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等的公交车

作者:邢海洋

今年是暖冬,可进入了“数九天”在大街上等公交车还是会很冷。元旦过后,等车时间似乎越来越长,多条北京公交线路调整发车间隔为20~35分钟一班车,等待成为常态。

很多线路的调整,乃至发车间隔的调整很好理解。2024年底,北京又新增了3条地铁线,里程新增了43公里,运营总里程达到了879公里。这是全球仅次于上海、排在第二位的地铁长度,城区几乎无死角全覆盖了。地下有了地铁在跑,地上的公交车就显得多余。如300路走的三环线是北京交通大动脉,一度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只有1分钟。后来与三环路行驶路线颇为重合的地铁10号环线开通,于是300路发车间隔高峰时段调整为7分钟。如今北三环地铁12号线开通运营,与300路高度重合,三环线沿路基本被地铁所覆盖,地上公交车自然要减量。

类似的,诸如22路、108路等行驶于老城区的公交车,延长发车间隔似乎也是对便捷的地铁的回应。如108路,过去的发车间隔是12分钟,这次调整为15分钟,虽只是微调,也堪称是对地铁线路更为密集的回应。

可在郊区,有些线路既不被地铁覆盖,地上公交线路也不密集,却也延长了发车间隔,且动辄延长到让人难熬的程度,还是使往来的市民焦躁。如东直门到密云间的长途车,发车间隔增加到1小时。在人口密集的天通苑地区,很多专线车调大了发车间隔,20~30分钟一趟,甚至在部分时段,间隔达到40~50分钟。原本为居民日常通勤、出行提供便利的专线车突然变少了。

全国而言,北京地铁堪称标杆。线路密集,车辆多,运营有序。一趟趟车鱼贯进站台,等车的时候不用担心被甩站。App还能追踪车辆的行踪给出确定的到站时间。乘车的次数多了,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公交车设站太密集了。这让人联想到2009年颁发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标准,公交车在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应能满足乘客上车需求;低谷时发车间隔不宜大于15分钟至20分钟。这是我国首部城市公交国家标准。标准要求常规公交车市区站距宜为300米至500米,郊区站距宜为500米至1000米,路段中的同向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00米。

公交优先曾经是交通政策发展的着重发力之处,主要干道上划定了公交专用道,公交车线路增加、发车密集。当然,当城市规模变得庞大,当六环附近也成为城区范围,尤其是通勤高峰时段,当人们从四面八方向着城市中心进发,公交车虽将远近郊区的上班族送到了地铁末梢,但频繁的停靠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公交专用道的空阔与其他车道上密密麻麻的车辆形成鲜明对比,分道而行的交通方式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运行效率。

根据北京公交集团的数据,2023年北京地面公交总成本为201.99亿元,客运量20.87亿人次,人均运营成本达9.68元/人次。可实际上,乘车人支付的票款每人次通常一两元,还有相当部分是免费。北京之前,全国多座城市都在缩减公交预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广州至少有超58条公交线路停运,合并与调整的巴士线路更是近100条。

加大发车间隔成为多地缩减公交预算的共同选择。但公共交通是社会物质丰富后人文关怀的体现,方便的是大多数居民的出行,且是弱势者最后的交通保障。既然公共资源有限不得不在地面公交上缩减,何不地上地下联动调整,找到更精细地调配资源的政策杠杆,而不是“一刀切”式地延长发车间隔,让乘客在寒冷的冬季苦等。

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