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32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3月底,74岁的父亲突然发生严重的脑卒中。他的认知功能与运动能力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后遗症使他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医生与我们沟通了父亲的病情以及并不乐观的病程预后情况。经过几个月的住院治疗与初步恢复,我们决定接他回家继续养病。脑卒中的康复特别重要,我和母亲一点也不敢大意。此外,父亲原有的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需要继续治疗。我决定把父亲的健康系统地管理起来。这些工作虽为时已晚,但总比不做要好。
我是父母在国内的唯一子女,也是他们最疼爱的女儿。我虽已步入中年,但心灵上从未真正离开过他们,哪怕是在异乡求学与工作,也一直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由于母亲年事已高,父亲这次生病后,我决定回归父母身边,承担起照护父亲、照顾家庭的责任。
那一刻,我的人生便按下了暂停键。我暂时中断了原本热爱的事业,也告别了自由自在满世界跑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照顾父亲的重任之中。这一决定虽属无奈,但为了尽可能地照顾好父亲,守护一家人的团圆,我自愿做出这一选择,这一方面是出于无法割舍的亲情,同时也是我作为子女必须承担的职责。
父亲的身体状况在稳定了4年后,病情出现了新的进展。2023年年中,他的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站立开始变得困难。我预感到离别的临近。因此,在年底自己刚刚过完50岁生日后,我毅然申请办理了退休,只为在父亲最后的时光里,不留遗憾地陪伴左右。然而,退休手续尚未办完,父亲就再次住院,这一次,他在病床上坚持了9个月,最终没能挺过来。
这段时间的2300多个日夜,我从一个意气风发的职场人,变成了一个老练的养老护理员。我学会了给父亲做认知训练和肢体训练,掌握了一个人搬动他、给他翻身拍背、更换隔尿垫与纸尿裤、协助通便排便、吸痰、制作流食等技能。其间,父亲曾因为继发疾病住过几次医院,我经历过在急救室外通宵等待,也多次面临过艰难抉择,感受过无数次的绝望和无助。
父亲的离开,也带走了我的一部分生命。原本体力上的疲惫与精神上的紧张焦虑得到了暂时缓解,但在突然停下稍作喘息后,才发现自己早已淹没在照护老人的细节里、迷失在时间的洪流里。世界失去了色彩,也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内心的思虑与煎熬只增未减,这其中有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也有因目睹他的病痛却无能为力的自责与遗憾。另一方面,我还要面对母亲的养老,她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就医治疗。
今年春节期间,一些曾经的友人邀请我参加聚会,我一一拒绝了。我害怕与熟人交流,不敢面对曾经的工作与曾经的自己,我也无法面对友人们关切的目光,无法用短暂的言语让他们理解我这些年“消失”的原因以及还要继续“消失”下去的理由。
我知道,我并不是个例。在陪伴父亲的这些年里,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面临着和我一样的困境:当父母日渐苍老、身体机能逐渐减退、生病以至于无法独立生活后,他们需要面临照料年迈父母与完成自身工作并照顾自己小家庭的三重压力,他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乱作一团、疲惫不堪。
最早一批的独生子女们已经开始面临艰巨的养老照护压力。我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引起社会对中年养老照护群体的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心理上的疏导以及社会资源的倾斜。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尽孝的同时,不至于失去自己的人生。
(读者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