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试图加快实现核技术在东南亚的部署

作者: 袁明杰 刘磊

1月14日,美国和泰国代表在曼谷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议》,这是继印尼、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之后,美国与又一东南亚国家签署双边民用核协议。随着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因能源需求激增和气候目标的压力加速推动核电布局,美国凭借技术积累与战略设计,试图扩大在东南亚核能市场中的份额。在全球核电竞赛转向灵活化、模块化的新赛道上,美国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被一些人赋予“弯道超车”的战略期待。随着中国“玲龙一号”加速出海,俄罗斯浮动堆点亮北极城镇,美国在东南亚核能市场中将居于何种生态位?在这场技术突围背后,较量远不止于反应堆本身。

美国的技术积累与战略布局

美国在核能领域的技术积累仍具全球竞争力。西屋公司的非能动压水堆AP1000技术成熟,其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能够在断电72小时内自动冷却堆芯,该特性对自然灾害频发的东南亚国家具有特殊吸引力。相较其他第三代反应堆,AP1000设计组件更为简化,建造成本更低,广泛应用于印度、土耳其、乌克兰、波兰和保加利亚等国。目前,美国核管理委员会通过法律提案、许可更新及技术指导等方式积极推动“三代+”SMR的设计、开发与部署,试图再次确立美国在国际核能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战略设计方面,特朗普1.0时期美国加速推行“核能复兴”战略,谋求民用核开发的降本增效,扩大美国海外核技术出口,抢占新兴核能国家市场。美国将核能出口视为对冲中俄影响力的安全化工具,认为应当在包括核能在内的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纽带。随着特朗普重新上台,其能源政策也逐步清晰,已明确表示“能源是美国实力的一部分”,将进一步扩大能源出口、增加对核电产业的投资、应对大国核技术竞争。

依托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核合作协议,美国以SMR技术为突破口,既回应岛屿国家分散式供电与气候目标需求,又试图嵌入排他性合作框架。美国商务部、驻东南亚使团及能源和环境产业工业与分析办公室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联合设立“东南亚民用核工业工作组”,以军事盟友菲律宾为示范基地与辐射中心,寻找与潜在客户(包括政府官员)建立联系的机会,通过技术标准输出构建“技术—政治”联动网络,加快实现美国核技术在东南亚的部署。这一进程暴露出其将发展议题转化为地缘政治筹码的战略意图。

面临国际竞争与国内政策掣肘

国际市场上,中国核工业积累了相当技术口碑,“玲龙一号”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压水SMR。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成功落地巴基斯坦、中泰核聚变实验平台开始运行,均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近邻示范项目。此外,中企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低息贷款构建“技术—金融”体系,在全球核能市场中兼具技术与政策口碑。俄罗斯在北极成功部署世界首台浮动堆,印证了其技术的先进性与安全性,还提供完整燃料循环的可能与低于美国的主权担保贷款利率,受到了东南亚新兴核能市场的青睐。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2023年与缅甸签署了协议,承诺推进在缅小型核电站建设;今年又与越南签署了研究堆建设的合作备忘录。日本、韩国、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也在探索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核电合作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美国在东南亚的核能雄心面临国内政策束缚。一是《原子能法》第123条款为维护核不扩散体系,规定核技术接受国放弃铀浓缩与后处理权利,这可能引发东南亚国家在能源主权方面的疑虑,“燃料循环自主权”之争一直是美国对外谈判的主要障碍之一。二是太阳能、风能与核能存在清洁能源之间的竞争。目前核供应商依靠美国政府补贴才能在国际核电市场上生存。综合考虑经济性与安全性,美国政府同时也对其他清洁能源供应商进行政策支持。建造一座核电站的最低成本约112美元/兆瓦时,而公用事业规模的太阳能约46美元,风能约30美元,此外核能还面临着核废料处理问题,以及地震、海啸或恐怖袭击导致核堆芯熔毁的风险。可见,核能并非美国拓展东南亚能源市场的唯一选项。三是许可审批低效。美国SMR从2014年生成概念,到2020年完成设计图纸,再到2023年通过官方认证,可谓是历经坎坷。其本土首堆预计2030年投入运营,出口东南亚的反应堆审批与落地更是遥遥无期。

美国试图加快实现核技术在东南亚的部署0
1986年被封存的菲律宾巴丹核电站,现在是旅游景点。

东南亚国家的“平衡术”与市场未来

虽然投资核能是东南亚实现净零排放的重要手段,但鉴于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且要在大国技术竞争中做出选择,意味着各国政府不得不权衡地缘与能源安全,因此通过多元合作对冲风险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以印尼为例,它保留了与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进行合作的可能,以此获取最优方案,规避对单一外部力量的过度依赖。另外,上世纪80年代完工的菲律宾巴丹核电站,由西屋公司设计、建造,由于选址靠近地质活动带、马科斯家族招标受贿流言及民众“反美反核”运动等原因一直荒废至今,成为美国核电方案的失败案例。当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已经启动,“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连续召开,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核能的发展经验将惠及更多地区国家。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将东南亚核能市场视为应对美西方制裁的突破口,必将不遗余力地迎合东南亚核技术合作与引进需求。东南亚国家“多向押注”的核能发展势头已然不可逆转。

短期内,美国难以降低核技术出口成本、简化审批流程,其大肆推销的SMR尚无投入使用的案例,经济性与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长期看,由于美国在国际民用核技术领域难以确立绝对优势地位,还面临东南亚多国“对冲”战略在核能领域的投射,菲律宾等军事盟友或成为其“核能垄断”的有限阵地。正如美国能源部《恢复美国具有竞争力的核能优势》报告评估:“美国世界核能领导者的地位已被中国和俄罗斯取代,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正加速迎头赶上。”

(作者分别为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本文受云南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英美有关“印太战略”的合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KC-23234459〉资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