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荷有感
作者: 杨蒙2024年5月31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游览于邓小平故里,见一方莲池,在这初夏,池中的莲才刚刚捧出花骨朵儿来,但花苞还未完全绽放,只羞得隐匿在莲叶丛中。而胆大的几株,自信地向路过的人们,展现这初夏的一抹粉色热情,路过的游客也不得不驻足欣赏,甚至拍照来记下这万绿丛中一点惊艳的红。我不由得向远处的莲池缓慢走近,准备在它们盛放之前,率先一步前去观赏,因为当它们完全地绽开,也就离衰败不远了,莲叶间会夹杂一些残花败蕊。现在观赏对我来说已是最佳时间,天气适宜而不闷热,无多余的游客打扰,也恰好见见它们稚气未褪而绽放得恰到好处的模样。且现在观赏到的花景不会像后来一样,是那般一池莲开得参差不齐的,有初绽的、盛放的、花瓣残缺的,还有热熟了莲子蓬的……只呈现出一种错杂不堪的姿态,丝毫不像现在这样拥有别样的和谐之美。在夏初,尤其恰到好处的是,此时正好可以一睹这一池莲—半开半绽的粉红娇嫩与接天莲叶的碧绿青春,一池盎然的生命力。
真正的美是一种生命力,当一个人活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时,他们的生活是充满感恩的,待人也尽是体谅。他们眼中没有一丝杀气,心里没有任何怨念,与人更不争来抢去,取而代之的只有温柔与善良。不会生活得过“紧”,而是在积极与放松之间有着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分寸与把握。
除了那留有一半稚气的半开荷花,莲池旁还有一圈争香斗艳的格桑花。它们各展花姿,在一小圈花丛中媲美争艳。可惜,这也就是些小花小草之间的角逐,花色纷繁却杂乱无序,惹得人们眼花缭乱。不似中间那一池雅致的清莲,花叶之间自有一种和谐的美,这种美,清雅不俗也不会过分张扬。即便是浮在最下边,那些拿坡里黄的睡莲,也在水面点缀得有些可爱,更是与粉白色的荷花,呈现出高低呼应、错落有致的空间灵动感。
莲在池中,美得清淡雅致,在夏季里各有特色地绽放,并不争奇斗艳。在原本的炎热浮躁之中,难得拥有这样一种和谐姿态,但也呈现出一片逗趣的生机,为观赏者展开一幅淡雅夏荷图。观赏到这儿,一袭清凉在心中油然而生,荷香也似乎乘风而来。
与莲不同,周围的格桑花,在被修剪后,齐齐平平地生长着,永远以一个平面的绚烂将艳色争相呈给路人,却留不住更多的几眼。自身平平无奇,却有了争香斗艳的姿态。
生活中有的女性也是浓妆艳抹,但空有皮囊,心里早已腐朽烂透。她们像极了那些格桑花,没什么特色,却依然在一个平面争个你输我赢。而个别被岁月精心雕琢,被书香浸染,拥有着如兰气质的独特女性,如林徽因,不正是清水池中被骄傲捧出的一朵白莲吗?在“民国”的繁花中,悄然绽放出自己独特的美。
岁月是一把最锋利的刻刀,给女性精雕细刻,岁月也是最无情的筛子,在筛选美的同时,让那些“腐烂”出局!
我不喜欢纷繁杂乱的一团,也不爱那明艳却麻乱的花色,我喜欢和谐、有序的美。有时候,细看一幅国画也会一样。国画讲究的是韵,除了宋代有较为写实的工笔花鸟画外,那些写意的画作,几乎不讲究写实,有的甚至是挥墨如洒,即兴创作,直接融当下的心境于笔墨之中,浑然天成,完全不会去过于细致地勾勒。但不管怎样,我认为工笔也好,写意也一样,色调总是应该以和谐、典雅为佳,即便巧妙地运用对色,也不会显俗。
喜欢古典事物,尤其喜欢国画的人,逐渐会将一些带有古典特征的景物看成一幅国画……眼中的景,无论大小,无关动静,只要带有古典意蕴的,在她们眼里都是美丽的一景,都可以静静欣赏。汩汩的溪流、峭拔的崖壁,还有云中皎月、林间鸣蝉、眼前飞扫而过的黄莺和紫燕……太多太多,都是诗画般的存在。如果有了这样会欣赏的一双眼和一颗心,便能在生活中充满亮点。
所以啊,点亮生活的,从来不只是清晨进入房间的第一缕晨光,更多的是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一颗炽热的心,以及一种持续的生命力,才能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真实却被忽视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