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模式的最后告别

作者:邢海洋

上市刚刚一年的每日优鲜,突然间传出了就地解散的消息。一个烧光了所有融资,并且只能靠融资续命的企业,当资本市场上的价值已经归零、拖欠的工资发不出来的时候,企业最后一点门面也就撑不起来了。剩下的恐怕就是每日优鲜这个曾遍及大街小巷、给无数城市家庭送过菜的招牌了。也因为招牌太响亮,不禁给消费者,也给公众带来了大冲击。

作为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去年孤注一掷的上市注定了是最后一笔融资,随后只能和时间赛跑向公众投资者证明其投资价值。企业存续了8年,前前后后融资超过150亿元,2018年获得了腾讯的领投,2020年底还获得了青岛国资20亿元的资金。因为是生鲜电商第一股,去年6月的上市也颇为顺利,募集到2.73亿美元。所有这一切光环在真刀真枪的生鲜电商搏杀中都不能帮助它生存下来,足以说明它的价值只能归零了。

这2.73亿美元使每日优鲜站在了比它的老对手叮咚买菜更优越的位置上。叮咚买菜上市落后一步,面对每日优鲜的跌破发行价,只好以1亿美元“象征性”地融资。拿着这2.73亿美元,如果运营得当,每日优鲜本可以坚持得更久。可根据内部人士的爆料,因为各自为政,它在全国的城市间缺乏统一的管控,利益方各有算盘,每日优鲜丧失了优化转型的机会,直到今年6月当资金眼看支撑不下去时,才开始撤出天津等城市,大面积关停店铺。此时已经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因为财报发不出来,只截止到去年第三季度,外界只能借此推测每日优鲜的烧钱速度。从财报上看,每日优鲜去年三季度亏损为9.74亿元,以此速度,其纳斯达克上市融到的资金也仅够半年。

创业辉煌的企业未必能上演绝地求生,在撤退的时候也可能一地鸡毛。在减亏增效的赛跑中,每日优鲜可谓昏招迭出。使消费者不解的是,其平台上的价格越来越高,已经超出了认知范围;商品选择变少,售后也变差了,退菜退款没有回应;APP频繁推送高利润率的商品,却远离了生鲜配送的基本逻辑。因为拖欠供应商货款,上海疫情期间生鲜供应商和社区团购本来有一波赚钱的机会,每日优鲜却被它的老对手叮咚买菜落下了。那时候上海市民们每天天没亮就开始了抢菜,叮咚买菜往往是第一波,美团买菜是第二波,盒马生鲜是第三轮,而最早成立的生鲜电商每日优鲜却因为和供应商闹僵,无菜可卖。疫情暴发前就有消息传出,因为经济纠纷每日优鲜被供应商拉横幅讨债。有媒体报道,其拖欠诸多供应商货款,欠款金额最多的接近千万元。而围绕叮咚买菜的传闻则是大裁员,显示了两家企业在资金枯竭的时候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财报显示,叮咚买菜2022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4.8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这次的上海疫情期间,叮咚买菜也赚到了钱,主要竞争对手退出了,其经营环境或宽裕一些。生鲜电商客单价低,又因为要在租金昂贵的市民生活区开前置仓,经营成本高,本来就是个利润率低、经营难度大的行当。每日优鲜2018~2020年的F轮融资,共有7笔资金,回头看就是资本市场最后的一场狂欢,被互联网万能冲昏了头脑的投资人,憧憬着将所有交易场景都纳入囊中。生鲜配送是重资产,不是互联网理想化的模式,可因为轻资产模式赛道都已被占满,还是有资本愿意添砖加瓦。

投进去的几十亿元全归零,算是对烧钱模式最好的警示了。

每日优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