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粗心,解锁成长新关卡
作者: 罗芳考试没带齐文具?
上学忘带作业本?
正式会演弄错地点?
连课外辅导班开学日期都记错?
……
这种时候,想必老师、家长们都很恼火,而我们自己也倍感自责,惊慌失措,又或是错失了机会。
一些同学可能会觉得,粗心大意只会造成一些小麻烦,因而很多人不把它放在心上。但其实因粗心酿成大错的案例不在少数。
小小粗心导致的严重后果
2009年,英国的鲍维特进行了一次普通的胆囊手术。就在那次手术中,粗心的医生将一把长达18厘米的镊子遗留在了她腹中,导致鲍维特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
2020年,某维修店老板让伙计到小区门口领一辆“前部有损坏、龙头上锁的电动车”进行修理。伙计未仔细确认,就认定停在路边的电动车是要维修的车辆,直接骑走,差点被当作小偷。
诸多案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都有可能会粗心。这种现象主要和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视知觉能力以及记忆力下降等有关。
注意力不集中:当人们出现粗心的情况,事后再回忆时,会发现当时有过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短暂时刻。这可能是导致粗心的基础原因。

缺乏视知觉能力:缺乏视知觉能力往往是引起粗心的直接原因。视知觉能力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人们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通过大脑进行分析、解释,并据此制订相应的计划或采取相应的行动的能力,包含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当这个能力欠缺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出现遗漏或错误,从而发生粗心的现象,比如多看字、漏字、看错字等。
记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或记忆力比较差也都是造成粗心的原因,因为这样容易造成记忆错漏现象。
如何看待粗心
既然有这样好似“客观”的理由,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为自己的粗心开脱,顺其自然呢?显然不是。
首先,直面粗心,不回避。
不拿“粗心”做借口,掩盖背后的真相。我们出错的时候,常喜欢把粗心作为“挡箭牌”,但这样往往会掩盖真实的问题。
其次,正确理解粗心。
粗心是结果,不是原因。粗心的本质是重视不够、能力不够、习惯不好。粗心经过系统训练,是能够大幅度改善的。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改善粗心
总体应对思路:记录—归因—对策—训练。简单来说,就是先要找到自己哪些情况下或什么时候会粗心,然后分析原因,根据原因制定策略,进行训练。
1.记录
发现粗心现象,回忆当时的场景,按照“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现象”,记录当时的真实场景,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
以作业和考试中的粗心为例。
(1) 读题阶段:看错读错,比如把“凸透镜”看成“凹透镜”、把“千克”看成“克”;读偏,理解不准确;读漏题,比如没看见“最少用两种方法”的“两种”,没注意“取g = 10”,甚至漏看一小问;等等。
(2)解答阶段:抄错写错,比如乘号抄成加号,漏写负号、小数点;计算错误;答题不全面,比如两个问题只答一个;不规范,比如忘记加辅助线,物理量不写单位;答题不准确,问东答西。

2.归因
针对这样的情况,试着分析自己的问题。如:
(1)方法习惯不佳型:读题跳跃,先解后读;计算只口算,跳步计算;不打草稿;等等。
(2)态度忽视型:面对陈题轻敌;小作业不重视;状态松懈;“差不多”心理;侥幸心理。
(3)考场心理因素型:考场状态敏感,易受外界干扰;心理紧张,临场状态差。
(4)学习能力弱型:掌握不透彻(似是而非);关键点不敏感;不熟练;综合能力弱,比如读题时信息提取、理解能力不足。
(5)注意力不集中型:精细能力差,很难发现细微差别;注意力不集中或心不在焉,一心多用;专注力弱。
有可能多种现象,最后可以归为同一原因;也可能一种现象,发生的情况不同,其原因也不同。比如说计算错误,是跳步、移项错误,还是看错了符号,又或是抄漏了数字?跳步属于思维习惯问题,移项错误属于技能敏感性问题,看错符号属于精细能力问题,抄漏数字属于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等等。
3.对策
针对一种原因,思考“怎么办”才能克服粗心。
比如计算的跳步和移项出错,不是重复地告诫自己“要认真”就可以解决,其实这是思维定式的原因和不良习惯根深蒂固,只有做到老老实实一步步笔算,直到改变思维定式和不良习惯才行。
4.训练
在一定时间内,利用醒目的便利贴,唤醒大脑注意。严格按照便利贴的提示执行,坚持下去。尽管有可能暂时降低效率,但是一旦改善,今后的回报是很大的。
以作业或考试中的常见粗心问题改善训练为例。
(1)进行一些精细化训练、注意力训练。比如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一些拼图训练,可以从块数少逐步增加到块数多,图案从简单到复杂。再比如绣十字绣,通过手部的精细动作,培养耐心和专注力。
(2)进行阅读训练(特别是各科目读题),开展指读、默读、画重点,关键词敏感性训练。
(3)态度上重视。要有“我一定要改变”的决心,做到像对红灯、斑马线一样,形成下意识的反应。
(4)养成好习惯:在日常作业时就养成好习惯,计算、草稿纸、检查“一条龙”操作。即使题目很熟悉也当作新题做。准确度不高的时候,不追求速度,先训练持续保证正确的能力。
(5)训练思维能力、反推能力、自我稳定性能力。如果视知觉能力不足,就提高反推能力来察觉答题中的不合理之处。保持整个做题过程不急不躁。
粗心的形成很容易,但改变很难。然而改变粗心可以为我们以后的人生减少一些麻烦,是一件非常值得努力的事。在训练的过程中,先求准确,再求速度;严格要求,适当赏罚。同时,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不粗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