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宝带桥
作者: 王福仁
苏州宝带桥,横卧在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与古运河平行。
这是一座全国仅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多孔石桥,长虹卧龙,全长316.8米,宽4.1米,53个桥孔,用金山石筑成。宝带桥不仅是全国十大名桥之一,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代连拱石桥。
宝带桥秀美壮丽,不仅体现在建筑结构上,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内涵,见证跨越千年历史,亦是苏州乃至全国的文化符号。每当夜幕降临,便展现别样的风采,似一幅清幽的水墨画卷。
澹台湖水急波高,为了南北水上交通漕运的顺畅高效,防洪、泄洪的需要,公元816年,据家谱《王氏世宝》记载,是我辈前40代先祖—时任苏州刺史王仲舒。他决定建造具备以上功能的多孔石桥,为民造福。建桥需要巨额资金,他首先带头捐献御赐官服、玉质宝带,宝带桥也因此而得名。
宝带桥多孔连缀,具备理想的水利功能与作用,有玉带浮水之势,美观壮丽,奇巧多姿,在中外造桥史上实属罕见。宝带桥的建成,促进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商业贸易和经济发展,为当时的苏州乃至江浙地区带来繁荣昌盛。
美丽的宝带桥曾历尽沧桑,1949年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此桥的保护与维修。于1956年整修,1982年江苏省政府又拨款修建维护,使得宝带桥面貌焕然一新。而后,宝带桥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012年,政府又对宝带桥进行了本体加固和环境整治。
宝带桥,还是赏景游玩的好去处。花好月圆之夜,荡舟澹台湖面别有一番风趣,宝带桥的多孔联翩与天上星月倒映在水中,晃动着无数虚月,天上与湖面遥相呼应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宛如仙境。这里不仅是苏州人赏月的绝佳之地,更是全国游客探寻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之处,是感受江南水乡韵味的必去之地。
清乾隆帝曾到访于此,并留下诗篇《过宝带桥有咏》:“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孔五十三易疏泄,涨痕犹见与桥平。”
20世纪70年代,我在尹山湖农场工作期间,于一个春日的周末,和几位同事去了宝带桥。两岸杨柳依依,嫩绿的枝条轻拂水面,桃花、杏花竞相争艳开放,天空被一层薄薄的云雾笼罩,远近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而梦幻,雨丝如织,风雨中的宝带桥裸露着过往的伤痕。我仿佛看到大运河中一条条来往的木船,一队队的纤夫们衣着简朴,脚穿草鞋,弯腰曲背,蓑衣斗笠挡不住凉风阵阵,桥上留下他们艰难前行的足迹。
于风和日丽的日子,驻足桥上欣赏湖光山色,一片祥和,夜晚还可观看“桥洞穿月”的美丽景色。
南北桥头的两对石狮子,北桥头古老的石经幢,至少有40件石雕佛像,形象生动,造型各别。经幢的旁边是一座石亭,古代是给纤夫及游人们临时休息的场所,亭内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重修宝带桥记》。由此,我们才了解了桥的跌宕起伏。
这座秀美精致的千年古桥,历经风雨沧桑,来到这里可感受到穿越千年的宁静与美好,仿佛听到历史在低语、文化在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