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爱情法则:在爱情和自我之间

作者:段弄玉
都市里的爱情法则:在爱情和自我之间0在韩国作家朴相映的小说《大都市的爱情法》中,主角映20多岁,爱笑,也用笑容掩盖自己的痛苦。遇到奎浩时,映刚大学毕业,一边写着小说,只因为想要吐露一些“没用的话”;另一边,为了维持生计,在剧场卖着明知道不会有人来买的票。在重复的日常生活中,连恋爱也变得让人厌倦。但奇怪的是,奎浩的名字却总是不自觉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时,导演洪智暎觉得就像在看自己的日记。虽然映是男同性恋者,而且年轻许多,但他那些细碎的情感和所处的关系令洪智暎感同身受。

在视频电话中,洪智暎向我回忆起她和这个故事的相遇:那时,她正和其他三位导演一起策划一部剧目,以纪念韩国电影艺术学院(Korean Academy of Film Arts)成立40周年,《大都市的爱情法》在一众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本小说由各自独立,又彼此相连的四个短故事组成:《在熙》讲述了映和女同学在熙的友情,同为班上的“边缘人”,他们一起合租,互相取暖;《一片石斑,宇宙的味道》有关一个令映着迷却给他留下伤痛的男人,这段恋情与映对母亲的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男人和母亲都把映视为需要教育的对象,但只有映能正视真实的自己;《大都市的爱情》呈现了映与奎浩之间看似平凡却珍贵的感情;《迟来的雨季假期》则有关映和奎浩分手后,这段关系留下的深刻回味。

这本小说最终被改编为同名的电视剧,一共八集,四位导演每人负责两集。在挑选剧集时,其他导演都对更具戏剧性的《在熙》更感兴趣,但洪智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有关奎浩的部分:这段故事没有特别戏剧化的冲突,更多是日常的琐事和细小的矛盾。但对洪智暎来说,这种浮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爱情正是这部小说最动人的地方。都市里的爱情法则:在爱情和自我之间1在令人疲惫的都市生活中,映是什么时候爱上奎浩的?可能是两人一起在家喝汤时,奎浩若无其事地把自己的生活渐次摊开,让已经习惯戴着“微笑面具”的映感到特别,“为什么说话这么透明”;可能是老家在济州岛的奎浩把首尔称作“陆地”时,映被逗得哈哈大笑,奎浩却气乎乎地看着他说:“那有什么奇怪的?”

他们此后的恋爱非常平凡,用映自己的话说,“甚至会令人忍不住打哈欠”。在映的面前,奎浩渐渐戴上了厚厚的眼镜,而不是第一次见面时的隐形眼镜。和普通情侣一样,他们约会的路线也随着潮流而变化,两人或是漫步在三清洞和北村的美术馆,或是停留在奎浩公司附近的细路树街。住在一起后,他们也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经常发生矛盾。两人争吵过无数次,甚至各有一次离家出走的记录。但当吵架的原因被遗忘时,他们又回到家里,在沉默中和解。

爱着奎浩的同时,映靠写作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疑惑,对自己没能全心投入写作、没能完全成为一个作家的状态感到不满。这些复杂的心绪占据着映的内心,以至于爱情有时也显得有些妨碍。这种冲突在洪智暎设计的一场对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你上个周末也都在写稿啊,什么时候才要陪我玩?”“我们不是每天都待在一起吗?”“不是那种待在一起啊。”“你跟我不一样。”“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你在做你喜欢的工作,而我不是。”“我不是因为想工作才去的,是为了跟你过好日子。”“我也想跟你好好生活。不过我要的是更好的生活。不喜欢家里有霉味,也不喜欢在公司毫无意义地打发时间。”“我到底要怎么帮你……”“不用,没什么事是你能做的。”

虽然表现得好像写作和个人空间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但洪智暎认为,看似自私的映在关键时刻却展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爱,“当奎浩面临外派中国的机会时,映清楚地知道这是奎浩实现自我独立、追求未来的最佳选择。他意识到自己是对方的负担。他对奎浩说:‘你必须去。’”奎浩出国的那天,映看起来冷静异常。在机场,他看着奎浩的背影渐行渐远,然后转身离去。在回程的地铁上,他忽然想听欢快的歌曲,但手机偏偏没电了。他想起来,每当这时候,奎浩就会拿出充电器。在映的微笑面具上,泪水第一次溢满了双眼。

对映来说,奎浩到底意味着什么?和奎浩交往时,映下班后会随意把袜子脱掉,然后坐在书桌前写作。奎浩则会在回家后把映的袜子放回洗衣机,然后给毫无理由发脾气的映端来甜食。奎浩离开后,映发表了处女作,终于成为一名作家。但奎浩留下的空缺开始在映的生活中显现:早上起床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刮胡子和剪指甲的次数也变得不规律。在混乱无序的生活之中,对奎浩的记忆也变得晦暗不明。对这时的映来说,写作成为一种方法,用来“证明奎浩对我的意义、我们的关系、谁都不能侵犯的属于两人的特别关系,是百分之百的真实”。

在洪智暎看来,奎浩是映在困难时能够反复回忆起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人,“他曾以为爱情只是他的创作素材,是他文章中的灵感来源而已。但事实上,让映成为作家的,正是他不断地去爱与渴望被爱的能力”。对映来说,奎浩的离开不仅是一段感情的结束,更让映在情感和身份上获得了扩展与成长,“他才明白,作家是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一个爱人,同样是他身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奎浩给予他的宝贵认知,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内心和人生中更大的格局”。不管怎样,你就是你

虽然标题是《大都市的爱情法》,但无论是在原著还是电视剧中,映所经历的恋爱都很难被简单地概括为爱情,而是和友情、亲情等复杂多样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洪智暎选择拍摄第三段故事,因为它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段落,也是剧情的高潮所在:不管是映与在熙的友情,还是与母亲爱恨交织的冲突,最终都集结在奎浩身上。

洪智暎把在熙(剧中为“美爱”)看作“女版的映”。和映一样,在熙同样游走在各种感情之间,同样是学校里被排挤的对象,同样和家里关系不好。在同住的日子里,映和在熙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他们在入睡前分享一整天发生的事情;去超市时,在熙会带一包映爱吃的蓝莓放在冰箱,映则时常在蓝莓旁放上在熙喜欢的红色万宝路;就这样“经由彼此学习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洪智暎看来,映和在熙之间的友情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只要看在熙这个角色,就能完全理解映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如此契合。也是在这种特殊关系之中,总是容易感到孤独的映获得了极大的安慰。

在熙后来的稳定恋情给这段美好的日子画上了句号。当映再和从前一样买了红色的万宝路时,在熙告诉他以后不必买了,因为她和男朋友一起戒烟了。也是从这时候起,映开始写小说,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我只是觉得自己写的小说,与我和在熙一起度过的夜晚非常相似”。

如果说在熙作为映生命中的安慰而存在,与母亲的关系则是映的生命中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谜题。映上中学时,身为基督徒的母亲在目睹儿子的恋爱后直接将他送进了精神病院。但事实上,需要治疗的是陷在婚姻的失败中对映有着过度占有欲的母亲。即使在母亲身患癌症后,映也还是难以释怀。

在洪智暎执导的部分,在熙已经结婚,母亲已经去世。但洪智暎认为,那些未完成的情感依旧留存在映内心深处。为此,她在剧中让映做了一场梦。在这个梦境中,在熙和映的友情依然在延续,母亲依旧对映唠叨着。而映此前的恋人虽然离开了,但他希望映能遇到一个真正适合他的人。在梦中,出现在映潜意识里的这些重要的人物向他提出了他从未深刻思考过的问题:“我现在幸福吗?我真的过得好吗?”这是映第一次面对这样安静却深刻的问题。

奎浩就出现在这样的时刻:映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家,还在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疑惑。对于爱有着极度渴望的映来说,奎浩的到来,填补了他内心长期以来的缺失。映曾经问奎浩:“为什么决定和我交往?”奎浩的回答是:“不管怎样,你就是你。”这是原著中最打动洪智暎的台词。在剧中,她特地挪动了台词的位置,把它放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场景中:面临感情危机的映和奎浩同游泰国,试图找回最初的爱。他们在曼谷的倾盆大雨下奔跑,然后气喘吁吁地躺倒在地上。在望向彼此的那个瞬间,奎浩对映说:“不管怎样,你就是你。”大都市的爱情法

在最开始策划剧本时,洪智暎曾和朴相映有过一次讨论。洪智暎向朴相映分享了她对映的三个核心理解:第一,他是一个经常微笑的人;第二,他是一个很擅长放弃的人;第三,尽管经历着爱情,但他始终是一个孤独的人。

为什么《大都市的爱情法》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洪智暎认为,映的三个特质也是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所共有的。只不过,它们在映的身上展现出了独特的张力。洪智暎镜头下的映,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我们习惯微笑,并不总是因为真正的快乐,而是因为一种来自都市生活的隐形压力——我们需要看起来很幸福”。甚至在面对最亲近的人时,映也难以卸下这种面具般的笑容,“就像在机场告别时,映笑着对奎浩说,‘你没有我也可以’。但实际上,他有很多想说的话,甚至想哭,却只能用微笑掩盖内心的情绪”。

虽然映的大多数笑容是用来伪装自己的“社会性的笑容”,但在剧集落幕时,看着漫天烟火的映脸上浮现出不同以往的笑容。对此,洪智暎的解读是,在那一刻,映似乎突然领悟到:“是的,奎浩曾经向我展示了爱情的可能性。虽然那段时间已经过去,但我确实体验过真正的爱情。所以,我依然可以对爱情抱有期待。”

“擅长放弃”似乎也是都市生活的必备技巧,“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频繁变动,都市人可能会面临极端的情况,遭遇无法继续一起走下去的时刻”。就像映和奎浩,他们经历了共同的日常,甚至在泰国旅行中重新找回了某些初期的情感,但在奎浩必须前往中国的时候,映最终选择了放弃。

在洪智暎看来,映这次的放弃是一种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勇敢选择。“我们有时可以既不放弃爱情,也不放弃事业,但有时却会陷入极端的境地,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而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往往会选择更为自私的方式,比如试图两边都抓住、什么都不放弃。但映选择了放手。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放手,奎浩是绝对不会放弃的。”虽然这种放弃令人心痛和遗憾,但这并不意味着映放弃了爱情本身,“爱情的本质并不是彻底的放弃,而是学会在放手中保留那份情感的珍贵”。

“孤独”则是能和“都市”画等号的词汇。在无法避免的孤独中,对爱情的渴求几乎像是一种命运。在洪智暎看来,这种孤独是映和奎浩共同的特点。相遇于这种孤独中,他们变成了彼此的“首尔”。只不过,两人对“首尔”的解读完全不同,“对奎浩来说,映就像是一座充满压力和挑战的大都市”。而对映来说,奎浩同样是他的“首尔”,“这座城市没有帮助他实现作为作家的梦想。然而,他留在这座城市的理由,或许正是因为他在孤独中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安慰。即使离开奎浩之后,他可能也在想‘或许有一天,我会遇见像你这样的首尔’”。

爱情始终是洪智暎创作的核心主题。但近些年来,她观察到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在过去,人们很难专注于爱情本身,而是对某段爱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和牵涉的社会关系更为敏感。然而,现在的年轻一代显然更加专注于关系本身。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尽管人们觉得自己通过各种方式与许多人建立了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错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更加孤独,爱情也变得更加稀缺。尽管如此,洪智暎认为,爱情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人们也依然在寻找爱。这也是《大都市的爱情法》这部剧存在的意义:它再次确认了一件事,无论身处何种位置,每个人都渴望爱,也希望看到爱情被表达的作品。

洪智暎有时会听到人们说:“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太自私了?”她认为,虽然看似以自我为中心,但这些年轻人可能像映一样,正在“专注于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内心中未曾了解的那些复杂情感,学会爱自己,然后将这种爱的情感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身上,找到能够与自己分享孤独、产生共鸣的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获取幸福的方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依赖对方,也会因此受伤,但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妥协、让步,最终接受对方的独特性。这种过程正是建立深厚爱情的基础”。

当生活令人疲倦,人们不免会觉得:“我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条件,甚至没有空间。”但洪智暎认为,或许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头脑中“如果选择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的既定观念,“即使像我这样热爱描写爱情的创作者,也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只关注爱情。我对自己作为导演想要达成的职业成就同样有很大的野心”。她认为,如果稍微深入到内心深处,就会发现,尽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孤独无助,但当意识到其他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时,距离感会减少很多,“很多时候,建立联系并不需要巨大的财富或资源,只需要一点点开放的心态”。

爱情
大都市的爱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