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路,心的洗礼和成长

作者: 陈荣

八年前,根据工作安排,我从普教转向特教,周围满是不解的声音。朋友们围坐在一起,眼神里写满了疑惑,其中一位皱着眉头问我:“普教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特教?那里的孩子情况特殊,教学得多难啊,你这不是自找苦吃吗?”“特教的孩子连基本的交流都困难,你之前的教学方法、经验都用不上,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听着他们的话,我心里阵阵忐忑。夜晚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愁绪万千。担心自己无法理解那些特殊孩子的内心世界,害怕面对他们可能出现的情绪失控。一想到即将踏入一个全新且充满未知挑战的领域,我的心里便七上八下。但我又觉得只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这些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为使自己能尽快地适应新岗位,我不仅在图书室借阅专业书籍,了解特殊教育的专业名词,学习关于各类孩子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充分利用教研活动、课余时间向前辈学习教学小技巧,探讨针对班上每个孩子的各种状况的最佳处理方式,哪怕是就餐和午休时间也不放过。同时,为更深入地了解学情,我总是及时地在自己的空间记录孩子们的点滴成长。比如,脑瘫女孩欣怡能逐步控制抖动,抓握笔画圈了;思华从怕广播声音引起情绪失控大哭大叫,到能在我的引导下深呼吸调整情绪,慢慢能接受大音量了;佳扬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适当的点名能让他一节课都集中注意力……与此同时,我把教学中的一些有效经验撰写为论文,《巧教培智儿童数字》《让生活数学“活”起来》分别获省二、三等奖,极大鼓舞了我从事特教的信心。

随着与孩子们的接触越来越多,我从不太敢靠近他们到主动关爱他们,及时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孩子们也越来越亲近我。清仪总是笑嘻嘻地叫我妈妈,梓航在每天清晨到校就会特意先到办公室和我说一声“陈老师早”,而我每一次都回复他“梓航好有礼貌呀”,令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清晨课前,奕辰摔倒在操场,我迅速赶到,轻柔地为他擦拭血迹、消毒、贴上创可贴,询问他是否还有其他地方痛。当我离开教室时,他的小手从背后紧紧地抱住了我,虽然还泪眼婆娑着,却用他非常不清晰的语调说着:“谢谢老师。”这简单的几个字,从几乎没有语言的奕辰口中说出,其背后的分量难以估量,这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孩子内心深处情感的真挚流露,让我深深感受到,在这些特殊孩子的世界里,老师的点滴关爱都能被他们敏锐地感知并给予回应,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与普教相比,特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一个知识点,普通孩子可能三五遍或者七八遍就能掌握,特殊孩子却需要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需要不断地强化才能真正掌握。我总是在课堂上复习已学的内容,以促进知识的巩固。为使C层学生清晰区分6和9,每节课我都会拿数字卡进行练习,并教她形象记忆—6是大肚子,9像小气球。经过一个月的强化后,她终于能准确认读这两个数字,而教会她正确书写又花了近一个月的强化练习。教佳扬水果拼盘时,我每天示范,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感知控制力度、水果刀的方向、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只要一丁点儿的进步就表扬鼓励。一个学期下来,他从不敢拿水果刀到独立完成水果帆船、天鹅的制作与摆盘,再参加市级水果拼盘比赛获二等奖,他父母格外感谢学校,不仅教会了他这个技能,还教会了他沉着冷静。

随着在特教教学的时间渐长,我越来越意识到特殊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并不仅是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而是生活适应、自理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教他们课本上的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在走廊上及时教他们系鞋带,怎样判断鞋子是否穿反了;在食堂里教他们如何与其他班级的人相处,如何清洗碗盘;在校门口,甚至卫生间,教他们怎样调整穿歪的裤子,怎样把冬天的内衣塞进裤子里……他们的课堂不仅在教室,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他们的学习场地。

回顾这一路走来,从普校到特校,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洗礼与成长。在特校,我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无差别的爱与包容。如今,我无比坚定地走在这条特教之路上,将继续用爱心和耐心点亮这里的每一个孩子的光芒,即便微弱,也愿能汇聚成璀璨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