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救不了“美国制造”的十大“理由”

作者: 周瑞峰

关税战救不了“美国制造”的十大“理由”0

莫尔森·哈特是美国消费品公司Viahart的首席执行官,也是一位资深玩具制造商。他从业已有15个年头,曾在中国工厂工作,合作范围覆盖中国、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他实地考察过众多工厂,从中国等多个国家采购过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商品。

近日,他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表了一篇长文,以亲身经历和观察指出,美国政府实施进口关税政策的初衷是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是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

文章本刊记者做了摘译。莫尔森·哈特列举了10条“硬核”论据指出,所谓的“关税能救‘美国制造’”,是脱离现实的幻想。

 一  关税再高也没用

关税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征税。以iPhone为例,假设每部制造成本为100美元,美国政府加征54%的关税后,苹果需支付154美元。按照企业采购价翻倍批发、批发价翻倍零售的定价策略,最终的销售价格,将从加税前的400美元,飙升至加税后的616美元。

即使征收高额关税,制造业也难以回流美国。美国本土生产成本远超被加征关税后154美元,并且美国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只要中国制造仍具有成本优势,苹果等企业就会继续选择海外代工。美国想实现所谓的全部“美国制造”,不过是脱离现实的幻想。

 二  美国部分工业供应链薄弱

供应链是企业获取生产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能力,例如制造家具需要木材、钉子、胶水。尽管美国的消费级供应链(如家得宝、亚马逊)能轻松满足个人组装需求,但工业级供应链完全不同——它需要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的原材料供应。

对iPhone而言,所有组件工厂都在亚洲。美国已经没有相关工厂,需从亚洲采购组件。即便加征54%关税后,在中国组装仍比在美国制造便宜。

莫尔森说,供应链本质并不复杂,如果无法以合理价格和时效获取所需组件,无论关税多高都只能进口。

 三  有些部件美国想造也造不出来

苹果公司知道如何制造iPhone,但可能并不清楚如何制造其中的每个组件。比如,手机屏的玻璃,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制造难度极高。此外,知道如何制造,和物美价廉地制造出来,中间尚有很长的距离。

不仅限于半导体行业,美国在许多基础制造领域也已丧失关键能力。莫尔森以自身经历为例,他们公司生产一种拼插玩具“雪花片”。假如在美国进口注塑设备和模具进行短期生产,一旦模具损坏就会陷入困境。美国本土几乎找不到能制造或维修的技术人员。这类技术人员,他们要么去世要么退休。莫尔森只能将模具寄到中国维修或重新订购,那样会导致生产线停产数个月。

他说,人们常常低估制造业的复杂性和难度。如果缺乏制造某种产品的核心技术,无论关税多高,这种产品都无法在美国本土生产。

 四  中美劳动力差别不只在成本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一些人只看到了劳动力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中国工人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特质。中国工人普遍接受过基础教育,懂英文、懂数学,而且有高度的职业纪律性。

反观美国工人,不仅成本高,生产效率、纪律性都有所欠缺。

此外,莫尔森说,很多国家的工资水平低于中国,却没成为制造业大国。正是中国工人的职业道德、技术诀窍、奉献精神,加上一流的基础设施,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业国家。

 五  美国没有制造业所需的基建

制造业的投入不仅仅是材料、劳动力和技术,还需要电力等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交通道路。

大规模重启制造业,将给电力系统、交通网络和港口设施带来巨大负荷,美国现有的基础设施无力承载这样的产业转型。例如,自 2000 年以来,美国人均发电量一直停滞不前,中国在同一时期内的人均发电量增长了 400%。

 六  “美国制造” 比下任总统还远

在美国建厂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让莫尔森深有体会的是,即使手续顺利,在美国新建一座工厂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此后,工厂可能还需要6—12个月才能高效运转,产品下线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畅通和电站充足供电等,更是遥遥无期。

莫尔森调侃道,等到“美国制造”真正开始的时候,人们可能又要选举新总统了。

 七  关税不确定且复杂

在美国重启制造业需要巨额投资,包括购置新设备和建造厂房,而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企业望而却步。

过去一个月,美国政府反复调整对墨西哥的关税,针对中国进口商品层层叠加复杂关税。企业无法准确预估成本。由于白宫缺乏明确指引,企业既不知道哪些国家会被征收额外关税,也不清楚政策何时生效,导致商业活动陷入停滞。

莫尔森说,过去一个月,他作为经营者,为了理清各种关税花了大量时间,企业经营却被抛在了一边。

 八  美国人不习惯制造业的艰辛

莫尔森说,对新关税政策最兴奋的人,可能从未从事过制造业。如果这些人有过类似经历,就会知道这项工作有多辛苦。

莫尔森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24岁那年,他第一次到中国考察,出于好奇,他向供应商要求“在工厂体验一天”。他用手指组装小零件,仅仅4小时后便放弃了。尽管他竭尽全力,工作效率仍不及旁边女工的1/4。

 九  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都缺乏

莫尔森指出,美国制造业面临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不是靠空喊口号就能凭空解决。

此外,莫尔森还提到了美国缺乏管理人才。他认为,美国制造业衰退的原因之一,是人才流失到赚快钱的行业。那些在股市、房地产和风投领域赚钱的“精英”,你希望他们转行去服装厂工作,这样的想法不切实际。

 十  自动化解决不了劳动力问题

莫尔森反驳了机器自动化可以解决劳动力的观点。

他说,中国每年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是美国的7倍,成本很低。当前在美国,多数制造业如精细组装等,工序无法自动化;可自动化的部分,如传送带,早已被中国优化。

莫尔森评论道,美国的创新速度不太可能抵挡即将到来的中国工业机器人洪流。第一辆商用电动汽车是在美国设计和制造,如今却是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机器人领域,可能也会重复同样的情景。

制造业已非美国的 “主赛场”

除了上面的原因,莫尔森还提到了其他数个加征关税不会让美国制造业变好的原因。比如“美国的商业环境和低效的司法系统”“关税执行层面的漏洞”等。此外,他质疑,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时候,美国加征了关税,制造业和就业岗位为什么没有回流?

值得一提的是,莫尔森打了个比方,有的运动员是一流的篮球运动员,转型棒球后,很可能水平只能达到中流。制造业已经不是美国的“主赛场”。

莫尔森评价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是他见过的“最糟糕”的经济政策。不会让制造业回归美国,也不会“让美国再次富裕起来”。而且,它只会适得其反,让美国变得更穷。

在文章的最后,莫尔森警示,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及时调整关税政策,亡羊补牢。否则的话,美国的国家根基都有可能因此动摇。

责编:孙庭阳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