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雪季饮食:融会、诉说与刀削面成名史

作者:吴丽玮
大同雪季饮食:融会、诉说与刀削面成名史0虽然每年的年货美食采访都在年底,但今年感觉似乎格外寒冷。“零下33度,排名全国第三!”大同的出租车司机说起来,甚至语气中带着点兴奋。一场大雪让市中心的古城呈现出了别样的景致,在每年游客最少的季节,青灰色的砖墙与厚厚的积雪仿佛从未被打扰过,更显静谧。

而越是严寒的地方,越应该在羽绒服里留出可以增减衣服的余地,以适应室内外剧烈的温差。冬至的前一晚,弘雅饭店的餐厅和后厨都变得热烈而繁忙。后厨面案的二十几个师傅正围着中心操作台紧张地包着饺子,把猪肉大葱、虾仁三鲜和羊肉大葱三种口味分别捏出不同的褶,以示区分。面房的一位主管一边包,一边环视同事们的进度,嘴上快速地跟我们说道:“太忙了,都是今晚下单要求打包的,估计要忙到10点多。明早8点上班,和面、拌馅,9点多开始,冬至当天的订单就来了。”大同雪季饮食:融会、诉说与刀削面成名史1天寒地冻、万物寂寥的隆冬,人们对冬至抱有更多的实用主义态度。除了要吃饺子保护耳朵,大同人在冬至更要吃肉,“冬至不吃肉,冻烂脚指头”。其中的“脚”字一定要发“觉”的音,这样读起来才有那种淳朴的代入感。

冬至吃肉,当然是羊肉最为应景。晋北与陕北类似,吃羊肉是全省最多,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大同位于山西这个竖直的平行四边形的右上角,紧邻内蒙古,从饮食上来说,跟草原的联系可能比受山西南部的影响更多。山西各地过年都有做碗菜的传统,太原叫作“八碗八碟”,到了大同改叫“八八席”,大致都是八荤八素,或者八凉八热的样式,但是内容上各自有变化。在大同,“八荤”里就有了羊肉。比如拖羊尾,用开水先把羊尾烫成半熟,再裹进鸡蛋、面粉、团粉面调成的面糊里,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第一遍用低温把外壳炸硬后捞出,等油温烧至七成热时,再次入锅炸至浅黄,最后以青红丝为装饰,一起装进扣碗里,是一道既有大同特色,又体现山西传统的功夫菜。大同雪季饮食:融会、诉说与刀削面成名史2同时,大同又是山西境内最靠近北京的地方,长久以来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影响,“根据明清时期的记载,那时大同就有山东馆子、北京馆子、河南馆子,甚至还有外国的‘番菜馆’”。大同美食研究者贺峰向我们分析道,总体上来讲,大同菜在晋菜体系里显得花样更多,至于羊肉,无论是食材还是做法,就更胜一筹了。比如大同羊肉最经典的清炖吃法,也是花园大饭店的招牌菜之一,每天早上厨师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将前一晚送来的羊肉拿小火慢慢地炖。总经理刘东告诉我们,这种做法看似最简单,但一开始并不是厨师顺理成章就能掌握的。“加了芹菜、胡萝卜、洋葱这些配料,还是去不掉羊膻味,我们的厨师非常苦恼。后来是店里请来了北京钓鱼台的师傅,说炖羊肉一定不能盖盖子,不能怕费火,开着盖儿,羊膻味才能被顶出去。虽然是一层窗户纸,但是不捅不破啊。”

一点一点微小的改善,也让大同有了雁北原生的羊肉精致做法,作为大同名菜之一的盐煎羊肉就是这种细腻派的代表。花园大饭店一向以高标准的宴席作为特色,把盐煎羊肉这道菜设计成了限量供应。“因为对食材要求太高,必须用鲜羊肉,色泽鲜亮,口感才香。”行政总厨刘登前说道,“每次要等后厨夜里送整只鲜羊过来,第二天才有这道菜。只做两份,早上开始准备,午市时会通知服务员向客人做推荐,一下就卖完了。”

虽然名为盐煎,但这道菜实际上几乎是用水炖出来的。盐煎羊肉略肥才好,选择靠近肋骨的部分最佳。一开始也是装在砂锅里敞开着清炖,但要格外控制好水量,大火滚开转小火,大约一个半小时后,要保证汤汁已收紧,锅底只剩渗出的羊油。刘登前说,盐煎羊肉吃起来要有“揪着”的韧劲才好,因此收汁的时机非常重要,水太多炖太久就成了软乎烂乎的炖羊肉。字面上“煎”的意思,在这道菜里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随着水分的散失,羊肉逐渐被羊油卷裹,看起来像是嗞嗞地被羊油煎得微微焦黄,实际上是裹在里面连焖带蒸。传统做法是在水分完全散尽之后,仅用盐在砂锅里快速煸炒羊肉。花园大饭店多了些调味,不过也只有葱、蒜和花椒粉,最后烹了陈醋提香。羊肉在炖、焖和蒸后,肉质有种饱含水分的鲜嫩,清淡的调料甚至能烘托出它微微的一丝甜味。

此外,作为小吃的羊杂粉也是大同的一张饮食名片。相比于晋中和晋南以还原本味、汤色清淡为特点,大同人在做羊杂时,好像一下子挣脱了来自中原的束缚,开始洋洋洒洒地尽情发挥。

羊杂本身的处理方法并无玄机,唯用心二字。羊肠、羊肚、羊肝等各式下水浸泡洗净,去除腥味,加葱、姜等常规佐料卤至近熟,再下花椒、辣椒等配制的麻辣红卤完全卤熟。入汤锅时,羊杂切条、羊血切条,配上当地人爱吃的山药粉条,除了洁净之外,就看谁能在葱、姜、蒜、盐、辣椒、花椒和大料等最日常的调味中做出花儿来。

大同羊杂给我最深的印象来自于辣椒。汤色油亮浓郁的一碗端上来,撒上小葱花、香菜末、黄瓜丝、豆腐干和油酥蚕豆,虽然加了陈醋,有了山西属性的“酸酸香”,但辣椒纯粹又呛口,还是让人一下子向往起游牧生活的自由奔放来。

大北街有家王老五豆腐粉,最早卖的是羊杂粉,后来因为人手不足,改为专做豆腐粉,但用的辣椒保留了40年一直不变的原味,是这家“苍蝇馆”经久不衰的必杀技。大同雪季饮食:融会、诉说与刀削面成名史3老板王老五本名王进平,家里排行第五,虽然还不到60岁,但瘦瘦的脸颊留了一大把花白的络腮胡子,看起来很上年纪。如果顾客因为店面的陈旧和老板的形象,已经对这家店的卫生问题产生疑虑的话,那看到王进平一边抽烟一边煮粉的样子,估计更是要崩溃了。“肯定有顾客会抱怨。”王进平一点不介意,慢悠悠地吐出烟雾,“但烟都是顾客给的,不抽不合适。”王老五的豆腐粉一碗只卖七块钱,油饼价格更是低到一张只要五毛钱,他说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就再没涨过价。店里每天早上排大队,有的老客人不守规矩,从队尾慢慢晃到王老五身边,递上烟假意攀谈,老五遂心领神会,在一群排队顾客的注视之下,给客人加塞做了一碗,遭到了其他客人的投诉。埋怨归埋怨,老五不争辩,笑嘻嘻地继续做,客人也觉得没意思了,反正要吃这一口,只能忍着。

原本是羊杂,只是现在改成了气孔粗大的卤水豆腐条,在大锅里加了漂着红油的佐料,小火慢慢地卤。除了切豆腐和炸油饼有专人负责,其余所有的环节都由老五一人操刀,左手煮好了粉条,右手舀起带卤汤的豆腐,最后在红稠浓郁的汤料里舀一小勺辣椒汤底。王老五抿着嘴决不肯透露自己的汤底配方。80年代初,他的父亲退休后没事做,开了家羊杂粉店补贴家用。后来老人研发了豆腐粉,其他的配料都不变,只把羊杂改为豆腐,而后在大同一炮而红。效仿他家的人多了,渐渐地把豆腐粉做成了大同的一道名小吃,但老大同人都认为,还是老五家做得最好。王老五下岗后接了父亲的手艺,现在也只有大儿子洋洋开了一家分店得了他的配料方子,其余市面上打着“老五”旗号的店均非正宗,这是支撑王老五坚持定价七块钱背后的底气。

那辣椒真的是冲。我龇牙跟王老五说,太辣。他眯着眼抽着烟回答:“明明提醒过你,你说你可以。”辣归辣,但是很干脆,吸在豆腐孔里的汁水和辣椒粉末,顺着粉条一起滑落下去,不在喉咙上纠缠。因为毫不油腻,客人们会再泡几个油饼在粉汤里一起吃,饱满地吸收那随意而爽朗的辣。呼噜呼噜吃完,后背随即冒出了一股专治北方严寒的热浪来。大同雪季饮食:融会、诉说与刀削面成名史4如果说大同人对冬季食肉仍有各自偏好的话,那么用什锦火锅来代表大同的年菜,一定是一个众望所归的选择。

如同大同的很多饮食一样,什锦火锅所使用的标志性铜锅,同样也带着外来的基因。

“大同本不产铜,但是北魏在大同建都后,大同的铜器已经开始变得远近驰名。雁北地区冬季严寒,游牧民族认为铜锅既可做食具,又可取暖,渐渐地,铜火锅成了家家户户必备之物。再加上长久以来,四面八方的人在大同经过、停留,让老百姓有了吸取各方精华的本能,所以能把铜锅做得愈发精致美观,成为大同一项传统手工技艺。”贺峰说,大同人乐于吸纳外来饮食为我所用的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与什锦火锅一起被老百姓认作本地火锅的铜火锅。

鼓楼东街老火锅是大同有名的本土火锅专营店,总厨刘昌盛听说我们对铜火锅感兴趣,颇有些意兴阑珊,“其实没什么特别之处,跟老北京涮肉是一样的”。刘昌盛告诉我们,鼓楼东街老火锅的前身是北京的“东来顺”加盟店,“但是限制太多,所有的东西都要用它指定的,我们想把自己的什锦火锅加进去,不行”。于是他们脱离了品牌,改做本地口味,其中老北京涮羊肉原版不动,直接改名叫“大同铜火锅”。反正铜锅几乎是大同人家家必备的炊具和盛器,内容上多融合一个涮羊肉进来,是个多多益善的美事儿,本地人听到“涮羊肉”改名“大同铜火锅”,一点都不觉得别扭。大同雪季饮食:融会、诉说与刀削面成名史5能够接纳涮羊肉铜火锅,也是因为经典的什锦火锅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每到过年,藏在柜子里带着红色锈迹的铜火锅一定会被拿出来,被重新擦得锃光瓦亮,刘昌盛说到什锦火锅,眼睛这才开始放光,“尤其是大年初二要回娘家,桌上一定会有什锦火锅招待女婿”。

什锦火锅在宴席中的地位,首先是它形式上的美好意象所决定的。什锦火锅在端上桌前,已经把食材通通装进锅里,讲究的是富贵丰盛,尤其是要在外观上拱出一个稳定又圆满的半圆弧线,呈现出满满登登的喜庆之感。锅里的头菜用的是过年时最隆重的扒肉条和炸丸子,一层肥一层瘦的五花扒肉条“呼颠颠的”,带着烫出大泡和褶皱的焦糖色肉皮,看着就联想到入口即化的绵软口感。肉条一排排,肉丸一摞摞,都是腊月末提前烧、蒸或者炸熟,看起来是火锅,其实仍旧是耗时的功夫菜。除了这些有代表性的“八大件”中的几样,排面上还要码好剪掉头的水煮虾,红彤彤讨个好彩头,有时也会摆上烧好的海参、牛肚等,总之就是把过年的富足感做足。

而从它的全部内容上看,又是最能概括大同人冬季饮食习惯的。表面的风光之下,什锦火锅打底靠的是各种传统素菜。只是在大同的冬天,什锦火锅里能用到的新鲜蔬菜只有大白菜一种,其余的都是干货或者腌菜。大同人对冬储菜有句顺口溜:“酱丝菜辣椒菜,压韭茄子水萝卜。金酱瓜闭门菜,斜尖疙瘩糖醋菜。九蒸九晒的梅根菜,老人们吃起来挺不赖。”明明是一个匮乏的季节,但描述得让人口舌生津。传统什锦火锅中会用到干豆角、干黄花菜和干西葫芦条,堪称火锅里的干菜“三杰”。刘昌盛一边将每一种均匀地散在锅底,一边说道:“夏秋时晒得硬邦邦,像火柴棍似的,一掰就能掰断,但一下锅又有了活力。比如大同特产的黄花菜,鲜的直接凉拌,非常爽脆,但晒干另有风味,吃起来有种牛肉干的韧劲。”腌菜则是什锦火锅里融合了大自然香气的“精灵”。其中腌贡菜是这些年的新兴物,腌渍后水分半干,有嚼劲又仍有脆感;腌蒜黄虽入锅后很快变得纤弱,难觅踪影,但却有为锅底提味的妙处;除此之外,绝对少不了风味独特的腌韭菜。“以前的老人几乎都会腌一缸韭菜,留到冬天,吃砂锅、面条,或者喝疙瘩汤的时候必须得取上一点。别看它小,但在大同年夜饭里地位很重要,绿莹莹的是很提升整桌菜的档次的。”

鼓楼东街老火锅的什锦锅里装进了15种食材,将它们的位置一一安排好,需要费一番工夫。素菜铺底之后,需要一些坚韧耐煮的食材作为支撑的框架。刘昌盛介绍说,原本他们店用的是大白菜,厚厚的一片窝成卷,扎在打底菜上面像一个个矮桥墩一样。但在数九寒天几近“冻死”的大白菜,实在是有种强大的还魂能力,“煮一会儿又‘活’回来了,锅于是很快就塌了”。所以他们选择了新的食材,新鲜的厚冬瓜片,切得宽度适宜,手上要用上点力,才好把它们横在锅里塞得紧紧的。厚冬瓜片将环形的锅口平均分成几份,中间的间隔里摆上大块的黄焖鸡,也是耐煮、有骨架的食材。接着再把整片整片的白菜叶子盖在上面铺平整,用烫熟变柔软的两沓油菜对称地摆在圆环两侧,刘昌盛说,这叫“定乾坤”。定乾坤之后,铺在锅子面上的就全是老大同人家过年的排面了。大同雪季饮食:融会、诉说与刀削面成名史6什锦火锅的汤底要用整鸡跟猪棒骨熬成的高汤才好,刘昌盛说,一定要小火慢慢地熬,这才能保证汤色清亮。提着细壶嘴的铜壶细细密密地均匀浇在叠放饱满的吉庆食材上,甚至不用等到汤底再次沸腾,顶上烧肉、丸子与海鲜被震得颤颤巍巍之际,这些最豪华的部分就可以率先享用了。

在不断与扒肉条、炸丸子这些“八大件”中的菜式相遇后,我原本已经对它们的再次出现表示无感。刘昌盛笑呵呵地说:“你吃一口扒肉条,再吃一口腊八蒜试试,保管跟空口吃感觉不一样。”去年腊月初八浸在老陈醋里的蒜瓣已染得青绿,扒肉条软烂,再啃一口蒜瓣,一股酸甜清凉直冲鼻子而去。“这腊八蒜就像老北京炸酱面里的黄瓜丝,清清爽爽又味道出挑。”刘昌盛又推荐我们蘸着店里秘制的酱汁一起吃,“底子是拿腊八的蒜醋、生抽和冰糖一起熬的,熬好后再根据各自的喜好可以另加些东西。醋一滚开,性情就变绵软了,再加上冰糖的作用,那就更加柔和了”。小小的蘸料,也能体现出大同人做菜的心思,在看似简单的做法背后有着不动声色的细腻。

在我看来,人们爱什锦火锅,更是因为它仿佛盛满了一整年的百味故事,在春节这个严冬与寒春交界之际,令人感慨。

什锦火锅与涮肉铜火锅的样式略有不同。铜火锅需要羊肉快速烫熟,以保持鲜嫩,因此它的烟囱肚大筒高,升温更快。什锦火锅烟囱稍窄而直,它追求的是咕嘟咕嘟不断的起起伏伏,即便是慢慢地升温也好。当火锅排面上的喜庆被一块块夹走,酒过三巡的热闹过后,高昂的声音逐渐平息,气氛开始趋于和缓,从烟囱口间或喷出的一股木炭灰,飘洒在了空中,轻轻悠悠地落在了大衣、肩膀和头发上。锅子的缝隙里,压在下面已煮至绵软的白菜叶终于开始显露了。汤汁低沉的滚动仿佛是一种历经岁月的呢喃诉说,平淡无奇的大白菜才好像是最真实的人生,越煮滋味越醇厚,就像吸收了一整年的悲喜。刚煮软的白菜蘸着熬制的糖醋汁更好吃,各种柔在交缠,慢慢地,空口吃才是最大的享受。渗进汤里的肉和腌菜的汁水被白菜吸收,尤其是一筷子夹起了白菜又夹起了腌韭菜,咬出白菜里隽永的汁水,又卷裹着韭菜清凉中带着的尖锐,滋味非常丰富。大同雪季饮食:融会、诉说与刀削面成名史7很多人都说山西的面食有名,但论面条种类的全国知名度和流行性来说,仿佛又比不上陕西,这让山西人特别捶胸顿足,也唯有刀削面还能为山西人挽回一些面子。刀削面说起来,又会被打上“大同”的标签,这让做过大同饮食历史研究的贺峰觉得非常自豪,“至少在200年前,我没有在任何大同的资料中找到有关于刀削面的记载。而且刀削面一定不是大同起源,因为雁北本就不是小麦产区,它一定是从晋中或者晋南地区传过来的。但是大同人就有种能力,一棵小苗,挪到了这里,就会变得枝繁叶茂”。

贺峰能找到的关于刀削面的最早记录来自清朝人薛宝辰的《素食说略》,里面写道:“面和硬,需多揉,愈揉愈佳。作大块置掌中,以快刀削细长薄片,入卤水煮出,用汤或卤浇食,甚有别趣。”家传三代的厨师赵富平从小生活在大同古城的宅院里,从小听到的看到的、所知晓的大同饮食老掌故特别多。他回忆道,60年代,大同的刀削面做法仍跟薛宝辰的记录极为相似。在鼓楼斜角有家面馆,里面一位姓杨的削面师傅特别出彩,光是形象上,就特别体现旧社会老厨师的职业精神。“老汉八字胡,高个子,可精干了。”赵富平回忆道,这位被顾客称作“杨胡子”的师傅干净得要命,工作时连鞋上都罩着白布护罩。他的形象好,技术更好,削面一流,卤也烧得地道,而他的削面手法很像《素食说略》“做大块置掌中”,是把面团捧在手中来削,极为考验技术。

不过贺峰并不认为这能证明大同当时已成为山西刀削面的代表。“从大同的面馆数量上就可作为参考,大概在80年代中后期,大同市面上才接连出现了许多刀削面品牌,像‘二板’‘老柴’‘东关’‘七中’和‘东方’等,这些店的成功,才算是让刀削面在本地站稳了脚。”这几家店分别在不同方面对刀削面进行了革新,让它变得越来越完善并且有效率。

二板刀削面的老板二板是从国营餐厅里出来的,做得一手好五花肉臊,用贺峰的话说,“糯烂得如吸食骨髓,让人看着眼馋。大块大块的肉,好像完全是用火煮化了一样,不见半点刀斧痕迹,明明是一坨子肥肉,也吃不出一点肥腻来”。另一家老柴刀削面最大的特色也是臊子,是用细肉煸炒慢炖出来的,柜台上还陈列着卤鸡蛋、豆腐干、小烧肉、大丸子、鸡腿和红卤猪手作为“面搭档”,这样一下子又丰富了刀削面的形式。

东关削面王则在另外两个方面推动了大同刀削面的发展。首先是对削面技术的改良。传统的手握面团、片刀斜切的方法技术难度大,东关削面王在90年代研制出了勾刃削面刀,在原本的片刀头上多出一个钩子来,慢慢又根据钩头的形状,细分出方刃、圆刃、三棱刃等不同的勾刀。这种新式工具大大降低了制作的难度,只要会削土豆,人人可做削面。使用勾刀还能提高制作的效率,因为面条可以勾得很长,于是大同的面馆里,削面师傅从手掌之间握面团,转变成了六七十厘米长的细木板直接扛在肩,削几排子下去,就能捞起几大碗来。此外,东关削面王还把削面过程做成了明档的展示,几个精壮的师傅围着两口一米半直径的大锅轮流削面,吸引了很多顾客前来。这家店因为生意太好,不但被很多外地媒体报道,还代表了山西去参加过全国烹饪大赛,展示削面特技,于是大同刀削面的名气就被大大地打响了。

不过这种在30年前引领风潮的削面文化,并不是当下人们所期待的。如果削面师傅不再需要独门的技艺,那还不如直接让机器人去削。只是当下还能坚持用最原始的片刀削面的大同饭店已非常稀少了,花园大饭店在坚持,还有一家名叫喜晋道,是一家追求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的高端面馆。

喜晋道的主厨高岩向我们展示了他多年磨炼出的技术。他最早在大同宾馆当学徒,后来去了曾经红极一时的永和红旗美食城,一直都在研习削面手艺,如今在店里带徒弟,也要求至少训练两年才能出师,“片刀得自己找到自己舒服的刃,也就是削面的角度和手法,这个过程只能靠自己”。

削面的面团在山西各种面食里属于软硬较为适中的一种,50斤的面,大概需要23斤的水。喜晋道厨师削出的面长度在20~25厘米之间,“不要长,筷子夹在中间能一口吃进去最好”。高岩说,面条的长度短,架在肩上的面团尺寸也小,50斤面能分出15个面团来,一定是现揉现削的面才好吃。

片刀是一个圆弧形的不锈钢片。削面时,刀片弧形朝上,夹在手的虎口中间,刀片仅在距离上侧边缘大约五分之一处与面团接触,在表面形成一个细小的角度,从上到下,稳稳地用力削下,直接推进锅里。随着面条簌簌落下,片刀在面团表面不断推过所形成的小线条被一遍又一遍抹去,又重新刻写。“片刀削出来更顺滑,是两头扁中间宽的柳叶状,而勾刀削出来有棱角,形状更接近于筷子。从口感上来说,勾刀削面也比片刀削面更硬一些。”高岩说道。削面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在快速削面的情况下保持面条形状的一致,只有形状均匀才能防止面条在锅内粘连。“我们的面条中央厚度都保持在2毫米左右,大概20秒内要削完一碗,是3两左右生面粉的量,煮熟后是7两半,再加上浇头,一碗应该是1斤左右的量。”高岩说,尽管面条凭的是削面师傅的经验,但无论面还是浇头,最后都要统一上秤称量,这是制作一碗高端面的基础。

喜晋道的招牌是传统的肉末浇头面。最嫩的前扒肉和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各占一半,肉末肥瘦分开,先把肥肉煸出油,再下瘦肉炒至变色,佐料里最关键的是陈醋的使用,“陈醋下得太早只能去腥,下得太晚只能增香,所以下醋的时机很重要,肉一变色就马上下,香味一下子就出来了”。炒好的肉末还要再焖一会儿才能达到最满意状态,“要达到肉块能看得见,但吃起来一下就融化的程度”。

从最后的成品来看,无论是碗与托盘的样式,还是一叠叠小菜的组合,都颇有点日式风格,但从刀削面本身来说,却是要固守着老味道。片刀削面更容易挂汁,一碗热腾腾的面呼啦啦吃完,要像老大同吃主一样,把面汤浇进碗里,连卤子汤底一块喝净。除此之外,别忘了在吃面时就几口旁边配着的小菜,一烫一凉,一淡一咸,老大同人吃刀削面,绝对不能没有它。

大同土话里,这样的小菜叫“烂腌菜”,是大同人家家户户在入冬前都要制作好的。烂腌菜最常用的是苤蓝,本地人又叫它松根,深秋的时候开始准备,拿大菜刀砍掉硬硬的皮,再在圆咕隆咚的中间剜一个大坑,放入用酱油、八角和花椒等熬好的腌料,搁在干净的通风处勤着翻腾揉搓几天,直至阴干腌透了,再收进缸里储存,等要吃的时候,用井水泡软发开再切。可以切丁、切片,或者切丝,味道都好,加点麻油一拌,或者呛一下会更好吃。

大同
平遥
家宴
下一篇: 大同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