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破局

作者: 王红茹 石青川 宋杰 郭志强

暮色中的上海外滩27号外贸大楼,泛着温润的花岗岩光泽,玻璃幕墙映着对岸陆家嘴的霓虹,与电视剧《繁花》片头里20世纪90年代的旧影像形成奇妙叠影。

此前这部现象级剧集开播第5天,外贸大楼前的打卡队伍已排到滇池路,年轻游客们举着手机,寻找剧中汪小姐抱着报关单穿梭的旋转门。

一部《繁花》,半部纺织史,还有半部是中国的外贸史。电视剧演绎的这一段“黄河路故事”,也是上海制造业和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4年、2007年和2011年,货物进出口规模相继突破1万亿美元、2万亿美元和3万亿美元,并在2013年突破4万亿美元,自此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2024年,我国外贸顶住外部压力,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约合6.28万亿美元,按2023年平均汇率估算),连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反映了我国外贸的强劲韧性和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居安思危。近年来,地缘政治紧张、外部需求收缩、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给各国经贸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尤其是近日美国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对众多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对华关税更是漫天要价,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将对我国的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但“天塌不下来”。我国已与美国打了8年贸易战,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对于从市场风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外贸来说,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冲击,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

面对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挑战,承压前行的中国外贸,已厉兵秣马做好准备,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迈出新步伐。

面对关税乱拳:心中有数、手上有招

“中国制造业已经占据全球的35%,很强大了。当前稳外贸最主要的问题是外部,当务之急是打通外部堵点,强化市场的多元化、生产的全球化,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这番话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在3月29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的,4天后,美国滥施“对等关税”政策落地。

中国外贸具有持续韧性,不会轻易被打垮。应对美国这一轮贸易战的信心来自哪里?面对美国滥施关税的乱拳,我们手上有哪些招数?

外贸人危中寻机

当“对等关税”落地,深圳市环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姜道生并没有表现出过于悲观的预期。

“美国政府推出‘对等关税’前,我们在美国的客户已经进行了提前布局,比如开拓南美洲、越南市场。从现在出台的关税看,提前布局的效果可能不太明显,但这是外贸企业都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必要过于悲观。”姜道生对记者说。

“越压越强”是他对中国外贸人的理解。“现在大家都认为美国市场很难开拓,其实越难越要进入美国市场,只有这样,在别人知难而退时,你的市场占有率才会更高。之前俄罗斯、南美市场难做,但前期扎进去的外贸企业,收益却都很好。”姜道生乐观地说。

英中商业发展中心中国区总裁姜浩同样持乐观态度:“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大家都有再难也要危中寻机的想法,进而找到应对办法和增长路径,‘对等关税’将给创新腾挪出巨大空间。”

中国外贸人的底气来自当前我国经济进一步企稳向好。

外贸破局0
2025 年2 月21 日,在江苏省连云港港东方港务分公司码头,滚装轮停泊在68 泊位准备装载出口轿车。视觉中国

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供给、改善需求,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后,随着一系列增量政策落实,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今年前两个月,投资、消费等国内需求增长好于预期,出口初步经受住了考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持续回升,一季度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

中国外贸人的底气来自中国人特有的韧性。

2017年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无论美国怎么打、怎么压,我们始终保持发展和进步,展现了“越压越强”的韧性,这成为我们应对外部冲击的最大底气。

“我们要树立信心,尤其在应对中短期冲击,要利用这个时机开启新的更广阔的发展新天地,比如,积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寻找机会,构建多元化市场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副院长李光辉表示。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4月2日,宁波市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秋城不时地翻看着手机,乍一听到“对等关税”的消息,朱秋城一时没缓过神儿来。

“美国的政策变化频率太快,比如曾经实施800美元以下免征关税政策,一会儿说取消,一会儿说继续,现在又说取消。这样朝令夕改的贸易政策让很多企业已经不敢接单了。”朱秋城表示,不少企业已经有了“应激反应”,来自美区的单子越大越不敢接,因为难以预测这笔生意能否赚钱,或者根本没办法完成。

目前,朱秋城考虑将业务转向东南亚以及其他新兴市场,“未来主要还是去做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10多年来,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覆盖“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三大维度,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重要平台。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22.07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负责人孟岳日前表示,随着我国贸易伙伴多元化,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的占比提升到了50.3%。中国已经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全球分工体系中坚实可靠的组成部分。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相关国家的市场潜力将不断释放,将为中国外贸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屠新泉表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10年前就一直主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多边贸易体系,他自信地说:“这场关税战使得这一定位或将成为更加明确的选择。”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对美市场依赖已在下降。中国对美国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

李光辉对此分析认为:“接下来‘对等关税’实施后,即便对美国出口下降,也不会对我国整体经济造成颠覆性影响。”

加快打通“出口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

3年前公司还有稳定的外贸订单,利润也稳定在1000万~2000万元左右。但是这几年,由于外贸订单波动,广东一家生产耳机、扬声器、连接器等电子产品的企业已经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了战略性大调整。

“目前已经把原来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份额都转到内销,外贸订单只保留了很小的一部分。”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在“对等关税”政策压力下,部分外贸企业转向内需市场成为现实选择。

梅新育建议:“尽量开拓替代市场,包括出口转内销和其他出口市场。”

当前,国内市场缓冲空间广阔,是重要的大后方。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10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

外贸破局1
外贸破局2

在商务部3月20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何咏前介绍,在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同时,将采取诸如组织外贸优品内销活动、推动内外标准认证衔接、加强内外贸一体化政策支持、建设综合服务平台等4个方面的措施,帮助外贸企业更好依托国内市场,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挑战。

外贸破局3
2025 年3 月30 日,山东港口烟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艘货轮在进行装箱作业。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非常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

“从应对来看,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继续积极拓展美国之外的市场,加快推进外贸市场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各种工具,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应对冲击。从根本上来说,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施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方案,大幅提升国内需求,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调整。”屠新泉表示。

李光辉认为,当前对美贸易空间收窄,我们需要将扩大内需提升为长期核心战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对冲外部风险、激活内生增长动力。

外贸破局4
四川某生产车间,工人在加紧赶制出口的棉布订单。

但这一转型绝非简单的“出口转内销”,而是涉及商业模式、供应链、品牌建设的系统性重构,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可以帮助外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顺畅切换。”李光辉表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改革,首先要把内外贸二者有机地统一、结合,形成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在内外贸之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上的真正融合,目的是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在国内外市场顺畅切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据了解,国家正加快打通“出口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扩内需各项政策也在加力扩围,内需市场的容纳效应将日益显现。

我国外贸基本盘的韧性如何

中国外贸有能力来应对“对等关税”吗?2024年外贸取得的成效已经给出了答案。海关总署1月13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外贸连续跨过42、43两个万亿级大关,全年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不仅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也实现了总量、增量、质量的“三量”齐升。

在外部环境不利的背景下,我国外贸的韧性和动力从何而来?

“新三样”成外贸新增长点

今年开春,长三角各大港口一片繁忙。

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码头——上海外高桥海通码头的龙门吊,正将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精准吊装到货轮甲板。在这个可容纳 4 万辆车的堆场里,各色汽车整齐排开,等待上滚装船“出海”。

这里可同时靠泊3 艘万吨级滚装船,去年全年滚装出口汽车129.8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 38.6%,日均作业量超 7000 辆。

而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洋山南港码头,当“马来优雅”号鸣响起航汽笛,甲板上962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车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艘装载着新能源汽车的货轮正驶往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海外市场。

去年全年,南港码头累计出口汽车突破37万辆,同比增长26%,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近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