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类命运的辩证法
作者: 姚利芬本期刊载的《C城无馁患》与《新生》均是以探索科技进步如何塑造人类社会为主题的科幻作品。尽管在叙事架构与设定上各有不同,二者却共同揭示了科技与社会、伦理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辩证关系,既刻画了科技变革带来的巨大冲击,也直面了人类在这场变革中的困惑、挣扎与抉择。它们如同镜子,折射出人类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道德和心理的考验。
科《C城无馁患》设定了一项名为FULL30的科技创新,这种技术表面解决了人类的饥饿问题,营构了一幅看似理想化的图景。但科技创新的光环掩盖了背后深藏的暗流,这一自由以人类内在需求的丧失为代价——我们追求的自由,常常走向了新的枷锁——FULL30的普及也将人类的欲望与动力逐渐磨灭,使大家陷入了一种空洞的、无根的自由,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断裂。这不仅是对科技的迷信,也是对人类灵魂的背离。
与此相对,《新生》通过描绘“超脑”系统的崩溃,呈现了一个未来城市在科技失控下的灾难性后果,同样揭示了科技进步与人类命运之间的脆弱联系。在那个高度自动化的未来世界,科技似乎无所不能。因此当某一科技系统崩塌时,整个社会立刻陷入了混乱。此时,人们才明白,依赖科技的社会是空中楼阁。小A和同伴们在废墟中艰难求生,正显示出在极度依赖科技的世界中,回归原始的生存智慧或许才能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力量和希望。
两部作品在科幻创作中展现出的科学辩证思维,为读者抛出了富有诗意的思考路径。科学辩证思维无疑是引领我们在科幻创作的旅程中保持航向的灯塔。在创作时,我们不仅应着眼于科技的璀璨星辰,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科技进步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正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极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社会波动与伦理冲突。
若在创作时想象某一科技发展,我们可以从伦理、社会与心理等多重维度出发,深刻思考它将会带来的变化,探寻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只有创作者拥有对这些深刻冲击的反思,才能清晰地表达科技进步所携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这一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做出审慎且负责的选择。
这种辩证思维的方式,将会赋予我们的创作更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更为广阔的视角。无论是否正在创作,它都会迫使我们不断反思,如何在这场洪流中既能保持清醒,又能不失温度。
在未来的世界里,科技不会是无所不能的神灵,我们依然是那个拥有判断力与选择权的“人”。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唯有通过理性与人文的双重视角,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我们必须以一颗细腻而警觉的心,去感知、去理解、去创作。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胡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