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德胜:提纲挈领一顿饭

作者:驳静

阿拉德胜:提纲挈领一顿饭0彩虹北路117号,恰好是十字路口,两条街交会的结果是,117号获得了180度的景观。王孝忠最早是在这里开“德胜面馆”,德胜这个字号繁荣时期是1999~2009年的10年间,最多时开到11家。此后收手,彩虹北路117号几经出租,上一个店子做的是烧烤,疫情暴发后半年,烧烤店老板止损而去,铺子还到王孝忠手里,他想了一想,空着也是空着,开了这家“阿拉德胜”。

“阿拉”就是“我们”,宁波人讲“我们”跟上海人一样。有人这样跟我描述宁波的特殊性:它是计划单列市,财政预算不通过省政府的,而宁波人如果得病需要去更好的医院看,也会直奔上海,而不是去省会杭州。上海人过去可能看不起外地人,但唯独对宁波人另眼相看,确实,上海宁波帮赫赫有名。2022年,开在老锦江饭店的“甬府”餐厅获得了米其林一星。甬菜最早出圈也确实是在上海。

很难说上海风味和甬菜之间如何互相影响,倒确实有很多回宁波省亲寻根的上海人,会喜欢阿拉德胜。在这里可以吃到很多较为传统的宁波菜:咸菜蒸鱼、萝卜丝带鱼、芋艿糍粑、汤团、油渣芋儿羹,还有猪油糯米块,吃到目不暇接囫囵吞汤团的程度——汤团个头小巧,要是不怕烫,确实可以整只塞到嘴里。汤团里头是芝麻馅儿,主要由板油、芝麻和白糖组成。在宁波,自己做手工汤团的饭馆很少见了,因为这碗甜食某种程度上是年的象征,是符号,在年轻人心中又等同于高热量,吃的人少,店家也就不再花力气去做。

我打小不爱吃甜口的东西,对糖的耐受度低,芝麻馅儿向来敬谢不敏,所以来宁波,宁波人跟我提起汤团,我反而立刻又想起去年,也是采访美食,在自贡盐忆文化餐馆吃到的汤圆,肉馅儿,精致,那是荣县特色,一般人不会做,外间也很难吃到。至今回味。没想到阿拉德胜一盘汤团像菜一样端上来,尝了一个,过后又忍不住吞掉两只。甜,在甜味占领口腔之前,猪油的香气又从旁助阵,甜的程度得到缓解,芝麻馅儿在牙齿间沙沙作响,外软内脆的口感是机器制作的汤团无法完成的。

吃这顿饭的时候,王孝忠不停给大家倒酒,喝的倒是白葡萄酒,他说自己血压高,得注意饮食了。这是一个年轻时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男人,年纪大了还有侠客气质,一脸络腮胡,挺着肚子,头发花白,吃东西冒汗。他出生于1968年,总觉得自己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对传统还比较熟悉,对年轻人的潮流也还能跟得上,所以开餐厅后,总想尽力保持传统。彩虹北路117号对面是波特曼酒店,五星级,上海客人来宁波喜欢住这里,在王孝忠构想的理想剧本里,他们来宁波走亲访友,住上三天,每天都来阿拉德胜吃一顿,“总要吃一回小黄鱼的,也总要吃一回汤团的,不能没有吧?”。总之得要什么有什么,三天结束,宁波的风味也尝足了,客人尽兴而归。不过疫情以来,阿拉德胜的生意总是起起伏伏的。

阿拉德胜:提纲挈领一顿饭1既然开了餐厅,总要有招牌菜。王孝忠拿出钻研的劲头,整治一道东坡肉,相当可观,写美食这些年,常在各地吃各式红烧肉,又是红烧肉严重爱好者,逢有必吃,如此肉韵充盈在单独一块肉上的,还是少有的体验。一块肉得有两斤重(后来得知是一斤七八两),方正,厚实,颤巍,它如果是个人的话,应当是美国产的那种重量级胖子。道理是对的,东坡肉最好来自大肥猪,因为切得厚,已经不是五花了,而是一层瘦一层肥地有七层,架子大,分量重,家里厨房要想烹制,首先就没有那么大的锅。

吃起来当然是香,吃一口后舍不得不吃第二口,王孝忠也胖,血糖高,挺着中年男人那种典型的肚子,这不是啤酒肚,而大概是东坡肚,总之我看他筷子伸向这块肉的次数比我多。吃到半程,他突然得意地说:“有一句话我还没讲,我们还没吃到骨头。”这里面是有骨头的,果然,筷子一挑,有根长长的软骨刺将出来。他挑五花肉的时候,着重给每一块肉都兜进骨头,一来有骨头香味更足(想想为什么排骨总是更香),另外,它身子大,又烹制三个多小时,有骨架支撑,拎起来的时候才不至于散架。

这个道理,还是余姚菜场一个做熟食的师傅传授的。那师傅也有钻研,又听他打算放点青菜点缀颜色,立刻告诫他,千万不要,青菜有青菜的气味,会危害到肉。王孝忠一想,也是对的,他本来打算做的就是原汁原味,除了盐酱油糖等基础调料,几乎不放其他的,突然横插进来一把青菜,确实有违初衷。东坡肉的配方就这样定了下来,有个福建人在这里吃了一块,问清说还有10块,说全部打包,晚上又说,第二天再给他12块,原来第二天他家里办酒席,他带上二十几块超大的东坡肉,一路开车到福鼎,千里之外给每桌上一块肉。

跟这个余姚师傅,王孝忠不时会交流一点技法心得,两个人以厨会友,偶尔也会闲聊几句。他们都觉得,东坡肉没什么秘方的,模仿的也随他去,假使用了心,时间花够,模仿到位,那么功德也是模仿者自己的。

第一回吃到东坡肉,王孝忠已经是少年了。十四五岁那年,在物流站上班的父亲很突然地把一项任务交给他,让他随一趟车,从临安出发,行至余杭。不知是因为人手短缺还是什么,总之14岁的王孝忠得命出发,第一次出远门,很是兴奋。更兴奋的还在后头,中午时分,对方请车上两位师傅在余杭县政府的招待所吃饭,王孝忠还小,但也被当作客人请在桌上,每人分到一个紫砂盅,有盖子的,盖子打开,是一块大肉,后来得知这叫东坡肉,很厚实,极美味。印象深极了。

王孝忠好吃,尤其还喜欢吃面,可以365天餐餐吃面。他开面馆完全是半路出家,起初是做化工,精专于黏合剂,90年代经常跑温州,从做生意人的角度,很佩服温州人,满世界跑,看到好的东西就引进来。他每到温州,还是吃面,那儿的面馆开得很好,他就琢磨着怎么能在宁波也开一个。

那时候有个经常光顾的剃头师傅,姓陆。陆师傅的老婆在菜场认识一个做面的,此人认识杭州慧娟面馆老板娘的表弟。(慧娟面馆在杭州很有名,现在还在经营,多有分店),得到这样一个引荐,王孝忠按图索骥找去杭州,拜访这个表弟,又把人家请到宁波来传授经验,学会了制作新鲜面条的要诀。

杭州多有面馆,轻碱面、重碱面,分得细,宁波人粉面不分,细长的都叫面,就比如最早的奉化牛肉面,其实不是面,是番薯粉。宁波人也吃面,不过有点特别,爱吃烫面。烫面不同于生面,是先在蒸笼里蒸到七八分熟,放在铁笼子里,长柄,带挂钩,客人点了,钩子挂住锅沿,铁笼子浸入牛肉汤锅,同时切起配料,眨眼工夫,面也好了,油豆腐嫩青菜也捞进碗里,一碗油豆腐牛肉汤面,可以活泛地吃起来;或许还可以加一点宁波风味的辣酱——红的、咸的、鲜的,独特之处就是它不辣。吃生面也有,杭州人说的“生面落锅”,宁波人也吃的,比方说是阳春面、馄饨面。但除此之外几乎都是烫面。所以温州风味的面馆开在宁波,算得上开辟新市场。

一个资深面条爱好者,开起来的面馆也不大寻常,有100多种浇头,24小时营业,免费加面。面条种类也是一应俱全,有圆的,有扁的,有宽的,当然还有米粉,在面条加工厂自己做。德胜面馆先声夺人,一开始生意就很好,最高峰时开到11家店,可以说风靡整个宁波,到现在,德胜面馆歇业10年有余,王孝忠走出去别人还是介绍他“德胜面馆的老板”,“40岁以上的没有不知道德胜的”。还有人因此说,德胜面馆改变了宁波人吃面的习惯。

彩虹北路这家,是其中生意最兴旺的一家,每天有500~800个人进来吃面。现在虽然开成饭馆,王孝忠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把德胜面馆重新开起来,不枉费这辈子都在到处找面吃,每次新去任何地方,王孝忠都要问出租车师傅,附近最有名的面馆在哪里。

就在11月,王孝忠到余姚陆埠,早前一次来,听说菜场附近有家面馆,挺有意思。那次没吃成,所以又专门开车50公里去,找到那家面馆。老板是个老头,八十多了,每天机器压面,压出来大概40斤,一斤做三碗面,每天大概能卖120碗,卖完就没有了。面条是厚厚的碱水面,有拇指那么宽。老子把面压出来,儿子在旁边支个摊子,面下到汤锅里。只卖两种,大排面一种,牛肉面一种,一碗只卖12块。王孝忠一看端上来的面,也觉得滑稽,大排或牛肉,都沉在碗底。浇头哪有不浇在面上头的,虽然叹气,不过还是要赞叹一句面的口感,确实不错。后来一算,算上来回路程,这碗面吃下来花了300多块。

最早他还有一个经常去吃面的铺子,是个路边摊,在一个墙角,一个人,两个煤饼炉子,四五平方米,就弄三五种面。他常吃的就是雪菜肉丝面,看那老板,肉丝炒好的放在一边,炉子上煮好面,捞出来,雪菜肉丝舀一勺浇上去,但是味道很对。面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味道弄准了,你就会经常去吃”。宁波城隍庙有一家康乐面馆,年轻一些的时候,王孝忠也天天去吃,吃一汤一面,牛肉汤或者牛杂汤,加拌面,这个组合极佳。宁波人在各样的早餐铺子里也是吃这个组合的延伸,比如面结店的“面结汤+猪油拌面”就是此例。

不过,我还是想说,即便德胜面馆现在还开着,我路过也不会走进去,走进去看到100多种面也会落荒而逃。什么都有,等于什么都没有。王孝忠想了想,说,那也是对的。但20年前,那代表潮流,就像可乐代表潮流一样。那时候年轻人爱进德胜,因为这里能吃饱,又能吃好,而且到后半夜还想吃点东西的,不知道上哪儿,去“德胜”几乎变成一种习惯。

王孝忠好吃,但不折不扣是生意人,做生意点子很多,也愿意走在潮流浪尖。他刚开面馆没多久,百事可乐进入宁波。王孝忠嗅到商机,想跟人谈合作,比方说做百事可乐线条机的宁波总代理。人家看王孝忠一个体户,哪里具备仓储配送条件,给拒绝了。但因为谈这个事,跟一个姓沈的经理交了朋友。沈经理觉得这个宁波人挺有商业头脑,每次到宁波出差,势必到德胜面馆吃一碗面。有一回新一家德胜面馆要开业,王孝忠跟沈经理谈,不如给他的面馆门头投资一块百事可乐广告牌。相当于,百事可乐来支付这价值4万多元的门头费用,权当做广告,当然,面馆里也会配备可乐线条机。

沈经理的一些同事表示反对,一个面馆,跟可乐也不匹配的呀。但沈经理坚持投了,没想到之后连续几年,百事可乐单店销量第一的就是这家面馆。面馆红火几年后,被快餐占了上风。10年左右,德胜面馆就都关了。他经常碰到什么人,听说他是德胜面馆老板,对方就会惊讶地问,店为什么就都关了。他分析总结出来很多原因,包括什么后来又开了个茶馆,心思就不在面馆了,什么店员不如过去勤快,也包括快餐的崛起,甚至连面馆不好停车这样细碎的原因都想到了。但最终,或许有一点是对的,那很可能是面馆的周期性低点。

王孝忠还是很想把德胜面馆重新开起来,他有时候去那些老店吃面,看到过去的老太婆已经把店传给新的师傅了,但一看就不懂面,很可惜的,在用牛肉汤煮所有的面,浑身浑脑不对劲的东西,还在那里大张旗鼓地卖。还会碰到一些面馆师傅说,吃腻了,不吃自己店里的东西了,他会说,“那是东西被你做差了,我自己在家,每天一个雪菜肉丝面,好东西是吃不腻的”。

德胜面馆
宁波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