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岩古镇的烟火气
作者:王珊去青岩古镇是行程之外的安排。这个地方我曾来过,距离贵阳市区不远,开车只要一个小时的车程。青岩古镇明朝时是屯兵的地方,整个镇子被石砌的城墙包裹住,因为年代久远,石头上满是青苔,但不影响古镇“铜墙铁壁”的架势。南门外就是河,大片的芦苇生长在河边,不管春夏秋冬,满眼都是绿意,烟雨朦胧中看起来有点像山水画。古镇的另一个看点是它文化的多元性——在镇子上随便逛上半天,就能看到寺庙、道观、天主与基督教堂,各有各的一片天地,一点也不违和。唯独对于吃食,我讲不出什么,我总觉得许多古镇的饮食是商业化的结果,不正宗,吃不到好吃的是正常,吃到了是运气,因而对食物选择性失忆。
青岩古镇是贵阳美食博主强哥推荐给我的。认识他纯属偶然,我是在微博上搜索贵州美食达人时发现了他,然后按图索骥找到了他的公号。公号上文章的阅读量并不多,文字也不精致,但读着能看出一个吃货对本地美食质朴的热爱。他也很下功夫,每篇文章后面还列上参考资料,像是理工男干出的事情。果不其然,他告诉我自己2015年之前都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北上广都待过,后来回到家乡创业。写美食是他的一个业余爱好,也是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强哥40多岁,父母都是铁路员工,他从小跟着父母全国辗转,铁路修到哪儿他们就到哪儿,10岁时,全家定居在了贵阳,算是有了“贵阳人”的身份,7年之后他出去上大学,在外面漂了接近20年。写贵阳美食,像是他给予自己的一种身份确认感。
按照强哥给画的地图,我们来的第一个地方是生产醋的张祖祥家。青岩镇产醋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在我既往的概念里,以为只有山西和镇江产醋,我家平日常用的米醋和陈醋也都是来自这两个地方。山西人吃醋是在全国有了名的。去年去山西写面食,主角虽然是面,但不管刀削面、手擀面、剔尖、洋芋擦擦,吃的时候都离不开醋。山西人吃醋豪爽至极,醋往面里可着劲儿加,让外人眼睛都看圆了。也有小清新的吃法。犹记得吃过一个小吃叫“蘸片子”,是蔬菜和面粉的一种结合。豆面、白面和荞麦面和在一起搅成糊糊,厨师将脆滴滴的玉谷叶从糊糊上滑过之后迅速甩进锅里,蘸了面糊的叶子更加翠绿,青白分明。这道菜到这里只算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是用西红柿做卤和辣椒、醋按照比例调和酱汁,两者一起入口酸爽清脆。镇江人吃醋则更为讲究,比如说他们有一道菜叫水晶肴肉,卤好之后冷冻,皮白肉红,边缘透明,清早在茶馆,泡壶茶,放碟姜丝,将肉蘸着香醋姜丝吃。
张祖祥的家在青岩古镇曾经的镇中心,大门正对着一片广场,之前是镇子上赶集的地方。2017年古镇获评5A级景区后,变成了镇子的文化广场。我和摄影师到的时候,张祖祥正在给人配货。一辆电动三轮车上,装得满满的都是1.5升一瓶的双花醋。张祖祥66岁,穿着黄马甲,里面是红色毛衣。人也如毛衣的颜色一样热情。他告诉我,原本青岩古镇也不产醋,在清朝末年,一位被称为曾世老祖的外地人带着制醋的技术来到青岩,在青岩开了许多年的醋作坊。张祖祥的母亲今年89岁,算是曾世老祖的徒弟。张祖祥退休前在花溪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原本也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可是母亲已80多岁,记忆力越来越差,没办法掌管醋厂了。张祖祥只好捡起来,“我十六七岁时,经常跟母亲去车间干活,帮人顶班,一天能赚几毛钱,技术上都清楚”。
张祖祥给我们倒了两杯醋,示意我们尝一下,比苹果醋浓一点,入口并不刺激,还有一些淡淡的香味,很不错。张祖祥的老婆告诉我,自己家的醋可不是用来炒菜的,炒菜加热了,醋味会被冲淡不适合,主要用来凉拌、做蘸水,鸡蛋羹蒸好后也可以放一些。“有一个老中医,每年都到我们这里拿醋,兑上蜂蜜早上喝,皮肤特别好。”两人带我们去醋场转悠,醋场在古镇外边,人还没到老远就闻到醋酸味。
张祖祥介绍做醋的过程,听起来很复杂,要做醋引子,用桂皮、山柰等数十种药材和陈米一起发酵半年以上才算完成。接着是做醋胚,把小麦麸皮和大米倒进两米多长的木槽,加上醋引子,反复用手揉搓后,铺上麻袋保温一周,也是发酵的过程,叫作制胚。制胚在张祖祥的描述中是极为重要的过程,这一周中他每天都要去看胚子的成熟度,衡量指标是闻味道,“第一天温度刚起来,麦麸有甜甜的味道出来。随着时间推移,酸味慢慢彰显”。他每24小时就要翻一次胚子,要用手细细搓。我们到的这一天正好是搓胚子的时间,张祖祥轻手轻脚地打开麻袋,双手捧起已经是蜜糖色的胚子,小心翼翼的样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阳光透过窗帘打到他的身上,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我问张祖祥,这一步步讲究依据是啥,他咧着嘴笑了,“我是跟母亲学的,母亲跟师傅学的,一代代传下来,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醋胚制好后,整个工程只算完成了一半,还需将胚子放到一米多高的大缸里继续发酵,直到变成淡淡的咖啡色后,加入炒煳的大米继续泡,让醋渗出来之后,再用大锅熬制两个小时。因为有酿醋和熬制两道工序,所以叫作“双花醋”。双花醋品质虽好,销量却不大,食客大多数是镇上的人,每个月的产量在一吨多左右,“贵阳人吃得也少,来这里买醋,还得付10块钱的古镇门票,觉得不值当”。张祖祥说这两年快递发展起来,开始有上海、广西一带的客人找他们买醋。他又请我们尝一罐双花醋,是他两年前酿好封坛存放起来的。瓶盖起开后,看起来更加黏稠,有酒香味出来,喝着更醇厚。“我们的醋跟酒一样,放得越久越好,有人家生女娃,买上一些醋回去封坛,等女儿出嫁再开启。”张祖祥的老婆告诉我。
在青岩古镇,与双花醋最为出名的搭配,要数状元猪蹄了。在古镇随便一走,只要是卖吃食的店铺,门口都摆着一盆卤得红彤彤的卤猪蹄,一看就很入味。我跟摄影师进了古镇商业街入口的一家饭馆,叫“翰林苑”,听着名字就觉得大气。本以为是店老板附庸风雅起的名字,没想到进到店里后颇为赏心悦目,院子里设了流水,有各种精心修饰的植物作搭配,跟房子的木质结构和花纹雕饰完美融合,能看出是颇费心思的,老板很有品位。尤其是窗前盛开的鲜花,我虽不认识,但颜色鲜艳又雅致不俗气,食客坐到旁边的桌子前,就像是入了画。
老板的样子跟想象中有些不同,小个头,穿着一件带着毛领的黑色羽绒服,皮肤黝黑,是日头暴晒后的颜色。老板姓周,60多岁,人很和善。“你们可是来对了地方,状元蹄最早就是我叫起来的。”周老板是本地人,饭店的房子也是自己的。他的经历也算传奇,不到20岁就出去打工,泥瓦工、帮厨什么活儿都做过。转折发生在1991年,周老板说他遇到了一个贵人,对方在花溪做艺术村,需要有人做餐饮。周老板借了900块钱,开了一个小饭馆,日子从此开始有了过头儿。艺术村画家、歌手来来往往,周老板小学文化,不了解这些人为什么喜欢那些抽象又不实惠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崔健来到了艺术村,他在台上唱《一无所有》,几百个大学生在下面跟着吼,周老板自己也被歌声感染到了,“我那时40多岁,非常地震动,艺术家们真的是有天分的”。
翰林苑的房子是周老板2000年买下的,有三四百平方米,他起初是自住,但那时的古镇还没有重修,基础设施不好,到处都是垃圾,前往贵阳也不方便。他就继续住在贵阳。一直到2009年,他突然觉得应该将这里装修,做一个饭店。他每年投入一点钱,好几年下来,也就装完了。有人建议他租出去,他不舍得,就自己开起饭馆。店里的主打菜就是猪蹄,滚烫的猪蹄冒着热气端上来,卤得油光亮亮,入口却肥而不腻,非常美味,蘸上一点双花醋,更觉得清爽。“我去山西旅游,买过他们288元一瓶的老陈醋,算是很好的醋了,但酸味太浓,夺猪蹄的味。”周老板说。不过我还是喜欢不蘸醋,吃起来更过瘾。
周老板家的猪蹄好吃,有着自己的配方,他说自己研究了三四年,用中草药配,终于找到了最佳的配比:猪蹄卤出来既红亮,又没有怪味。周老板告诉我,卤猪蹄,三分卤七分泡,他的猪蹄卤出来后要放到80摄氏度左右的卤水里浸泡40分钟,有点低温慢煮的意思,是为了猪蹄更入味。“我们家的这锅卤水已经用了3年,不断加料,讲究的卤水夏天每天都要煮开两次,如果你生意不好不煮就坏了。”周老板分享了一个吃饭的秘诀,去吃卤味的餐饮店一定要找人多的地方去,不然不新鲜。
在以往,猪蹄在青岩镇常吃,却是上不了席面的。“我们会觉得猪蹄低端,尤其是小姑娘是不能给吃猪蹄的,猪蹄上面有叉叉,吃了就会被别人拐走。”周老板说青岩古镇吃酒席特别讲究,有一个说法叫“鸡飞鱼走”,意思是宴席上菜,鸡上来意味着慢慢吃,不要着急,但是一旦上了鱼,就是“撵客人”的意思,要赶紧吃了走。“请客也很讲究,镇上办喜酒,请客人要以自己家的房子为中心,请上面七家下面八家,左边三家右边四家的邻居,多请会被看不起,认为是想多收礼钱。”周老板告诉我,猪蹄上席面是在2015年,当时他去南京玩,看很多吃的前面都挂着“状元”的字眼,状元板栗、状元豆、状元桂花鸭,他就想到了青岩的卤猪蹄,“我们这儿也出过状元,为什么不能叫状元猪蹄”。2017年,青岩古镇升级为5A级景区后,状元猪蹄的名字更响了。
一份猪蹄只要28元,撇除制作成本,周老板只能赚3元钱。“猪蹄是一个引流菜,引导客人进店,只要有别的消费,比如说再点一个蔬菜20多块,它的成本只有5块。”周老板告诉我,“我在行业协会里,前段时间我们统计了一下,整个古镇一年能卖800万斤猪蹄。”他向我回忆翰林苑最火的日子,“2017年青岩古镇刚评上5A景区时,店里一年的客流量得有30万。”周老板说,那时整个店里乱得一塌糊涂,桌子不够了,就搬个凳子让客人在旁边吃,“客人点了三个菜,上了两个后迟迟上不来,影响特别差。”那时管理很粗糙,他甚至不知道店里员工的数量,后来到了中秋节,他让会计统计人数发月饼,才发现竟有员工76人。从那以后,他下决心精细管理,在店里规定实行排队叫号制,开始注重出品。他从外地高薪聘请了厨师推新的菜品,“我们店跟旅行社签订了协议,人家一顿饭要吃一两千元,我们当地厨师光凑菜的数量都凑不够”。
疫情之后,青岩古镇的人流量一下子减少了,周老板也没有裁员,而是让他们分批上班。“你让人家回家了,去干啥?会觉得亏心。”周老板说,从去年8月份开始到现在,店里只有国庆节期间没有亏损,“你看那边负责点菜的姑娘,底薪三四千块,生意好的时候加上提成能拿一万多,现在就只有4000多”。他也不气馁,毕竟房子是自己家的,还是能够扛得过去。他想念古镇人山人海的时候,虽然吵闹,却充满活力,没事还能跟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侃大山。
青岩古镇可不只有双花醋和状元猪蹄。眼前的这碗米豆腐也是本地的特色代表。翠色鲜润的米豆腐切成了小拇指粗细的一条条,晶莹鲜亮,玉一样的色彩。上面点缀着红润的油辣椒、花生粒和青绿的葱花、海带丝,五彩斑斓的。我把料拌匀,开始一丝丝地吃米豆腐,米的清香中有微微的碱味儿,还有双花醋的酸香,香辣酸鲜交替在味蕾之上徘徊,很是不错。
最早了解米豆腐是在刘晓庆和姜文出演的电影《芙蓉镇》里。刘晓庆扮演的胡玉音就是一家米豆腐铺的店主。每天早上,刘晓庆开门做生意,傍晚上了门板休息,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不过她卖的米豆腐卖相上却与古镇有些不同,白色的,切成一块块不规则的形状,用辣椒拌了后看着很有食欲。没有吃过,不好进行味道的对比。
我原本是想寻找一家被当地人称为百年老店的店铺,据说是在古镇的西门口。我沿着地图一路走过去,甚至已经出了西门,来回转了几圈都没有找到,想想自己也没有走错,又返回来,发现原来是店铺没有开门,所以错过了。一旁有个小门,我进去询问,没想到对方就是老板,说因为胳膊疼,今天就没开业。老板有60多岁,自来熟,他夸赞自家的米豆腐好,每天只做100份左右,卖完就不卖了,“也不是那么精准,有时候精神头好就多做几份,觉得累就少做几份”。他给我出了个主意,“你沿着街走,如果一家售卖的小吃品种超过3份,就是外边买的,不是手工的,少于3份,味道都错不了”。我就这么吃到了上面那碗米豆腐。
我在这家还吃了一份糕粑稀饭,与酸无关,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胃里的需求。我发现酸吃多了,胃里就忍不住渴望甜食,哪怕甜度已经超过了自己以前承载的限度。糕粑稀饭是当地的特色甜点,里面应该是搭配了藕粉,吃起来黏糊糊的。老板说糕粑是糯米粉蒸的,糯米粉要用石磨慢慢碾,保留一些粗的颗粒,吃起来才会有嚼头。剩下的搭配就很常见,有花生碎,入口香香的。整体吃起来不算惊艳,却很家常,温暖了一颗在外游荡的胃。
店铺“姐妹双双醋萝卜”也在我们此次拜访的计划里。说是店铺,其实只有10平方米左右,非常简易。朝街的一面摆着几个圆形的玻璃坛子,形状有点像鱼缸,有的是红醋泡的白萝卜,其他是双花醋泡萝卜,旁边是糊辣椒、鱼腥草这样的调料。老板是个大姐,她已经习惯了外人来这里探店,手脚颇为麻利地拌了一份萝卜,递给我,说尝尝,“我们这儿可是网红店”。醋是用冰糖水调过味儿的,萝卜吃起来清甜爽口,确实可以。
按照大姐的讲述,泡萝卜的秘方是从湖南学来的。“我弟媳妇是湖南人,嫁过来之后说年轻人爱吃这个,我们两人就合伙开了这个店。”大姐那时30岁出头,一晃已经过了10年,皱纹也爬上了眼角,“我们对面的店都换了许多批。只有我们还在,很多回头客是来玩的学生,让我们给他们发快递寄过去”。大姐说,自家店卖火以后,古镇上有许多人效仿,但味道做得不对,不少人来古镇玩,“买错了再到我家重买”。她说自己的秘诀其实是辣椒处理得好,要在火上烤了之后再炒香,还搭上秘制配料。大姐告诉我,夏天,店门口全是排队的人,有些人为了买萝卜要等上一个小时,“一天能卖上万块钱,我们夏天店里五个人都忙不过来,还有专门的人负责喊号”。
贵阳人对萝卜的喜爱,让我想到了曾经客居贵阳,后来成为天津《大公报》主笔的张琴南写的几句话,不妨以此结尾:“我本好吃萝卜,并且因为晕车,沿途都找萝卜吃,据我的经验,以贵阳萝卜为最好:一、水分多;二、嫩;三、甜。与我的家乡天津萝卜,各有其妙,这是我们几个同事,在马路上无意中发现的,当时一尝,同时众口交赞,忍俊不禁地说了一句:‘贵阳萝卜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