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经济”拓展县域文旅新图景:颜值“变现” 产业蝶变

作者: 于海军

“赏花经济”拓展县域文旅新图景:颜值“变现”  产业蝶变0

近几年,“赏花经济”凭借其生态价值与文化魅力,成为县域文旅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交通基建完善与数字平台赋能,使原本受限于地理边界的县域,通过“花事IP”撬动文旅产业升级。

2025年春季,全国多地赏花类产品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倍,部分热门县域游客量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达数十亿元。这场始于春天的视觉盛宴,正演变为一场贯穿四季的产业变革,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加速转化。

从“一季爆红”到“四季常青”

传统赏花经济曾因花期短、业态单一饱受诟病,但近年来各地通过“花卉+”模式突破季节限制,形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海通过“花田村跑”、非遗手作体验等活动,将单一观光升级为农文旅体复合业态,2025年预计带动旅游收入超50亿元。

江苏兴化千垛景区则以“春看菜花、夏观荷花、秋赏菊花、冬品芦花”的四季IP,构建全年旅游闭环,配套推出的菜籽油加工与农耕研学项目,进一步延长消费链条。

在产业链纵深拓展上,云南斗南花卉市场以“亚洲花都”为依托,开发永生花、蓝花楹雪糕等文创产品,年交易额突破115亿元,形成“鲜花+文旅+深加工”的立体产业链。

成都龙泉驿区通过“桃文化主题剧本杀”“古风花朝节”等沉浸式体验,将桃花节升级为文化嘉年华,吸引年轻客群深度参与。

这些案例表明,产业链的横向融合与纵向延伸正推动赏花经济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共生。

从“观景打卡”到“文化浸润”

文化IP的深度挖掘成为赏花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

洛阳牡丹文化节历经42届沉淀,以“牡丹+汉服+音乐”为主题打造品牌活动,2024年仅半个月便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8.44亿元。

浙江鸬鸟镇则以“梨园戏曲快闪”“花田音乐会”为载体,将自然景观与越剧文化深度融合,游客通过“戏曲盲盒”任务解锁沉浸式体验,带动民宿日均营收增长超4万元。

《民生周刊》记者观察到,科技赋能正进一步拓宽文化体验边界。

上海顾村公园的夜樱光影秀通过全息投影与AR技术,打造“昼赏自然美,夜游赛博境”的差异化场景,夜间衍生消费收入增长显著。

山东日照五莲县推出的宋代主题剧本游,让游客在樱桃花海中体验点茶、焚香、古装婚礼,非遗活化与场景叙事相结合,带动周边民宿营业额同比增长53.7%。

文化符号的提炼与科技手段的介入,使赏花从视觉消费升华为精神共鸣。

从“流量争夺”到“生态协同”

打破审美疲劳瓶颈,跨区域协同成为破解“千花一面”困境的关键。

西藏林芝联合北京平谷、湖南常德组建“桃花联盟”,通过花期衔接与线路串联,推动三地资源共享与客源互送。

京津冀“花开三地”系列活动整合北京桃花、天津月季、河北梨花资源,构建全域赏花网络,2025年预计拉动三地文旅消费超百亿元。

各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上下足了“绣花功夫”。四川金川通过低空赏花、花田火锅等业态创新,将梨花景观与农耕文化结合,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5.8万元。

济南青龙峪村则以“红色引领+四季康养”模式,打造连翘、桃花、槐花等时序景观,实现“月月有花、全年创收”。

破解“昙花一现”的行业痛点

尽管赏花经济如火如荼,但“花期爆满、花谢空城”、配套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数据显示,部分景区因停车场不足、厕所短缺导致游客满意度下降30%。对此,南京浦口区通过策划露营踏青、农耕研学等26项配套活动,将赏花客单价提升至平日3倍;河北威县串联杏花节、梨花节等20余个主题节庆,打造“四季花旅”格局,有效平滑季节性波动。

业内专家指出,破解这些问题需从三方面发力:

第一,需要科技支撑。如成都漫花庄园通过温湿度精准控制实现“四季有花”。

第二,服务要升级。定制化体验与精细化运营是获客法宝,如鸬鸟镇推出“48小时微度假”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第三,政策引导也很关键。将赏花经济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如安徽萧县打造50公里旅游环线,串联红色景区与非遗资源,形成产业联动。

赏花经济的终极目标并非短暂爆红,而是以花为媒激活城乡经济共生系统。

互联网经济专家高扬指出,未来需构建“数据流牵引价值链”的跨界生态,例如通过数字平台整合花卉种植、文旅营销与农产品销售数据,实现资源精准匹配。

此外,“花卉+康养”“花卉+教育”等新场景的涌现,将进一步释放产业潜力。如浙江桐庐的油菜花海迷宫、新疆伊犁的马背赏花,已探索出差异化体验路径。

可以预见,随着“赏花经济”向“花样经济”的迭代,县域文旅将迎来从“颜值变现”到“价值共生”的深刻变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