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乐的记忆
作者: 刘璐“9000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鸣的声音。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骨笛的孔位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那么讲究。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直到今天。”这是《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一段解说词,也是今天要介绍的主角——贾湖骨笛。
一支数千年前的笛子,至今还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阶的现代乐曲。贾湖骨笛是迄今中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与历史,成为音乐文明史上的远古奇迹。
埋藏千载 一朝现
9000年前,在黄淮海地区(由黄河、淮河与海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结合处)的广袤大平原上有一片美丽的沼泽地,这里水光潋滟、水草丰美,当微风拂过时,稻香四溢、笛声飘扬;9000年后,舞阳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是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重见天日,自1983年至今已经历9次发掘,陆续出土600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40多支或完整或残损的骨笛及半成品。
1986年5月1日,贾湖骨笛最早被发现。考古学家在清理墓葬M78时,发现了两件骨管,其上均有7个排成一列的圆形钻孔,之前发掘从未见过这类器物。尽管笛身没有吹孔和笛膜孔,但它们与现代笛子的构造十分相似,专家将其名称暂定为“穿孔骨管”。
1987年5月14日,考古学家在墓葬M282中再次发现了两支穿孔骨管,其中M282:20号在测音和试奏中,被确定符合乐器的基本属性。同年12月,河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贾湖骨笛的出土,会上还播放了测音员用一支完好的贾湖骨笛——M282:20号吹奏的河北民歌《小白菜》的录音,一时震惊四座。自此,贾湖骨笛进入大众视野,被列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
鹤骨为笛 甚清越
《本草纲目·禽部·鹤》曾记载:“鹤骨为笛,甚清越。”
李时珍是否见过骨笛已无法考证,即使几百年前有人从中得到启发以鹤骨为笛,但归根结底,古人是否真的做出了声音“清越”的鹤骨笛,我们不得而知。而贾湖骨笛的发现,就是对这一文字记载的最好印证。
寻骨筑音
贾湖骨笛的选材来自数十种动物,既包括兽类,也有天鹅、环颈雉、丹顶鹤等飞禽,迄今发现的大多数骨笛是用丹顶鹤的尺骨制作而成。
丹顶鹤的骨骼很硬,硬度是人体骨骼的7倍。骨笛的管身由其内部中空的尺骨加工而成,制作时首先要截去骨管两端的关节部位,再清理骨腔内的残存物,然后在修整好的中空骨管上刻出等分标记、设计孔位,最后再钻孔、调音、抛光。
复原重塑
贾湖骨笛的设计、制作,对古人而言确实复杂,但如今若我们想制作一支合格的骨笛也绝非易事。
为了让骨笛在现代重获新生,河南博物院的专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制作、复原。

绘图/魏欣
如今,丹顶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在骨骼原料的获取上就困难重重。有专家曾从北京动物园协调到一只自然死亡的丹顶鹤标本,但其尺寸太小,不符合骨笛的制作要求;其间还曾尝试骨粉合成、树脂替代等方法,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直到2018年,相关专家才找到比较合适的鹤类标本,经过反复论证、比照测音,最终完成骨笛的现代复原。
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演出中,今天的观众也能够聆听与贾湖骨笛同样音高和音色、穿越千年的“清越”之声了。
音乐初现 靠实践
贾湖骨笛的具体年代,是利用遗址中与骨笛同时出土的含碳物质标本,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碳-14测定后确认的。40多支骨笛,形制由简到繁、一脉相承。但鹤类尺骨存在个体差异、制作工艺水平不一,所以不是每支骨笛都是质地与制作俱佳的作品。
音准最准
1987年出土的骨笛,其中M282:21号骨笛制作在前,在出土时断为3截,但专家发现,制作者曾利用钻孔缀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复。而M282:20号骨笛的制作可能稍晚于M282:21号,但制作者在制作时尽可能使两者在音高上保持一致。

经过专业的音频测试仪测音,两支骨笛第四孔的绝对音高只相差两个音分,这是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都难以区分的。这两支骨笛,真可谓是迄今发现的音准最准的贾湖骨笛。
纹饰最美
2001年,考古学家对墓穴开展了第七次发掘,出土了一支二孔骨笛。它通体光滑,呈棕色,中部正面与侧面刻有5组精细的几何图案,装饰刻纹的部分长约18厘米,以排列有序的纵横线形成三角纹,以密集的斜线交叉形成菱形图案。这支二孔骨笛,称得上是目前发现的纹饰最美的贾湖骨笛。
专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贾湖骨笛进行分析,证实骨笛的制作工艺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经出现。经过1000多年的延续发展,骨笛音孔有2孔、5孔、6孔、7孔及8孔等样式,音阶从四声发展到五声、六声、七声及变化音等多种类型,展现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起源阶段的渐进性。
无论是最准、最美的骨笛,还是残损的或半成品骨笛,都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为悠远的动听见证。
美妙乐音 是数学
从古至今,数学一直与音乐相辅相成——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发现音乐与数学的联系,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说“音乐是一种隐藏的数学练习”,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发现声波是周期函数的一种,甚至音乐大师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等也常常根据曲线来谱曲。除此之外,三分损益法、黄金分割法与音乐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三分损益法
关于三分损益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又被称为“五度相生律”,是中国古代制定音律的计算方法。三分损益包含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两层含义。
三分损一是指以一条长度一定的弦为基础,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减去1份;三分益一是指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增添1份,即:原有长度×(3+1)/3=生得长度。通过这两种方法的交替或连续运用,不同音高的音律得以辗转相生。以笛子为例,吹笛子时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空气柱的长短有关——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
黄金分割法
黄金分割法,又称黄金比例,是指较大部分与整体之比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0.618。很多名曲,其主题旋律的高潮部分大都被神奇地安排在了黄金分割点(区)上。例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版、回旋曲式,全曲共73小节,理论计算黄金分割点应在45小节,实际曲谱在43小节处形成全曲激越的高潮,并伴随着调式、调性的转换,高潮部分与黄金分割区基本吻合。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9000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再看贾湖骨笛,它不仅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或许还是古人在生活中对于音乐的“黄金印记”。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