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户口”与租购同权

作者:邢海洋

全国“抢人大战”中,各地纷纷实施了公共户口政策,给没有买房的新落户市民以诸如医保、子女入学的“落脚点”,北京姗姗来迟,不过也推出在即。对于一个依然限制人口的城市,“公共户口”的意义在哪里?

2020年12月,趁着新的一年到来前,各地在落户上大动作不断。广州、无锡、青岛、福州、苏州等降低了落户门槛,福州竟然是“零门槛”。此前降低落户门槛多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此次省会城市甚至一线大城市也加入其中,体现了城市间从人才争夺向着人口争夺的转化。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连续7年下降,7年间减少2600余万人。从买房落户到人才落户到“抢人”,既然落户没门槛,“公共户口”解决的便是户口落在哪里的问题。

北京却是有门槛的,北京并不存在因为户口开放前来落户的新市民。每年北京吸引约8000~1万名外地毕业生落户,这些年轻人才,大部分留在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里。北京还有积分落户政策,这部分人都工作了很长时间,事业有成,基本上买了房,也不愁户口的落脚点问题。那些落户集体户口的,单位在哪儿,“集体户口”就在哪儿,他们的单位基本都在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等教育强区,很多年轻人即使买了房也不愿从集体户口迁出。所以公共户口的设立,虽然并无集体户口转公共户口的硬性规定,但对一些人并非利好。并且,因为北京市严控东、西城等核心区域的人口规模,机关单位若有控制指标,那些买了房子的年轻人或无法继续保留集体户口。

但对那些解决了北京户口,又想跳槽的年轻人,公共户口就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福利”了。有些年轻人为了拿到北京户口,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毕业时甘愿进入薪资平平的国企。当他们觉得才华无处施展想离职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便是集体户口的迁移。那些经济实力强大的民企通常没有集体户口,人才市场集体户口的存放管理费曾经坐地起价,一个户口的存放堪比房租。如此扭曲的户口政策,对吸引、留住人才显然是毫无裨益的。

北京拥有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全国39所“985”大学,北京就有8所。北京共有67所本科层次高校,“双一流”高校就有34所,几乎占一半。可近年来北京“985”大学的毕业生,似乎都不再爱北漂了,尤其是顶尖学校的毕业生。2013年到2019年,北京大学本科生留京率从71.79%跌至16.07%,清华大学从30.7%跌至18.20%。上海正是在这一期间推出的北大清华毕业生落户政策,户口无疑是毕业生流向的指挥棒之一。从这个意义上,给予留京人才以更自由的职业选择,打破集体户口的束缚,算得上是留京户口含金量的提升吧。

在上海,对于口袋里揣着无处落地的户口,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作“袋袋户口”。老城区的居民动迁了还未安置、卖了自家的房子还没有买房,大学生毕业回来后生活遭逢变动无处落户,于是户口揣在口袋里,这种情况其实挺普遍。“袋袋户口”影响的是自己的医保、子女就学等一系列问题,甚至补办身份证、护照都是“坎”。自从房价大涨,学区房兴起,落户矛盾越来越突出了。有一些居民,卖了房子打算长期租住,户口无处可迁移,购房者也就无法落户,学籍无法落实,为此还经常有官司发生。

如果说公共户口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至少有了它,租购同权算是实质性落地了。

投资物语
大学
集体户口
青岛积分落户
公共户口
上一篇: 不纯粹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