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PPPS教学模式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丽梅 张天莹 杨孟 刘文思[摘 要] 药理学是医药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其涵盖心血管、内分泌、中枢神经等多个系统治疗所涉及药物的相关知识,主要以药物及机体之间的作用关系、作用规律作为研究方向,此学科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与医药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会基本的药理知识、掌握安全用药技能,使之在毕业后能胜任药品营销、临床药学等相关岗位。为了提升药理学课程教学成效,首先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应用优势,并进一步探讨了该模式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以细菌耐药性教学为例,分析了教学设计思路、介绍了教学实践过程,总结了教学实施成效,旨在为其他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科学应用BOPPPS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BOPPPS教学模式;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参与式学习;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105-04
BOPPPS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运用交际法理论所诞生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设计精巧、实施效果显著的特征,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分步教学,注重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运用新型教学方式、采用衔接紧密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1]。为此,高职院校可借助BOPPPS教学模式改革药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此学科的教学成效。
一、BOPPPS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应用优势
(一)BOPPPS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BOPPPS教学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学者Kolb率先提出的,早期应用于教师技能培训项目,后期逐步融入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此模式的突出特征是教学设计较为科学、巧妙,其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此模式应用时,需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多个教学模块,具体如下。
1.导言模块
此模块要求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采用案例导入、视频播放等形式,将本课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先行引入课堂,通过这些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萌发继续探索学习的意识,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目标设定模块
应用BOPPPS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分析人才培养要求,了解专业对应岗位的具体能力需求,从而立足不同维度分别设置对应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再以这一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成果检测,保障教学规划的科学制定。
3.前测模块
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前,教师需对学生展开课前知识能力测试,可采取理论考核方式,对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检测,并采取实践方式测定学生与本课相关联的能力状况,进而在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课堂教学方案。
4.参与式学习模块
此模块属于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把握互动性学习的要求,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内容,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提升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深入参与与参与主动性。
5.后测模块
在参与式课堂教学开展后,教师需要采取习题检测、问答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情况,然后判断本课所设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是否均完成要求,若未全部完成,教师应对具体原因展开分析,再明确整改方向,为后续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6.总结模块
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需要整体分析本次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应分析教学内容讲解情况、教学流程衔接情况、教学成果获得情况等,并对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还要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通过教学环节的科学梳理、有效调整,创建科学的教学闭环。
(二)BOPPPS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BOPPPS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应用效果佳、适应范围广且易于实施与推广,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指出清晰、可行的方向[3]。当今时代,现代信息化技术逐步融入教育领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以外,还逐步向课前、课后两个阶段延伸。与传统按照教学大纲直接展开课堂教学的模式相比,BOPPPS教学模式注重于做好课前导入,并要求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还需要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打造互动性课堂,课后还要进行教学成果检测,通过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清晰的目标增强学生内驱动,在双向互动下督促学生深入参与学习,通过课后检测分析教学不足。在此种闭环的教学模式应用下,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反馈教学问题,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二、BOPPPS教学模式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总体设计
药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时,需要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导言,以提高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知识探索欲望为主要目标,可引入药物发现小故事,或是导入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案例事件,引导学生辨证分析药物作用及其不良反应、药物剂量及其应用作用之间的关系,并探寻受体用药的作用机制。二是目标,需要确定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找准学习方向。知识目标应设定为掌握典型药物的药理作用,明确其临床应用效果,并知晓具体的不良反应;能力目标是提升学生合理用药的能力;素质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前测环节,教师可设置选择题、简答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技能测试,以评估学生对药物知识、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考查学生对药物法律法规的了解度、对药物协同作用的掌握情况。四是参与式学习,此阶段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五是后测,此阶段要以学习成果的检验为主要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后测时可采取课堂提问方式。六是总结分析,此阶段以归纳反思、升华情感作为主要目的,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绘制药物知识图谱,制作合理用药宣传海报等。
(二)BOPPPS教学模式应用实例分析
1.教学设计
在药理学当中,“细菌耐药性”属于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偏弱,药物无法影响细菌株,难以展现药物正常效用的现象[4]。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用药的意识,并能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在此模块教学时,应引入BOPPPS教学模式,在合理设计教学步骤、闭环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进而夯实其未来医疗实践的基础。具体教学设计方法如下:
(1)导言设计
此环节共需用时2分钟,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视频及图像,如可播放支原体肺炎患者使用阿奇霉素药物、运用静脉滴注方法治疗的图片或阿奇霉素上热搜的视频等,通过观看视频或借助其他具有吸引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视频中提到的阿奇霉素耐药性内容导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耐药性,进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2)学习目标设计
细菌耐药性模块教学时,共需设计三个学习目标,时间设置为1分钟:第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并明确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还要知晓细菌耐药性所产生的危害,掌握有效防控细菌耐药性的方法。第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细菌耐药性科普宣传海报的绘制,并掌握相关知识的正确运用能力。第三,素质目标,重点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索精神,引导其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健康思维,并产生严谨对待药物相关工作的思想,使之发展成为具有工作职责感及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药物工作者。
(3)前测环节设计
教师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前,先将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视频导入爱课堂等教学平台中,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本课所要学习知识点的预习工作,学生以导言阶段提出的问题为引导进行自主思考,然后完成此问题的解答,测试总用时共计2分钟即可。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问题的回答情况,评估他们对细菌耐药性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据此分析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通过给予正向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参与式学习环节设计
此阶段的教学组织设计应按照概念分析、成因分析、危害分析、预防控制的顺序逐步推进[5]。首先,可采取问题引导教学法,设计多个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耐药性?”“耐药性的出现原因?”等,这些问题能够连接新知识与已学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耐药性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其次,继续提出与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耐药性产生机制与哪些作战策略相对应,运用比喻的方法,实现抽象知识向具体知识的转化,进而攻克本课重难点。再次,采取列举数据的方式,阐明细菌耐药性在增大医疗负担、提升患者死亡率、产生超级细菌方面的危害,进而提升学生对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视程度。最后,让学生思考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具体做法,让学生观看视频、分析案例、深入思考,进而提升其守法思维、敬业精神、责任意识[6]。
(5)后测环节的设计
本环节的重点在于科学布置课后作业,采用爱课堂平台,针对性设计本堂课的课后作业,题型设计为选择、案件分析两种,测试时间为5分钟,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内容,并对学生的总结归纳、分析思考能力进行检验,从而了解其对细菌耐药性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其是否具备细菌耐药性预防的能力。同时,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知识点自主设计细菌耐药性科普宣传海报,以此检验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考查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情况,从而评估本课素质目标的实现程度。
(6)总结环节的设计
总结阶段用时为5分钟,教师首先让学生采用板书形式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由多名学生共同完成,以相互补充,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并锻炼学生的知识内容总结归纳能力,通过此过程,学生可以明确自身有关细菌耐药性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针对性弥补自身缺陷。在学生梳理完成后,教师再次强调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点评,同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以便针对性地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策略。
2.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按照上述细菌耐药性的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本院校影像专业大三学生展开教学实践,参与实践的班级共4个,参与学生数为318人。药理学课程资源建设采用爱课堂平台完成。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1)导言模块的实施
为了避免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程特别设计了导言模块,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药理学专业教师先采用视频形式介绍了我国在细菌耐药性预控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并展示了阿奇霉素上热搜的截图,然后讲述了我国科研专家屠呦呦在研发青蒿素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再展示真实的体验报告、采用数据形式揭示细菌耐药情况,或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增强学生对细菌耐药性的了解,将这些资源导入爱课堂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查看预习即可。
(2)学习目标设定环节的实施
在设定细菌耐药性课程学习目标时,教师按照规定要求,分别设置了三个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在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情况、认知能力展开了详细分析,遵循目标清晰明确、可量化且可实现的原则,在深入分析、科学分解的基础上,完成了目标的设计,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新实用的方式对这些目标进行阐述[7]。其中,以了解药物药理作用作为药理学的知识目标,以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合理用药作为能力目标,并形成正确的用药观念、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素质目标。
(3)前测环节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