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阳生春又来
作者: 郭晓溪杜甫在《小至》中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因为凛冬至,春有期,所以这个节气被人赋予特别的意义,宜团聚,话往事,共感情之真挚。
记忆中的冬天,是清晨睁眼时看见天地之间银装素裹的惊喜,是脚踩进积雪里发出的吱吱声响,是在刺骨寒风中裹紧的棉衣,是清冷空气里的袅袅雾气,是树叶落尽的枝丫,就连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似乎都比往日略显稀少,秋日盛放的缤纷色彩被朦胧的寒意所淹没,一切显得沉寂且安静。
蓉城的冬天不及北方冷冽,相比起来反而多了一丝柔和与温顺。即使是在年末岁尾的十二月,也还能看见一簇簇金黄的银杏,暖阳透过树间缝隙,光影婆娑,些许叶子随风洒落,为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毯子。我站在树下,感受着季节的交替与时间的流转,醉心于这大自然所馈赠的画卷之中。毕竟在冬天的成都,遇到这样好的天气实在难得。此时,身后传来此起彼伏的喧哗声,一家小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屋内三五人一桌围坐在一起,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高汤,老板说着地道的四川方言在忙前忙后,原来是一家卖羊肉汤的店铺,热闹的氛围仅是驻足观看便觉得暖意十足,恍然发现,冬至已至。
思绪被拉到几年前在西安读书的时候,也是冬至日。在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驱寒、盼暖。刚刚下过初雪,红墙与白雪交相辉映,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更添了一份宁静与诗意。一早便收到老师在微信群里组织我们一起包饺子的消息,到达目的地以后,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桌上摆好了各种口味的馅料,只见老师动作娴熟,左手取出面皮,右手用小勺舀取肉馅,轻轻封口,捏出花纹,成型的饺子如同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原以为包饺子的手法都大同小异,其实不然,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拿出十八般武艺,麦穗形、元宝形、珍珠形、月牙形应有尽有,听同学说只要将饺子捏满十二个褶皱,就代表着一年顺遂。在欢声笑语中,节日的温馨与祝福似乎都被裹进了这一个个小巧而精致的“饰品”里。随着厨房内蒸腾的白气弥漫开来,饺子趁着沸水下锅、翻滚,直至慢慢浮出水面,蘸着提前调好的酸汤底,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辣椒油和馅料的味道交织在一起,酸香可口,开胃解腻。
暖黄的灯光下,香气氤氲。不禁让人想起记忆中独属于家的味道,心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归属。也许是味道和气息在人的心中有天生的响应,人间烟火的魅力所在便是通过一道道食物,让人想起思念的人和特定的景。
傍晚依然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手里握着一张张“冬至快乐,顺祝冬安”的手工贺卡,迎面吹来的风虽冷却并不让人感到疏离。我想,正是这份冷意,短暂的温暖才显得尤为珍贵且长久。思忆绵长,时隔多年,我还是会在每年冬至想起那一天,那群人,那在心中悄然流淌的情。
在我的心里,冬至是游子心中的一盏灯,不远万里,照亮归途。过了冬至就是年,年关的脚步将近,游子心中的思家之情也日渐浓厚,他们期待家人闲坐的相聚,期待围炉煮茶的温馨,而冬至正给了在外的游子以心灵的慰藉。
冬至是倒数的钟表,跨过冬至的临界点,白昼即将慢慢变长,古人将此看作是阴阳交替、岁月更迭的重要时刻,是万物蓄势待发之前的酝酿。树木卸下绿装,它们的根系却在土壤中默默滋养,湖泊虽已冻结,冰层之下依旧暗流涌动,一个又一个生命在季节的变换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冬至更是新的开始,我们似乎都对“新”这个字情有独钟,期待新的生活,新的一年,新的好运,新的春天……所以满怀欣喜,将希望倾注在南方的汤圆里,在北方的水饺里,在一声声互道的祝福里。
待到大雪覆满山头,群鸟奔赴远方之时,亦是我们静待春归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