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山水甲天下
作者: 朵云广西桂林的山水,是我们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笋,有的像玉簪,有的像宝瓶,有的像剑戟,有的像公鸡,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观音,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吸水的大象,有的像横卧的花瓶……真是千奇百怪,各有千秋,再加上碧水环绕,青山映照在碧水间,真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朝诗人袁枚形容“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但是这么秀丽的山水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秦始皇要到南海去取长生不老之药,但生长长生药的仙山离海岸有一万五千里,海浪很高。他连派了三批人去,结果都是船翻人亡,根本无法取到仙药。秦始皇为此而十分恼怒,他要亲自出马。秦始皇有一根赶山的鞭子,不管山有多高多大,也不管山是土山石山,只要他的鞭子一挥,喝令一声:“走!”山就会自动走起来。因此,秦始皇就从北方赶起,把北方的石山全赶到南海边,要修一条一万五千里的长堤,直通仙山。广西原来也是海,被秦始皇的鞭子一赶,涌起了掀天的巨浪。但是仙山仍然在一万五千里海水之外,因为这座“仙山”是莲叶变的,观音菩萨就坐在上面,山向海中赶一里,它就向后浮动一里,所以永远无法靠拢它。最后,当北方的山已经赶完了,仙山离海岸的距离还是一万五千里,当最后一座石山赶到桂林时,秦始皇见填海无望,也就活活地气死了,而在桂林也就留下了这些千姿百态挺拔独立的百嶂千峰。
至于第一个说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是南宋诗人李曾伯。他原来说的是“桂林山川甲天下”,后人为了符合做诗的平仄声习惯,改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南宋另一位大诗人范成大对桂林山水的评价也是:“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这样,“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成为古今旅游爱好者共同的评价了。
独秀峰是桂林市内的一座奇峰,因为它从平地拔起,孤峰屹立,南朝宋诗人颜延之有两句诗形容它是“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相传颜延之在担任桂林太守时,常到这里的山洞中读书。山洞中有天然的石榻、石窗等。传说当他要离开桂林回到北方去时,用船装了许多桂林的石头,船行至洞庭湖时,忽然雷鸣电闪,风雨大作。狂风巨浪把船儿颠簸得像一片树叶,在湖面上到处飘荡。颜延之又呕又吐,心惊肉跳,险些儿被掀下湖去。当风停雨住之时,他才神志清醒过来,却发现船上的大石头都不见了。原来这些石头都被天神吹回桂林,落在独秀峰下。山神怕这些石头又被别人偷走,就把它们藏在七星岩内,现在人们都叫它们为“飞来石”。当地有一首民谣说:桂林石头桂林有,块块石头有神守。任你官大如太守,一块石头搬不走。
在桂林的东南方,还有一座小县城叫阳朔,这里山水风光比桂林还要优美奇妙,所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说法。阳朔城北是阳朔水,城东面临漓江,山峰奇特苍翠,江水清澈迂回,众山拱卫看(kān)着城,阳朔就好像隐居在开放的莲花瓣之中,所以古人说:“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这里的名胜风景很多,如书童山,因山腰有一块巨石耸立,高约五米,很像一个宽袍大袖的书童在捧书诵读。还有一座寿阳山,形状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所以也称为碧莲山。山壁光滑如镜。在山上有清朝人王元任书写的一个大“带”字,长约一丈,一笔写成。粗看是一个字,细看则是“少壮努力,一带山河”八个字的笔意。还有人推出内含“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十六个字,耐人寻味。山上还有迎江阁,二层,八面开窗,构成八幅山水画面,被称作“画窗”。附这一个“带”字,其含义可以由人猜想且有多义。如:唐代诗人韩愈描写桂林漓江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句,这个带字就是“江作青罗带”的表现。有人细看,发现其中藏有“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字。又有人发现为“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十四字。还有一位诗人认真研究,认为是一首四言诗: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
(摘自广西教育出版社《新语文读本》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