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代诗歌的流派之争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作者: 张瑛池 张皓帅

谈明代诗歌的流派之争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0

明代文学的一大特色是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本文通过剖析明代中期前后七子、明代晚期公安派和竟陵派的思想主张、主要观点、论证焦点以及传承脉络,聚焦明代诗歌流派之争,揭示明代诗歌流派之争在推动文学观念革新、丰富创作风格、继承前人文学经验与构建批评体系等方面的意义,彰显明代诗坛的多元对文学演进的深远影响。

十五世纪末,明代诗歌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明初以来,受到理学风气与台阁体的影响,导致明代诗歌文坛出现了萎靡不振、词臣文柄旁落,诗歌局面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能自立”(夏允彝《岳起堂稿序》)的局面。基于这一弊端,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在复古的旗帜下,他们重新审视文学现状,重新构筑文学的主情理论,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拟古蹈袭的弊病;明代晚期,农业文明向着工商文明迅速转变,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公安派、竟陵派这类重“性灵”的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同时,竟陵派和公安派的文学趣味仍存在差异,三个流派相互批评又相互继承、影响,各有利弊,共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本文意在对比分析这三个流派,探讨明朝诗歌的流派之争。

一、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的流派图景

(一)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

明代前期,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体指当时馆阁文臣所提倡而形成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但内容匮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过于平庸,题材狭窄。台阁体之后,茶陵派兴起,茶陵派认识到台阁体匮乏的内容以及固定形式的弊端,提出了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但茶陵派中的馆阁文臣较多,仍未能彻底摆脱台阁体的风气。基于此弊端,在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兴起,前七子是由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组成的,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人群体。由于明代前期诗坛受到台阁体的影响而萎靡不振,前七子旨在以复古自命,寻找文学的出路,借助复古手段达到诗歌创作变革的目的,李梦阳强调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说,排斥宋代诗歌中“宋人主理不主调”(李梦阳《缶音序》)的“主理”现象。前七子从复古入手,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注重诗歌抒情特性问题上的追求,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在诗歌的创作内容上有大量的拟古作品,也有重视时政题材、描写个人际遇、直言政治弊端的个性之作。例如,《自从行》就属于感时纪事之作,写出恶人当道,正士被疑,直接抒发心中所想,抒发自己无奈、疑惑、忧愤的激烈慷慨之情。但是,前七子过度推崇复古也使得他们过度重视古人的法度格调,将诗歌的审美标准固定化,不利于诗人个性创作风格的形成,束缚了诗人创作的手脚,不利于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性生成,内容也大多局限于时政和个性情感抒发。

嘉靖中期,后七子重新在文坛掀起了复古思潮,后七子的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的思想主张基本继承了前七子的主张,但他们对于法度格调的讲究更加趋于强化,强调诗文之作要注重“法”的准则,将诗歌创作要遵循的艺术法则更加强化,这使后七子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更加固定,趋近统一,致使后七子同样具有拟古蹈袭的创作弊端。同时,后七子在诗歌创作的内容上强调诗歌创作要重性情,同样反对“主理”的创作,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在明代中期的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复古思潮,这股思潮具有复杂性,既有“重性情”的创新,也有过度追求复古的蹈袭,前七子立足于探索文学出路、为文学争取一席独立地位的目的之上,重视文学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形式,推动明代诗歌向继往开来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后世文学新精神。

(二)公安派对诗歌重“性灵”的重建

公安派是晚明诗坛相当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人,公安派重在力矫前后七子拟古蹈袭、文法固化的弊端,并在前七子“重性情”的基础上,呈现了晚明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强调诗作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情感主张的重要性。公安派将作诗的法度从前后七子的“复古”重建转向“性灵”,弱化作诗的方法,而强调诗歌抒发真情实感的作用,呈现出信手而成、随意写出的态度,这也是公安派与前后七子的争论所在。公安派将作诗推向“性灵”,这是基于明代工商文明的发展、社会思想的解放,是历史之必然;但随着公安派的创作,过度重视性灵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一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如袁宏道《渐渐诗戏题壁上》中的“明月渐渐高,青山渐渐卑”,这样的内容无疑失去了作诗的美感。因此,在受到竟陵派的批评等文化挫折后,袁宏道等人也意识到尊崇法度是必要的,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又部分继承了前后七子思想主张中尊崇法度的观念。可见,公安派与前后七子之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补、相互继承,丰富诗歌创作的理论内涵,使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尊崇法度不失美感,又能直抒胸臆,表达真实。

因而,公安派的影响力并非局限于文学领域,其强调个性解放与自我表达的精神,亦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晚明那个思想活跃、变革迭起的时代背景下,公安派的主张如同一股清流,冲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不仅如此,公安派的文学观念还启发了后世诸多文学流派,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公安派在创作实践中存在一些偏颇和不足,但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以及对个性与情感的重视,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公安派的文学成就时,不仅要看到其在诗歌形式上的变革,更要领悟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公安派所倡导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要求,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它鼓励人们敢于表达自我,追求真实与自然,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竟陵派“幽深丰厚”的审美主张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有锺惺、谭元春,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到了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同时,也受到前后七子的影响,看重向古人学习,与前后七子不同,竟陵派看重学习古人的“精神”所在,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与公安派浅近风格相反,竟陵派追求达到一种将古人精神寄寓于暗处的幽深丰厚、孤清奇峭的审美风格。这样的主张不仅受到了公安派和前后七子文学主张的影响,也因其追求“清新寒远,幽邃朦胧”(锺惺《隐秀轩集》)的境界,相比于公安派与前后七子对于诗作内容和法度的追求,竟陵派更多追求语言之奇,强调增加文学底蕴以更好地表达古人精神。可以说,竟陵派提倡学习古人、学习古人的精神,这是对前后七子拟古蹈袭弊端的纠正。同时,竟陵派也看到了公安派浅俗肤浅的弊端,想要另辟蹊径探索文学的全部内蕴。但是,竟陵派将诗歌表达的全部内蕴狭义的归结为要将古人精神暗喻诗中,探索“性灵”的另一种表达,形成幽深奇峭的诗作,这就框定了文学创作的风格和视野,竟陵派对于诗作中“性灵”的相对弱化,也减弱了诗作中直面人生的勇气与率直。

因此,从前后七子到公安派,再到竟陵派的流派之争既一脉相承又相互批评补充,主要争论于学习古人诗作法度、精神,以及重“性情”“性灵”等内容,各有值得学习的所在,这也为后世清代诗歌流派的兴起与诗歌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流派之争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流派之争无疑是一大亮点。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纷呈,从前后七子到公安派、竟陵派,各个流派在观念和风格上的激烈交锋,不仅推动了文学创作的革新,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批评体系,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流派之争对文学发展的意义体现在文学观念的革新上。明代初期,以台阁体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内容多为空洞的歌功颂德,缺乏真情实感。前后七子针对这一弊端,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强调恢复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尽管,这一主张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机械,但它打破了台阁体的垄断地位,促使诗人们重新审视文学的传统与价值,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随后兴起的公安派和竟陵派,则进一步挑战了复古派的观念。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强调文学应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和个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竟陵派则在继承公安派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文学的幽深意境和独特风格。这些流派之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文学本质和功能的不断探索,推动了文学观念的不断革新。

其次,流派之争促进了创作风格的拓展与批评体系的丰富。在流派之争的过程中,各个流派不断反思前人的弊端,努力寻求自身的独特风格。复古派讲究法度的壮美风格,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格律的严谨;公安派则强调抒发真情实感,追求率直自然的风格;竟陵派则融古人精神于深奥之处,形成了幽深曲折的风格。这些不同的创作风格相互竞争、相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明代文学的创作风格多样性。创作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推动了明代文学的繁荣,也拓宽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在流派之争的过程中,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标准,而是根据不同流派的创作特点,形成了多元化的批评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文学作品,也推动了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此外,流派之争还增强了后世诗人创作的自主性。在明代以前,文学创作往往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诗人的创作空间相对狭窄。前后七子提出的复古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模仿古人的色彩,但它也鼓励诗人在模仿中寻找自我表达的方式。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使诗人从宴会应酬上的记录者、传声筒变成了真正的创作者。诗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独特见解。这种创作自主性的增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流派之争对文学发展的意义还体现在对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上。各个流派在争论中不断挖掘和借鉴古代文学的传统资源,但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复古派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的研习和模仿,使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公安派和竟陵派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使文学创作更加贴近时代和现实。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不仅保持了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使文学创作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

明代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的流派纷争,既是思想的交锋,也是风格的较量,更是文学转型的引擎。基于诗人的性格特征、诗坛的现有理论,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文学流派不断出现,它们相互补充发展,共同推动了文学的进步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