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徽州之味

作者:驳静
3 | 徽州之味0碧山村猪栏酒吧的厨房

究竟哪些地方是徽州?到黄山第一天,走在新安江边,我向本地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现在还有没有地方官方名字是‘徽州’?”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疑问。

安徽被淮河与长江横向分成三段。由北至南,三个段落,其中最南一段,也就是安徽境内的“长江以南”,习惯上称之为“皖南”。主要有池州、芜湖、宣城与黄山这四个城市。其中又以黄山市最靠南,东西分别与浙江、江西交界。我们此行,降落在黄山市屯溪机场。

徽州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由歙州更名,此后一直被后续历朝历代沿用。几百年来,徽州下辖六个县,分别是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以及婺源。1987年,徽州地区成立地级市,更名为黄山市,并将婺源划归江西省,绩溪就近分派给东南方向的地级市宣城。这样一来,黄山市囊括了徽州的主要区域,行政中心位于屯溪区。虽然在行政规划上,仍在黄山市保留了一个“徽州区”,但当人们谈到“徽州”,地理范畴指的还是上述六个县,文化属性与心理认同也大致如此。我们真正的目的地正是“徽”文化辐射的徽州地区。

徽州丘陵山地特征明显,关于地理环境,历来有个说法,叫作“七山一水一分田”,剩下的两分才是道路与庄园。比如祁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过去徽菜出名的也多是山珍,包括所谓的“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这一类野味,只不过因为动物保护,这些因为徽商喜好而繁盛一时的菜肴已经成为历史。除此之外还有清蒸石鸡,或者黄山双石。石鸡不是鸡,而是一种学名叫棘胸的蛙类,因栖息在海拔600米以上的溪流岩石洞穴而得名,石耳则是种菌类,也以难以获得而名贵。到了现代社会,用这么两样食材烹饪,好比非要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寓意良好,却脱离现实。一个无法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菜肴,或许并不值得过多谈论。

徽州菜传统上并不排斥海鲜。过去的徽菜大厨,是很擅长使用海参鱼翅的,只是近年来徽州厨师更愿意突出本地山珍,所谓给士绅阶层提供的徽菜逐渐式微。与此同时,也是因为臭鳜鱼声名鹊起、成为当仁不让的当家菜后,整个徽菜界颇有一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气氛。连徽州本地的出租车司机也向我们感慨,徽菜现在好像只有一个臭鳜鱼、一个毛豆腐了。进入六县,我们当然还是发现了更多内容,尤其以笋、火腿这一类乡野食材最得人心,厨师最常挂在嘴上的几个理念,就是就地取材,大量使用山林的馈赠。山高林密,山野风味的确是徽菜非常有代表性的风格。要说吃徽菜,去乡村是不会错的,现在徽州很多村子还允许养猪,这就非同一般了,能吃得着吃南瓜山芋长大的猪,是全中国人都会嫉妒的地方。

描述徽菜味型特点,最准确的恐怕还得是“严(盐)重好色,轻度腐败”,后半句不仅在说臭鳜鱼和毛豆腐,乡村家庭中,多有各种腌菜。青菜可以制成雪里蕻,萝卜、嫩姜这些也都制成酱菜存放。碧山村“猪栏酒吧”餐厅里的阿姨告诉我,她们出去旅游,带上两罐酱菜就安心了,一罐是酱萝卜,一罐是辣椒酱。这是徽州人重盐重色的佐证。

徽菜烹饪上最大的特点是“重火功”。无论是大酒楼出品的一品锅、中和汤,还是小饭馆里的暖锅,徽州人都非常关注“入味”这个设定,食材上也因此喜欢那些禁煮的东西。3 | 徽州之味1今年我们的主题是“家宴”,我们跟本地摄影师张建平去他的家乡祁门,又到碧山村住进外乡人寒玉改造的民宿,民宿里的餐厅都由本村阿姨操持,食材来源更是不超过餐桌一公里。这两位,一位通过摄影镜头下的宗祠、年俗把家乡往外推,一位则是大城市里的外来客扎根乡村20年。一个走出去,一个走进来,通过一餐餐饭联络感情。两位为我们展示的生活场景,不仅是小家庭的家宴,更是迁徙与融入,是“家乡”与“家园”的家。

(感谢左靖、陈琪、周墙对本次采访的协助)

3 | 徽州之味2

徽州
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