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寄哀思
作者: 王科中秋月儿圆,佳节倍思亲。随着中秋节的到来,看到别人阖家团圆,一起品尝月饼的场景,我是多么羡慕啊!我的母亲因病逝世四年多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她,无数次在梦中见到她。时光飞逝,消减的是生命,却消减不了我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
在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莫过于母亲。每一年,特别是母亲节的到来,我心痛的感觉就会到来,思念便多几分。1956年,母亲出生在全丰镇大山里的一户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她的童年在半饥半饱的生活和干不完的农活儿中度过。成年后,因为读过些书,母亲成了村里的妇女干部,还入了党。有一年,公社修建老苏区水库,全公社的群众被动员去挑土建大坝,为了计算土石方,公社特制了很多竹片筹码,筹码上盖有公社办公室的公章,每挑一担土到坝上就给一个筹码,最后凭筹码结算工分。公社安排母亲给挑土的群众发筹码,母亲看到工地上一个身体瘦弱的社员一天的工作量还不如别人的一半,便产生了同情之心,经常偷偷给他多拿几个筹码。多年后,母亲和我讲过这件事,她说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都是几个小孩儿,社员靠挣工分养家,能帮下就帮下。
1979年末,在一个飘着小雪的日子里,母亲在几个舅舅的护送下,坐着拖拉机嫁给了在县城郊区良塘村当民办教师的父亲。在路过路口乡供销社时,舅舅们买了个收音机送给母亲当嫁妆,那个收音机被摆在堂屋热闹了好一阵子,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就此诞生。因为爷爷的病逝,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母亲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父亲的生活,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请裁缝为爸爸和奶奶做了身新衣裳,在这里要说明一下,那个年代因为贫穷,普通人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服,平常是舍不得穿的。
母亲性格开朗大方,与人为善,村里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喜欢来我家玩耍,小家庭欣欣向荣,我的奶奶也特别高兴。我和妹妹出生后,母亲在茶试站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人,父亲则改行去当邮递员。当时,乡村邮递员都配有一辆绿色的邮政自行车,淘气的我只要看到自行车停在家里,就爬到自行车上去玩儿,还连人带车摔倒过几次。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的大地,个体经商开始兴起,就是俗称的“个体户”。母亲非常有经济头脑,她敏锐地意识到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不能安于现状,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卖掉了房子我们一家人来到县城经商。初到县城,我们在修水大桥头一个临时搭建的木板房,开了一家南杂店,母亲负责进货,父亲负责卖货,虽然条件艰苦,但已无路可退。那时,我们山区物资匮乏,信息闭塞,南杂店生意越来越好,各个乡镇都有了老客户,南杂店也变成了批发部。父母从早忙到晚,我也被送到了县城的幼儿园。母亲经常去长沙和南昌进货,那时候有不少女个体户,一伙女人合租一辆货车去进货,路上有说有笑,为了省钱,装货和卸货都是她们自己干的。那时候,路况不好,为了进一趟货付出的辛劳不言而喻,母亲也因年轻时的操劳身体变得每况愈下,白发早生。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父母经营的批发部几经迁移,我家在五杰广场附近买了栋土坯房,之后又拆了新建了两层混凝土房子。经过父母几年的打拼,我们一家人在县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随后我们兄妹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父母也结束了个体户的生涯,开始过上了弄孙含饴、颐养天年的生活。退休后的母亲经常参与县关工委和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可惜,2020年7月10日,母亲因病与世长辞,走完了她平凡却又精彩的一生。
明月寄哀思,恩情永不忘。母亲的离去让我悲痛欲绝,人生中留下一大遗憾,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儿子,孝敬您,服侍您。“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慈母虽逝,风范永存,就让这天上的明月为我带去对远在天国的母亲无尽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