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极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袁越)

到北极去0( 2006年,奥斯兰(右)和同伴迈克·霍恩完成了北极冬季探险之旅 )

整整100年前,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Robert Pary)在因纽特人的帮助下第一次到达北纬90°,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100年后的今天,旅游卫视《环球DIY——勇闯南北极》剧组通过几轮选秀选中了两名普通的中国人,在挪威向导伯格·奥斯兰(Borge Ousland)的带领下成功抵达北极点。

100年前,人们对北极点的情况一无所知。皮尔里在一家实力雄厚的纽约财团的资助下,雇用了50多名因纽特人和250多条狗,从格陵兰岛的最北端出发,走了两个多月才终于成功到达目的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皮尔里准备了23年,并在演习的过程中被冻掉了8个脚趾。100年后的今天,旅游卫视的团队先是乘坐直升机降落到距离北极点30公里的冰面上,然后花了两天连走带漂地到达了北极点。虽然这一过程听起来似乎像是在玩游戏,但探险队的成员们仍然要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顶着每秒10米的寒风,拉着自己的行李和给养一步一步地向前走,那种艰苦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

他们为什么要受这份罪?北极点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没有人比探险队向导奥斯兰更适合回答上述问题。这位1962年出生于奥斯陆的挪威探险家曾经17次到达过北极点,4次到达过南极点,2006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活着的最成功的极地探险家”。不久前奥斯兰来北京公干,我借此机会独家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奇人奥斯兰

当奥斯兰终于出现在酒店大堂的时候,显得有些疲倦。“对不起,我刚从长城回来。我下了飞机就去爬长城,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他用流利的英语向我解释说。

到北极去1( 旅游卫视团队到达极地的那一天,也是科学家们即将要撤出北极基站的日子,夏季即将来临,冰原随时会开裂 )

奥斯兰金发碧眼,身高1.85米左右,身材消瘦,但两条胳膊异常粗壮,10个手指健康完好。“我很幸运,没有受过什么伤。”他要了杯橙汁,猛吸了几口,打开了话匣子。

奥斯兰的探险生涯开始于1986年。那年他和同伴一起滑雪穿越格陵兰岛,从此喜欢上了极地探险。1990年,他和同伴用了58天依靠滑雪和步行从加拿大出发到达北极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不依靠外力的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到北极去2( 北极斯瓦巴尔德群岛的探险者 )

1994年,奥斯兰做了一件引起全世界关注的事情。他独自一人在不依靠外力的情况下,从位于西伯利亚的阿克钦斯基角(Cape Arktichesky)北极营地出发,用了52天到达北极点。奥斯兰不但是历史上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这么做过的人。

“这次探险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奥斯兰告诉我,“很早以前我就想辞职,专职从事极地探险,但苦于没有资金支持。这次探险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回来后我到处给人演讲,借此机会一边积累资金一边寻找赞助商,终于得以成为一名专职探险家。”

到北极去3( 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100年前到达北极点 )

1996到1997年,奥斯兰成为第一个不依靠外力,独自一人横跨南极点的人。那次旅行历时64天,奥斯兰拉着重达178公斤的给养,独自走完了2845公里的行程,途中经历的最低温度为零下56摄氏度,最高海拔为3400米。除他之外,迄今为止也只有一个人完成类似的壮举。

2001年,奥斯兰再一次震惊全世界。他独自一人在完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从西伯利亚出发,途经北极点,横跨北冰洋到达加拿大,历时82天。这同样是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2003年,奥斯兰和一名同伴在不借助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横穿南美洲南部的帕塔戈尼亚冰原。两人把这次历险拍成了电影,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详细记叙了整个过程。

2006年,奥斯兰完成了一件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和同伴迈克·霍恩(Mike Horn)一起在北半球的冬季到达北极点。要知道,北极圈的冬季不但异常寒冷,而且几乎见不到一点阳光,完全处于黑暗状态。两人克服了许多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并在霍恩几乎死于病菌感染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一壮举。

“总的说,我基本上没有遇到过太大的危险,也没有受过什么严重的伤。”奥斯兰郑重地告诉我,“因为我一直谨小慎微,总是选择最安全的方式,能不冒险就不冒险。”

冰上行走最大的危险就是冰隙。它们往往掩盖在雪的下面,一不小心踩上去就有生命危险。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奥斯兰尽量选择游泳的方式。为此他发明了一种既能保温又能防水的游泳衣,游泳者穿着它就可以漂在水面上,拖着满载给养的小船向前游。

“我不怕累,越累感觉越舒服。”奥斯兰认真地说,“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冷,如果长时间暴露在严寒的情况下会让我感觉很难受,所以我宁可游泳。不管空气温度有多低,海水的温度总是保持在零摄氏度左右,游一会儿就全身出汗,很惬意。”

奥斯兰承认,他不喜欢做前人做过的事。既然北极早就有人去过了,他就必须另辟蹊径,所以选择了独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才能得到赞助。“在成为职业探险家之前,我的正式身份是挪威一家石油公司的潜水员,专门负责勘察北海油气田。正是这家公司赞助了我第一笔经费,让我得以完成了首次北极探险。”奥斯兰告诉我,“现在有好几家公司赞助我,包括法国天然气公司和一家瑞士钟表公司。如果没有赞助商的支持,我根本无法完成那些探险。”

“你的意思是说,你的探险已经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了?”我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的。”奥斯兰回答,“比如我自己就拥有一家旅游公司,专门负责北极点旅游。到目前为止我的顾客都来自欧洲和北美,但明年我准备开发中国市场,组织一支中国团前往北极点。”

到北极去

据奥斯兰介绍,目前全世界到过北极点的人不超过1000名,比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还要少。目前世界上只有4~5家旅游公司有这个业务,而且只能在4月份成行,因为3月太冷太暗,5月又太热,冰块的漂移速度太快,冰隙变大,很难依靠滑雪或者步行抵达目的地。他自己的公司推出的业务叫做“最后一度”,意思是说先用直升机把游客降落在北纬89°的冰面上,然后徒步走完89°到90°的行程。虽然只走1°,但换算成直线距离也得有110公里,正常情况下要走一星期。因为要租用直升机,所以这趟行程的价格不菲,每人收费至少2.3万欧元。

“北极点旅游对游客的身体和钱包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以前中国人不太适应这种冒险,但这次和旅游卫视的合作,让我相信中国存在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如果有的游客只是想到达北极点,能不能让直升机直接降落在北极点上呢?”我问。

“这取决于游客想去北极点干什么。”奥斯兰想了想说,“北极点本身就是一块浮冰,看上去和周围没什么两样。北极点旅游最吸引人的其实就是徒步到达那里的过程,这一过程越是艰险,游客最后的收获也就越大。我的偶像、挪威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Fridtjof Nansen)有句名言: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奋斗的过程,而不是奋斗的结果。”

这位南森是挪威公认的“最伟大的挪威人”。他是一名动物学家,在研究海洋动物的过程中迷上了北极探险。为了能够在北极冰盖中航行,他设计制造了一艘重达402吨的三桅帆船,取名“前行号”。1893年“前行号”首航北极,被冻在冰块中长达一年。但这艘船经受住了考验,没有被冰块挤碎。后来南森带领一部分船员弃船上冰,徒步向北极点进发,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在距离北极点只有385公里的地方被迫返回。这次探险激起了挪威人对北极的兴趣,一批探险家步他的后尘,开始了北极探险。事实上,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究竟是美国人皮尔里还是挪威探险家,至今仍存争议。但不管怎样,皮尔里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很大原因就是来自挪威探险家的竞争。

挪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探险家辈出的地方。挪威地势险要,境内没有多少适合耕种的土地,于是挪威人很早就被迫驾船出海,去远方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维京海盗,大部分就来自挪威。

如果说挪威探险家们最初的动力来自饥饿,那么后来的挪威探险家则把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变成了新的动力。南森在其探险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北冰洋洋流、风向和温度的数据,为新兴的“海洋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对于奥斯兰来说,驱使他带领游客进入北极圈的一大原因就是希望让他们亲眼看一看全球变暖是如何改变了北极圈的生态系统。

“20年前我第一次去北极的时候,那里的冰层有3米多厚。现在只有1.5米了。北极圈夏季的最高气温已经超过了零度,冰层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快要到达某个临界点了。”他打开笔记本电脑,为我播放了一段他拍摄的格陵兰岛冰川融化的录像。一段75分钟的录像资料被压缩成只有3分钟,我清楚地看到一块5公里见方、1公里厚的巨大冰块像坍塌的积木一样在一瞬间土崩瓦解。

“坚硬的冰川就像堤坝,阻挡了后面的冰块向海洋的流动。”奥斯兰解释说,“可一旦气候变暖超过了某个临界点,前面的冰川承受不了后面的压力而垮掉,整条冰川便会真的像一条河流那样在一瞬间冲向海洋。”

某些气候模型预测,北极圈的浮冰最早将会在2020年夏天全部融化。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不但北极熊将无家可归,海水的盐分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给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带来致命打击。更糟糕的是,如果格陵兰岛上的冰川按照现在的速度融化下去,那么到2100年时海平面将会上升1米之多,给世界各地的沿海居民带来灭顶之灾。

“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我所熟悉的北极圈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变得面目全非。”奥斯兰忧心忡忡地说。

作为一个挪威人,奥斯兰是幸运的。挪威有无数未经开发的高山和森林,奥斯兰正打算在奥斯陆郊区建一所房子,带着家人一起搬到森林里居住。

可是我们呢?我们去哪里住?■

奥斯
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