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未来出行的探索者”
作者: 畅婉洁“为什么说低空经济对中国是一个巨大机遇?”“为什么会去做飞行汽车?”
“小鹏汽车从创业到如今11年了,最重要的沉淀是哪些?”
“创业过程中怎样才能把‘危机’变成机遇?”“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在创业,对他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面对记者的提问,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时而侃侃而谈,时而深思熟虑。
几轮对答后,记者发现了规律:如果他心中已有答案,会条理清晰地列出“一二三”;面对没有准备的问题或记者的追问,他常会思考后作答,给出答案时会像写代码一样严谨,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跟你解释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有些时刻,何小鹏看起来仿佛还是那个坐在电脑前认真写代码的“码农”。虽然当年的程序员已成为“何总”“何代表”,但严谨认真的思考习惯看起来并没有改变,当然,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和执着也没有改变。
谈起科技创新,何小鹏顿时兴奋得两眼放光,浮现笑容。2025年全国两会上,何小鹏聚焦人形机器人、低速无人驾驶、智能驾驶保险、低空经济4个领域,提交了4份建议:《关于推动支持高智能等级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普及的建议 》《关于推动在停车场开展低速无人驾驶,实现无人停取车能力的建议》《关于推动智能驾驶保险业务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构建eVTOL航空器驾驶员资质认证管理体系的建议》。

对于未来,何小鹏显然满怀信心,访谈中,“我相信”“机遇”是他口中的高频词。实际上,对于“成功”,他有着自己的定义:
“我觉得每个人创业实际上是‘Follow your heart’,跟着你的内心走,那都叫成功。绝大部分人都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是极少数人能把想法尝试去变成现实,只要是有这个尝试的,甚至都可以叫成功。”
3月10日下午,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记者在广东代表团驻地首都宾馆新闻中心采访室专访何小鹏,听他讲述关于AI机遇、低空经济、企业管理、创业感悟等的思考。
谈AI—
我们“All in AI”, AI能够为推动中国更快速地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民生周刊:全国两会期间,你在微信朋友圈提到了基层公务人员怎样更好地减负、提效的问题。作为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名领军人物,为什么会关注这个问题?
何小鹏:3月10日早上,我们代表团进行小组审议,多位代表指出,基层一线工作负担比较重,希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快地回应群众诉求。
在过去两年里小鹏汽车一直在变革,我们“All in AI”。这是巨大的挑战,比如说我们内部有很多的需求讨论,我怎么把这些事情从更多、更繁杂的需求里更有效率地解决。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会议自动系统,有了这个自动系统之后我们再也不用写会议的纪要、摘要了。因为它会生成3份报告:第一份是会议所有的文字,第二份是纪要,第三份是大概半页纸的摘要。最后会议的组织者就会把这样的一份纪要进行适度修订,形成最终满足需要的会议文件。
我相信不管小鹏汽车还是其他公司,我们都在AI里面看到,它是一个全新的生产力工具。我举个例子,根据我们的内部统计,利用AI编程可以提升21%的工作效率,而在很多其他岗位,这个数字甚至还能再涨几倍。所以我相信现在我们正在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里。
政府的效能是支撑和引导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基础。所以如果把AI更多带到基层、带到政府的运转体系里面,我相信能够为推动中国更快速地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谈飞行汽车—
低空经济对中国是个机遇,会取得巨大的腾飞
民生周刊:小鹏汽车是国内特别是造车新势力里很早就开始做飞行汽车、做垂直飞行器的,在最开始布局的时候你是怎么考虑的?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市场前景怎么样?
何小鹏:实际上无论是造智能汽车,还是造飞行汽车,这些想法我在2013年就有了。所以后来还有不少朋友问我,当年你怎么会想到在低空经济、在新能源上去做一些事情。因为2013年时我曾经访谈过他们,去请教、询问过他们。
我是一个技术型的创业者,我相信技术到达一个转折点,会带动产品跟商品也到达这个转折点,但是首先需要技术的主体先到达。所以换一个角度,我可能和很多的创业者不一样,我会通过看技术的趋势,来看将来的商业变革,我们创业11年做了差不多6个版本的飞行汽车,才真正实现落地。因为有一个想法很容易,但是做成一个Demo(样本)很难,把一个Demo要做成一个商品,那又是10倍到100倍的难度。所以我还是蛮幸运的,坚持了9年之后,低空经济开始从国家层面有高度和有远景地明确了方向。我们相信在政策支持下,下一个10年我们起码要做3到4代产品,低空经济会取得巨大的腾飞。
民生周刊:你其实在汽车领域也是个创业者,怎么想到可以双线作战,既要做路上跑的,还要做空中飞的,当时有没有犹豫过?是怎么考虑市场前景和应用场景的?
何小鹏:那时候汽车是一个非常确定的商业场景,但是飞行汽车不是。所以当时把飞行汽车分割出来去独立融资,然后自己先投。我们总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当时我觉得不知道要做多久,我也不确定做到某个点的商业成功概率有多大,但是我觉得先投入,用自己的钱,然后让相信自己的投资人也投一点钱,再慢慢地孵化。
实际上我们创业的时候,很多时候会非常关注节奏,在小鹏汽车这11年的历史里面,前几年的人员规模都小于100人。从第7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直到今年超过 2万人的规模。但是在我们的飞行汽车里面,“飞行”是由小鹏汇天来做的,“汽车”是由小鹏汽车来帮忙做的,所以小鹏汽车可以用自己的平台力量来帮助做一款不一样的汽车。
民生周刊:根据你的观察,中国在低空经济这个领域的水平在全世界处于什么位置?
何小鹏:实际上低空经济对全世界是个挑战,我觉得对中国反而是个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去年欧洲有两家低空经济的公司倒闭了,从我的角度来看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做Demo,而并没有把一个很酷的Demo去尝试真正转成一个可以量产交付的商品,所以导致了他们没有后面的融资能力。
一个投资者前面可以去为了梦想而投,后面必须是为了进展,到了最终你必须做成量产,必须带来商业价值,欧洲这两家公司可能都没有做到。我觉得中国在去年有少数几家公司正在努力地向前,当然我讲的少数几家公司是面对个人用户市场这个产品,整个生态会有很多家。小鹏汽车也在这里面,我相信小鹏汇天是把飞行汽车最早量产的一家公司。
民生周刊:你所说的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机会,对其他国家是挑战,是因为中国市场的特点、消费者的特点,还是有政策的支持,或者说从融资的角度成本更低?
何小鹏:第一,中国的机遇在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为低空经济发展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和生态链基础;第二,现在中国的低空经济正在从政策层面放开,会有更多具体措施落地;第三,一旦中国明年能够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量产,也许再花数年时间会重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过去5年的风光,不光在中国披荆斩棘,而且在全球初步尝试乘风破浪。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民生周刊:你在3月8日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说,计划2026年实现飞行汽车量产,有多大把握?
何小鹏:从产品的把握,我相信肯定是100%。但是我们还要解决非常多的服务和安全问题,这是我们在未来十几个月里面要专注做的。实际上量产是痛苦的开始。我很多时候不敢这样说,它既是预言又是真实,所有的新事物最难的不是做出来,最难的是做出来后大家真正觉得它又安全又好,这个工作量比做出来的工作量可能还要大几倍。这是我们在未来的时间要去做好的事情。
谈企业管理—
自我涅槃,刀口向内,真正地从用户角度思考
民生周刊:这几年小鹏汽车从销量平淡到最近销量很好,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何小鹏:我觉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个感受: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当你碰到巨大挑战的时候,也许过几年再回看,会觉得这是一种幸运,你要把“危”变成一种新的机遇。
在过去的3年里,我们有很多个关键词,如果一定要排序的话,第一个我觉得最重要的要自我涅槃,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去抱怨环境、不要去抱怨竞争,不要去抱怨什么,实际上核心在自己。所以自己的问题在管理层,管理层问题在高管层,高管层的问题在我自己,所以自我涅槃、重新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第二个,自我涅槃之后,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刀口向内,比如说我们的经营、技术、用户体验是否有可以改善的地方,这些都是刀口对内。我觉得刀口对内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组织的效率。因为对于我们小鹏汽车,一个2万多人的公司,不是一个数十人、数百人的团队,必须把群体的力量给组织起来、激活起来。
第三个,要真正地从用户角度思考。这句话非常容易讲,但基本上很多人都不做。很多人说用户是上帝,要从用户角度思考,那你有没有从组织、从激励、从你的产品、从你的整个团队的流程角度去确保不只是说的,而是变成真实在做的。这个我们说实话还在路上,我们还在学习。但是我们改变几小步,现在就看到一点点效果,在后面还有巨大的可改变的地方。所以如何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售前和售后的使用,考虑中国和全球的用户、不同区域和文化的需求,能够把它归拢、整合统筹,这是非常有技巧的,要有全过程的保障。
谈未来发展—
小鹏的愿景是未来出行的探索者,期待10到20年后我们可以叫未来出行的引领者
民生周刊:3年前,“何小鹏后悔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产品”登上了微博热搜,现在小鹏汽车最新市值已经超过220亿美元了,你还会后悔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产品吗?
何小鹏:实际上真正用自己的名字作品牌名称,是压力也是责任。但是因为我已经用了,子弹已经在飞的路上了,我一定尽全力把它做好。不光在中国做好,而且把Xpeng放到全球也做好。所以它是责任,是压力,也是企业家的一种驱动力。没有好坏,既然选择了,我们就坚定地走下去。
民生周刊:从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到飞行汽车,再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这些前沿技术小鹏都在研发。选择这三个前沿方向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何小鹏:我先说一下小鹏的愿景。小鹏愿景是未来出行的探索者,期待10到20年后我们可以叫未来出行的引领者。
为什么说是未来出行的探索者?第一,它们都是出行交通工具;第二,它们本身都是科技方面大的差异化创新;第三,它们全部都是具身智能的,只是身体有的是用脚、有的是用轮子、有的是用翅膀,但是都是聪明的、高科技的,有自己的本体、有自己的底盘、有自己的动力、有自己的算力,叫作AI和大脑的组合,它们只是交通形态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