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类课程混合式智慧教学的研究解析
作者: 田妮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及手段已不再适应,特别是实践类课程,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革新。许多学校开始尝试引入混合式智慧教学理念,将课堂面授与在线教学有机融合,依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该文将首先分析混合式智慧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究实践类课程混合式智慧教学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类课程;混合式智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7-0172-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受到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积极影响,各种数字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涵盖动画、游戏、影视、广告等众多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类课程以特定实践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有效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紧密相关,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对混合式智慧教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类课程混合式智慧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充分结合了课堂面授和在线教学的优势,学生既可以在线下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在线上进行自主预习和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有助于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参与度。对于教师而言,可以结合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和需求差异,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突出方案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在正式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提前发布实践任务、分享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系统性预习,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实时与学生互动,给予专业化指导,面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1]。这一过程有助于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和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以更加饱满、热情的状态参与后续的实践类课程活动中。混合式智慧教学构建了一个互补性的教学环境,再加上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空间,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1.2 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在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展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活动摆脱时空限制,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将微课课件、电子书籍、幻灯片、教学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专业知识,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灵活下载、浏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丰富资源实现高效自主学习[2]。此外,在课程教学完毕后,教师可以常态化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或广泛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更新,力求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应用效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学校还可以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引入课程教学环节,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引导学生基于特定场景进行实践操作,亲身经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不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有效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1.3 推动教育改革及发展
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育领域的发展进程。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强调有序推进线上和线下两个场域的教学,不仅使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也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3]。另外,受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实践类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线上学习为例,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分享优质学习资源,还可以线上与学生互动,实时给予专业化指导,跟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使学生彻底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从教育公平层面来说,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根源上解决了因经济发展差异而造成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使得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小,推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类课程混合式智慧教学的有效路径
混合式智慧教学并非课堂面授与线上教学的简单结合,其本质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重构。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科学合理地拓展和延伸课堂,将线上和线下两种授课形式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使教学活动摆脱时空限制,持续优化教学整体成效[4]。其中,线上教学强调丰富教学资源,并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对“教”与“学”的过程充分记录,为教学效果量化提供参考依据;线下教学则积极引入多样化教学方式,直观生动地呈现知识,并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和互动机会,努力激活混合式智慧教学的新生态。当然,如何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混合,方法并非固定不变,关键是需要教师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类课程体系为导向,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如此才能保证混合式智慧教学的质量和成果。
2.1 科学设计教学
1) 重构教学目标。教师在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开展实践类课程教学时,首先要以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性强、难易程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自主学习。通过这一过程,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为线下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活力,而非对在线课程的机械化重复[5]。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要以单元、章节为核心,认真梳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特定讨论话题,并围绕讨论话题适当补充学习资料或合理延伸教学内容,如数字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应用成果、发展趋势等,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
2) 优化教学设计。线上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碎片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随时随地观看教师分享的学习资料,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为了让线下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将知识点按照一定规律串联起来,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确保学生将课程知识点融会贯通。以后期视频合成软件中的“遮罩”功能为例(如图1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简要介绍Photoshop软件中遮罩的种类和用途,并与学生一同归纳遮罩的本质功能。接下来,结合Flash、Premiere两个软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遮罩的使用方法。同时,积极引入典型的遮罩应用实例,带领学生一同分析应用优势和注意事项。在上述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知识点的前后关联,避免学生陷入片面化学习,教师着重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点,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这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遮罩原理及其应用技巧,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并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激发其强烈的知识探索兴趣。
2.2 引入翻转课堂
在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始终以此作为课程组织和设计的导向。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应找准选题方向,科学合理地引入思政元素,并尝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加入宣传美好事物的行列,从中不断获得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以下为翻转课堂的选题:
其一,以“美”为核心,包括钱币之美、诗歌之美、音乐之美、书法之美、色彩搭配之美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中发现美的事物,并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索美的规律,尝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美的作品。其二,弘扬传统文化,如斗拱、皮影戏、昆曲、传统建筑、古诗词、汉服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这些选题为核心,自主开发交互式数字媒体网站或设计制作网页[6]。选题需提前三天公布,为学生预留足够的预习和演练时间。在课堂上,理论讲解时间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教师要从专业视角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也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参与评价环节,以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确保学生能结合评价,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上的优势及短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其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2.3 拓展教学内容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媒体领域也不例外。声音、图像、视频的处理技术在数字媒体领域十分常见,而如何将这些技术巧妙地应用到人工智能领域,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课题。部分教师尝试搭建神经网络模型,采用Python语言编写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程序(如图2所示) ,运用深度学习方法,通过运动目标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对“石头剪刀布”的手势进行精准识别[7]。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首先要从海量视频中广泛采集手势图像,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画制作原理,制作训练数据集,从数字媒体视角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其次,分别搭建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YOLO模型、UNET模型,并着重对比、分析每种模型的应用优势和劣势,为学生详细介绍模型的功能及应用技巧。最后,进行神经网络模型应用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深入讲解该游戏的动画控制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利用按钮交互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以下问题:如何采取倒计时方式识别复杂手势?如何采取声音识别方式对游戏进行控制?如何把识别主程序放置在云端服务器?如何把游戏结果显示在移动设备端?
上述实践案例兼具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再加上教师细致深入的讲解,有助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后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实践类作业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人工智能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应用,以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培养目标。
3 结束语
混合式智慧教学本质上是对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它集成了课堂面授与线上教学的双重优势。将此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中,通过有机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学习平台,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在开展实践类课程教学时,要深刻认识到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办学特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拓展教学内容等一系列举措,把混合式智慧教学的应用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整体成效,努力为数字媒体行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复合型人才,为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柏晨露.“1+X”证书制度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知识文库,2024,40(1):175-178.
[2] 尹强.融媒体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38-40.
[3] 王媛.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艺融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1):89-92.
[4] 杨静,周洁,孙新铭,等.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青年,2023(20):81-83.
[5] 闫玉娟,张洁,郭奕彤.学科竞赛驱动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5):40-42.
[6] 魏翔.全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经济师,2023(9):176-177.
[7] 蔡宏卫,覃俊峰.破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的瓶颈[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5):60.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