我妻子的工作很辛苦,但不像我这样没日没夜地忙,家里的重任,她承担了一多半。”钟媛坦言,丈夫刚去红十字会工作的几年里,她也会因为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而抱怨,建议单若毅换个更轻松的工作。但听说瑶瑶的故事后,她就不再抱怨了,而是逢人就说:“器官捐献协调员很伟大,我的丈夫了不起!”
和钟媛一样,单若毅的父母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鼎力支持他。老人和他们住同一个小区,因为儿子频繁出差,他们经常上门帮忙做家务,帮忙准备晚饭。“我们为若毅感到骄傲!”父亲说。
爱与奉献永生不灭
2023年4月8日晚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的黄媛凤,因大面积脑梗入院,病情恶化,医院宣布她脑死亡。两年前,黄媛凤就在江西省红十字会登记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单若毅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所以,当他接到黄媛凤姐姐的电话时,哽咽着说了好几个“谢谢”。
“我们要谢谢你,这会让我觉得妹妹还没有完全逝去,她生命的一部分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既是我的念想,也是我心灵的寄托。”黄媛凤捐献了两个肾脏、一对眼角膜,挽救了两位尿毒症患者的生命,为两名眼疾患者带来了光明。
2025年1月的一天,单若毅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电话是一位4年前因车祸意外离世的小男孩的母亲打来的,她向单若毅报喜,前不久又做了母亲。另外,她和丈夫想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问单若毅该怎么申请……
包括捐献者家属在内,越来越多的人主动了解器官捐献,并积极参与其中。这份在生死面前的善良与大义,让单若毅感动又欣慰,也让他越来越确定,一辈子都要做“生命礼物搬运工”。
近年来,全社会对人体器官捐献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参与、支持捐献工作的社会新风尚正在形成。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累计志愿登记701万余人,累计实现器官捐献5.6万余例,累计捐献器官17.5万余个,挽救了17万余人的生命。
过去17年,单若毅跑遍江西省110个市、县、区的各级医疗机构,见证了近900次生离死别。无数个被突然叫醒的午夜,好不容易和家人团聚却不得不马上出发的假日,数不清的气温骤降、暴雪纷飞的清晨,还有出行极为不便的疫情那几年……作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单若毅,不是在医院的ICU里,就是在陪伴家属送别至亲的葬礼上。频繁地见证这世间的生老病死,一次次被人世间的大爱与仗义所感动,这样的生命体验不断重复,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
2025年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南昌青山纪念园里的省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一年一度的缅怀器官捐献者的纪念仪式正在举行。刻满捐献者名字的黑色墙体,被一朵朵黄色的花儿簇拥着,家属细细地抚摸着烫金的名字,含着眼泪诉说思念,告诉故去之人:“如你所愿,我们都生活顺遂、身体健康。”和往年一样,单若毅又来了,他要替一些家属转达思念,也要以一名“生命礼物搬运工”的身份,向这些“发光”的名字道谢。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单若毅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习。2016年,他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并参与拟定《江西省遗体捐献条例》《江西省遗体捐献管理办法》《江西省遗体捐献见证制度》等制度法规。同时,作为各类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培训班师资,他还义务为学员授课,为志愿者讲述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的相关理论和心理学知识。
“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全国有许多像我这样的‘生命礼物搬运工’。我们秉承人道初心,践行人道使命,在法律的赋权与监督之下,与你一起触发生命的延续。”单若毅说,“有人问,生死岂可协调?我会告诉他,爱与奉献永生不灭;有人问,死后开膛破肚岂止残忍?我会告诉他,器官捐献让许多生命重获新生;有人问,可有天堂?我会告诉他,那些重获光明的眼睛里,那些继续跳动的心脏里,都是爱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