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韩滢

摘要:“整本书阅读”不仅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的重要途经,更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有效贯彻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精神,既要细化各阶段的实施策略,又要充分借鉴中外教育名家的指导理念。洛克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教师与家长应如何为儿童建构“宽容”的阅读生态。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绘本  小学低段  约翰·洛克

“整本书阅读”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学界由来已久。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和朱自清先生就曾提倡要“整本书阅读”。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地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此后,新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再次强调,中小学阶段必须开展整本书阅读。近年来,随着众多教育名家和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提倡,“整本书阅读”已然成为学校一线教师讨论的前沿话题。但“整本书阅读”的推进策略仍有细化空间。

一、选择书籍 搭建阅读之基

洛克认为,儿童读物需满足两条标准,一条强调其生动性和适配性,要“浅显、有趣而又适合其能力”[[1]];另一条则在德育价值方面提出了要求。洛克充分注意到了插图的生动性与直观性,其不仅于《教育漫话》一书中强调:“如果儿童的观念中缺乏此类生动直观的事物,单是听人说说没有多少用处,而且也不能够获得满足;这些观念不能从声音中得到,只能从事物本身或事物的图片上获得”[[2]],还亲自为《伊索寓言》配上了主要动物的插图。

绘本是引导小学低段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基石。新课标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中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应“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3],所谓“图画书”,即可理解为“绘本(picture book)”。依据认知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绘本能以其图文并茂,文字浅易等特点,满足该学段学生识字量少,文本理解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弱的阶段特点。若能根据该学段学生在校园生活出现的现实问题选择相应主题的绘本(如人际交往,习惯养成等),则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读物的德育价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帮助学生获得成长。此外,教师亦可依据教材自然单元主题拟定绘本书单,使之成为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搭建起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桥梁。

二、家校共育 优化阅读之境

阅读应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发生。教师与家长作为管理者,应对儿童心理有所了解,并以宽容的态度引导儿童阅读。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儿童的心理狭窄而脆弱,通常只能容纳一种思想。他们极容易对同一件事物产生厌倦的情绪,而他们的快乐就建立在变换与多样之上。基于此种心理特征,教师与父母需要为儿童创造宽容的阅读环境,不能迫使儿童开展阅读或学习。洛克于《教育漫话》中屡次强调阅读非强制性:“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工作,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项任务。”[4]洛克不仅反对将阅读与学习作为任务与束缚加诸儿童之上,他还强烈推崇学习的游戏化与趣味化,“觉得如果学习被儿童当作一件充满荣耀、名誉、快乐及娱乐意味的事情,或是把它当成作了某事的奖励;假如他们从未因为忽略了求学就受到责备或惩罚,他们会是向往求学受教的。”[5]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因儿童拒绝学习或阅读就对其进行责罚,而应想方设法对其加以引导,使学习本身变成一种奖励与荣誉。这一观念是对高压阅读环境的批判,亦是对当下将玩具或游戏作为引诱儿童学习前提的纠偏,只有将学习与阅读本身置于自由、愉悦与至高无上的地位,才能建立起健康的阅读心理环境。

三、聚焦对象 分辨阅读之法

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我们不仅需要选择适切的读物、创设宽容的阅读环境,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主体视角下,学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爱读书,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一类是爱读书,但读完后什么也记不住,缺乏获得感的学生。唯有因材施教,帮助不爱读书的学生培养兴趣,引导不会读书的学生寻找方法,才能最高效地抵达预期。

帮助不爱读书的学生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重点在于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趣味,“简单”、“有趣”就是这些方法的灵魂。首先,我们可以从“听书”开始,采用古人“耳入心通”的阅读方法。有些故事书有相应的音频,这些音频声音动听,有配乐,故事也演绎地非常精彩。小学低段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有难度,而“听书”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件轻松简单又有趣的事情。其次,为了引导儿童阅读,我们可以举办阅读活动,台湾王淑芬老师在《抢救阅读50招》介绍了很多有趣的游戏形式,促使儿童产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使其主动踏上阅读之路,但相当一部分同学读完一本书后,对书本没有深刻的印象,没有获得感,这正是新课标从课程层面提出“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6]等要求的原因。教师不仅需要做好读前的引导,读中的教导,还要做好读后的指导,通过设计有趣的实践方案,长期、持续地关照学生的阅读行为。

阅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与心灵,建构人的心智世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值得注意的是,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推进不仅牵扯到文本问题,还涉及到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以及阅读过程中主客体的吸收与落实问题,是一项复杂的语文培育工程。只有厘清阶段性任务,广泛吸纳中外教育名家的优秀教育理念,才能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适切的读物与正确的引导路径。作为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启蒙教育思想家的典型代表,洛克有关儿童阅读的系列看法,能够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给予我们诸多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2][4-5](英)约翰·洛克著 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