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杨宇:医学生改写中国动漫史

作者: 张东亮

2025年2月6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60亿元,一举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该片的导演“饺子”与电影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一样,从医学院毕业后,他没有按父母的意愿从医,而是辞职回家捣鼓动漫。历时十年,身兼编剧、导演、配音等职,他用“死磕”精神打造出两部口碑与票房齐飞的动漫电影《哪吒》,在改写中国动漫史的同时,也点燃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弃医从“漫”,

凭一部短片引来伯乐

“饺子”本名杨宇,1980年出生在四川泸州,父母都是医生。高考时,他听从父母的建议,报考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但这个成绩优异的“乖孩子”,在大学三年级那年生出一颗叛逆之心。

杨宇从小喜欢画画、看漫画,读大三时,他偶然接触到三维动画软件Maya,发现一个人也能做出精美的画面。这让杨宇对这一行兴趣浓厚起来,开始自学做动漫。

大学毕业后,杨宇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告从医,而是坚定地跟着兴趣爱好走,开始制作动画短片。在成都一家小广告公司工作1年后,杨宇辞职回家,开始在电脑前埋头做动画。

谈到刚入行时的艰苦,杨宇唏嘘不已:“没有进培训学校,没有老师,没有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时候都在碰壁。亲戚朋友也觉得我不务正业,这一段时间走得挺艰难。”

为了完成一部16分钟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杨宇一个人用了3年零8个月。杨宇的父亲去世后,家里仅有的收入就是母亲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他跟母亲住在一起,吃超市的特价菜,不买新衣服,尽量不出门。杨宇说:“那三年多的时间,我生活在空间站似的,三点一线,客厅、卧室、厕所。”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想出人头地就要坚持梦想,默默付出,不断积累经验。他介绍:“那是我的第一步,因为想做长片必须做有短片的经验积累,迈不出第一步就没有下一步。”后来为自己的这部作品署名时,他随手写上了感觉很中国、很美味的“饺子”。

出人意料的是,杨宇的这部处女作一经发布就在网上爆红,狂揽30多个国内外奖项。其中包括2010年第26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最高奖“评委会特别奖”,成为中国参赛短片中唯一获奖的作品!

被这部作品打动的“粉丝”中,有一个叫易巧的年轻人。他打听到作者的个人经历,觉得难以置信:杨宇居然放弃了学习4年的药学专业,辞职在家自学动画,一个人花3年多时间独立完成整部短片!当时的杨宇,在他心中简直成了偶像一般的人物。

后来,易巧成为光线传媒旗下动画公司“彩条屋”的执行总裁。这是一家做动画电影的公司。任职之初,他开始从各地网罗动画人才,“饺子”杨宇是易巧首先想到的人。

当时杨宇在成都一家动漫公司做些外包的工作。偶尔,他也会接待几个登门拜访的“骗子”投资方,想借助杨宇的名气一起“忽悠”项目和资金,他自然冷言拒绝。动画电影对于当时的杨宇而言,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所以,接到易巧打来的邀请电话时,杨宇心存戒备,把他当成众多不靠谱的投资方之一,应付几句就挂掉了。易巧不甘心,专程到成都找杨宇。

初次见面,两人聊到了《打,打个大西瓜》,以及对未来动画市场的看法,还探讨如何做好一部动画电影。“这是个天才!”易巧心下暗喜。因为杨宇年轻,不谈钱,只聊动画。几个回合后,见识过无数不靠谱投资方的杨宇,也对易巧放下戒心。

一次,两人在一个酒馆吃着正宗川菜,聊到兴起时,易巧问杨宇:“你现在手上还有哪些项目?”得知杨宇手上仍有多个外包的活儿,有些已经收了钱,易巧试探问:“能不能把这些钱退回去?我们一起干一票大的!”

杨宇答应了。因为通过面对面接触,他知道易巧是真正想做出优秀国产动漫的人,而不是那些“大忽悠”。于是,一个宏伟蓝图在两人面前徐徐展开。

易稿66次,

“死磕”出《哪吒之魔童降世》

半年后,杨宇把一个PPT发到易巧的邮箱里,这就是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初版大纲。虽然PPT做得很丑,但故事挺有意思。这是易巧看完大纲后的第一感受。

“弃医从漫”的杨宇蛰伏数年,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和25岁时用“死磕”精神做出《打,打个大西瓜》一样,已经34岁的杨宇,又憋着一口气写出一个不服输、不认命的哪吒剧本。

为什么选择《封神演义》中这个著名的“熊孩子”当主角呢,杨宇在邮件中向易巧解释:“因为哪吒这个桀骜不驯的魔童,一直是中国本土历久不衰、常变常新的‘顶级IP’(指具有极高价值或影响力的事物),几乎成了叛逆的代名词。哪吒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和成长……”

于是两人开始磨剧本,这一磨就是整整两年。最后观众看到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故事,是第66稿,与最初的故事相比有50%以上的改动。比如,原著里有哪吒对父母“削骨还肉”的情节,过于封建和叛逆,于是果断舍弃这一情节,杨宇和易巧都想为这个故事注入时代精神。

在制片团队,除了易巧和杨宇以外,基本是女孩。“第一是因为男生比较难招,第二我们希望多一点女生,因为女性在情感的表达上更细腻。”杨宇说。正是在团队女生们的帮助下,敖丙最终的人物形象比较俊美,情感也很细腻,更受女性喜欢,与哪吒咋咋呼呼的粗犷形象产生了反差,会更好看。

在杨宇眼中,创作好作品“没有捷径,只有死磕”。比如,备受观众喜爱的江山社稷图四人抢笔一景,单是草图他便“死磕”了两个月时间,总耗时4个多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背后,实际参与的制作人员超过1600人,最初全片有5000多个镜头,是普通动画电影的3倍,杨宇反复挑选后留下了2000个镜头。全片1318个特效镜头,占比高达80%,需要一版一版调整,甚至有时候需要同时审几十个镜头。杨宇自嘲道,由于影片制作难度高,周期长,“成功”后移了自己的发际线,也提高了团队的离职率。

由于团队成员常常日夜赶工,被观众热议的哪吒“黑眼圈”形象,灵感来源正是这些工作人员的真实样子。团队成员都说杨宇是“怀胎五年,魔童降世”。

理工科出身的杨宇很理性,情绪波动极小。但在和外包团队多次沟通后,依然得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时,他还是免不了生气。因为制作难度较高且预算有限,没有一家特效公司能承包所有的制作,杨宇把特效工作分拆给20多家小团队。这些公司有的擅长做水,有的擅长做云,有的擅长做闪电,还有的擅长做火。不同的公司工作流程不一样,员工水平参差不齐,使用的软件也不同,这给杨宇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实在无法达标的镜头,他只能亲自动手。

在追加了两次预算,团队所有人经过长期加班加点赶工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终于在2019年7月5日完片。但预告片中的哪吒画着烟熏妆,一口豁牙,垂头丧气,人见人厌,造型过于“朋克”,吓得不少网友表示难以接受。这个形象与大家心目中的童年经典大相径庭。

然而,这正是杨宇赋予哪吒的“史上最丑”形象。他觉得在老版本中,帅气、可爱的哪吒已经让人做麻木了,自己需要做一次颠覆性的创造,这样也更符合哪吒打破成见、不认命、扭转命运的个性形象。结果,杨宇他们赌赢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映而火,上映第十天票房破24.5亿元,刷新了国产动漫电影最高票房纪录。杨宇用医学生的严谨来死磕每一个环节,最终呈现出不可多得的国漫爆款之作。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终取得了50亿元惊人票房!

创造百亿票房,

医学生点燃“国漫之光”

面对如此耀眼的成绩,杨宇并没有趁热打铁尽快推出第二部。他知道“欲速则不达”,仍坚持自己精雕细琢的慢节奏创作。2020年初,杨宇先是监制了一部漫画《敖丙传》,随后才率领团队全力打造《哪吒之魔童闹海》。

该片制作过程中,杨宇一再对员工们强调:“别怕苦和累。不全力去试,怎么知道你到底有多厉害呢?我们一定要做观众没看过的、能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东西——这样才有价值。”最终,《哪吒之魔童闹海》用4000人的创作团队,1900多个特效镜头、1万多个特效元素,为观众交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答卷。

又是五年磨一剑,直到2024年12月,《哪吒之魔童闹海》终于完成后期制作。2025年1月29日,该片上映即火。当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出场,混天绫舞动间,烈烈火焰好像要冲破屏幕扑面而来。敖丙施展冰系法术,冰浪翻涌,与哪吒的火焰激烈碰撞……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前作的故事脉络,讲述了经历天劫后,哪吒与敖丙的全新冒险过程。在新作中,哪吒不再是那个爱发脾气的叛逆小孩,他在磨难中变得有担当、有智谋,为了守护重要的人,不惜与全世界为敌;敖丙也不再是那个被命运束缚的“可怜虫”,他与哪吒并肩作战,两人的友情进一步升华。

在影片中,杨宇不仅演绎活了中国神话,还融入家乡四川的元素。影片中的“结界兽”形象,创意灵感取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在中国古代神话典籍中,四川绵阳乾元山是太乙真人的道场,杨宇就将他说话的口音带上“川普”味道,为影片增添了喜剧效果。

一位影评人说:“比起一些好莱坞大片,这部电影的特效更胜一筹,而它讲述的东方神话故事,展露出中国文化魅力,令人感到惊艳和新奇。中国动漫已然崛起,未来势不可挡!”

截至2月24日,贺岁动画大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135亿元,一举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从医学生到百亿导演,杨宇在困境中坚持爱好,潜心创作十年,终于把自己炼成“国漫之光”!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