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韩国过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林金石
眼看春节就要到了,韩国“岳父”打来电话,说要来我家过春节,我开心极了。
前年,我被派往韩国进修,进修期间,我与韩国女孩郑素娥相识并相爱。那年临近春节,素娥突然提出要带我去看望她的父母,我很高兴,但一想到她父亲是一名企业会长,很威严,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不过这也是跟她父母见面的好时机。
这天,和素娥买了礼物回她家。她家青砖黛瓦,门前古井绿苔点点。进门左边是厨房,墙上挂着两顶草帽,一把镰刀。客厅挂着几幅笔力苍劲的书法,落款为蝇头小楷“郑钟铉”,想必是素娥父亲写的吧,一派古朴优雅的景象。
里屋走出一个身材壮实、穿着传统韩服的男人,头发斑白但精神矍铄。素娥一下跑过去挽着他的臂弯,羞涩地说:“爸爸,这是我新交的中国男友。”郑先生慢悠悠地坐在藤椅上,拿出一根旱烟,边吧嗒吧嗒地抽边打量我,许久后说:“我一直都仰慕中国,只是一直无缘前往参观,你可以给我说说中国春节都有哪些风俗吗?”为了在郑先生面前表现自己,我不假思索地为他介绍着。没等我说完,他就打断了我的话:“你们春节祭灶、舞草龙活动是何意?”听他这么问,我一时语塞。郑先生也默不作声。
随后,郑先生又从里屋拿出一个乐器问道:“这是什么乐器?”我看了半天,既像笛子但又不是笛子,我困窘得直挠头。他看出我的窘态,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一块手帕轻轻擦拭着:“这呀,是一种管乐器,叫觱篥,起源于你们中国。”我顿时想起唐代诗人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才明白,原来这就是觱篥!我感到无比羞愧和狼狈。郑先生接着说:“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我不想让她远嫁他乡。”
从素娥家出来后,一路上我在想,一个韩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竟知道得如此多,而我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知道得却如此少,心里不禁有些不服气。回到宿舍,我开始逐一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买了文房四宝开始练起书法,心想,我一定要博得郑先生的欢心,将他女儿娶到手。一段时间后,我尝试用毛笔给郑先生写信,没想到他竟然回信了,且对我肯学习肯钻研表示赞赏。他在信中还给我指出一些书法上的缺陷,如横要有弧度,竖有悬针和垂露……随着鸿雁往来,郑先生对我的看法也慢慢有了好转。
时间过得很快,又是一个新年了。我按照中国习俗,早早地做了准备,还特地向母亲请教了关于葡萄酒和年糕的做法。从素娥口中得知,郑先生特别喜欢中国物品,尤其是中国诗歌中提到的箬笠和蓑衣。
这天,我带着两套从成都邮购回来的箬笠蓑衣及自制的葡萄酒和年糕等礼物再次去探望郑先生。他接过箬笠蓑衣后两眼瞪得圆溜溜的,双手不停地在上面轻轻抚摸:“这是我在唐诗中常读到的物件啊,我一直想拥有,可不知哪里有卖,如今你竟让我如愿了!”
韩国春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祭祀。我和他们一起张罗,郑先生忙着摆祭台,素娥和我忙着从古井里挑来井水清洗桌椅、门窗、床铺等,寓意把一切污秽清洗干净。一切妥当后,郑先生把我带来的礼品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八卦祭台上,随后又把我介绍给他们的亲戚朋友。
第二天是大年初二,吃饱饭后便可以到处去玩了。然而,郑先生要约我一起去冬钓。我心想,大冬天的,哪里会有鱼呢?但既然郑先生喜欢,我也只好陪他一起了。我们穿上蓑衣戴上箬笠,踏着雪来到河边,选择了一处较好的水域放钓。没过多久我已被冻得瑟瑟发抖,且大冬天戴着箬笠穿着蓑衣我很不习惯,心里烦闷不已,于是想要回去。可郑先生却气定神闲,静静地守候在钓竿旁,一点都没有想走的意思,我不得不耐心地陪着他。
时间过得很快,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我们竟钓到了些小鱼仔。回到家后,郑先生把钓回来的鱼拿来烤。此时,我也拿出葡萄酒,给二老满满地倒上一杯,我们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着。杯酒下肚,郑先生面色红润,乐呵呵地对我说:“你呀,为人敦厚老实,懂得尊重老人,又有耐心,真是难得啊,我可以放心把素娥交给你了。”我欢欣不已,再次为二老敬上一杯,并向他们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后来,从素娥口中得知,原来那天,郑先生让我陪他去冬钓,实际上是在考验我有没有足够的耐心。
如今,郑先生早已把我当成他的女婿看待了,他说,趁着今年新年,来中国主要是把我和素娥的婚事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