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刘晓卉 李亮 成丹

基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教学改革研究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衔接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论文探讨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教学改革,旨在解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本文为解决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3)专项课题:基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305019) 。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在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如课程框架不连贯、教学方式不一致、教师短缺、支持机制不健全和学生个性化需求未获得充分满足等多重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业成果和职业成长,也限制了职业教育系统的总体进步和质量提升。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与本科职业教育应当协同深化教学改革,深化理论和实际操作,采取更有效的衔接手段,真正达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终极目的。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中职教育在前几十年里已经经过了不少变革,它的进展和现状始终是教育领域内的核心讨论话题。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大约有7000万名学生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迅猛进展的背景下,市场对技术专才的渴求持续上涨,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上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接受。这种转变推动了学生的个体成长,也为地区的经济增长输送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本科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强调了要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为本科职业教育设定了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和标准。近年来,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已经逐渐汇聚了一批具有高教育水准和结构上优化的教师团队。在课程架构与人才培育策略上,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强调实际与理论的融合,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修养与创意思维和创新才能。在国际合作与沟通方面,本科职业教育部门正在努力吸纳国外的领先教育观念和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深化与国际的多级、多领域合作。

(二)职业教育不同学段课程衔接的现实需求

1.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已变得至关重要,这对于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依据2023年全国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全国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高职(专科)学校1547所。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比上年增长17.82%。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比上年增长2.99%。

从经济增长的维度分析,加强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显得尤为关键。依据《经济蓝皮书: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所揭示的数字,中国的经济正面临从古典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和创新服务业的转型阶段。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链接有助于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高速且高质的人才。

2.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个体职业成长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提升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助力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已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积累了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而言,本科阶段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培训能够使其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得到更全面、系统的提升,从而增强他们在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科学地衔接职业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助力学生在职业领域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新兴职业类型和岗位不断涌现,这为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绿色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中,职业岗位需求正快速增长。面对教育模式的转型,职业教育需要增强课程的前瞻性和实践性,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策略与实施

(一)课程设置的衔接策略

在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是实现两者有机衔接的关键,这不仅深刻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对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涵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本科职业教育则应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更复杂、更前沿的专业知识体系,并强化实用技能的培养,以满足更高层次的职业发展需求。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性和需求。课程制定应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分析等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需紧密结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借鉴国际前沿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美国的社区大学教育及应用本科教育方法。为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组合,应在全面调查和深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与学生发展特点,实施有序、前瞻且全面的改进措施。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核心的项目组教学法,通过实际或模拟环境的项目活动,帮助学生在知识应用和技能提升方面达到更高水平。特别是在中职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中,项目教学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也表现出多个方面的明显优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不仅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应对真实问题,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还提升了他们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以学生为核心和问题研究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获得了广大的关注和使用。在中级职业教育与初级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普及显得尤为关键。推广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态度,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涵盖了教师在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方面的进步,也涉及教师在先进的教学技术、科研能力以及高尚职业道德的培养方面的加强。为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革新和运用教学技巧成为了关键路径。与各种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能创建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平台,从而鼓励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科研创新,并增强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的实力。

培养双师型的师资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课程的衔接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作为既拥有理论教育技能又拥有丰富实践知识的教育者,在职业教学领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双师型教师时,重点应该放在产教整合上,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技巧,也需要关心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轨迹,利用系统的培训方法、产教相结合的策略、职业发展的详细路径设计、充足的资源支持、完备的评价机制和全球化观念,我们可以显著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并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课程之间的顺利对接,从而为培育具有高质量的人才奠定稳固的基础。

三、基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教学改革评价与展望

(一)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1.学生学习成果评价

在教学改革效果评估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占据了核心地位,因为这直接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成功程度和将来的改进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的课程对接,不仅需要专注于提高学生在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技能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他们长期成长的内在可能性。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应该涉及到众多方面,包括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职业技术的增强、全面的素质培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等。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角度出发,对其考试表现、完成的作业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能较为准确地揭示其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评估应当更加专注于学生所熟悉的技术专长和他们在实际中的操作技巧,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技能、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多个领域,关注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在评价教育改革成果时,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核心要素之一。借助一套多维度和多层次的评价制度,能够全方位、客观地展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其贡献。在该评价体系中,教师的学术修养与专业素养、教学方法与能力、教学理念与专业技能、职业发展与培训经历、学生反馈以及课堂观察等都是重要的评估内容。

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发展、学生反馈以及课堂观察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且系统的考量与评价。一个科学且客观的评价标准,不仅能为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还能为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

1.持续改进与完善课程建设和教授手段

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之间课程要确保高效连接, 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应该从多维度出发,对当前的制度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和经济的需求。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当紧扣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并特别注重技术前沿和新兴领域的演变,关注“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将这些新兴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到职业教育的教程里,从而加强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基于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教学改革研究1

在教学手段方面,应持续推进创新与优化,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工具。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教育工具等手段,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与精准化,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同时,持续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确保课程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质量。此外,持续深化和拓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众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衔接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中等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课程对接提供了积极的参考和借鉴。德国和瑞士的职业教育制度以“双元制”模式闻名,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必要的专业技能。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灵活地与全日制高等教育课程相衔接,通过学分互认和课程连贯性设计,帮助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更顺畅地过渡到本科阶段的学习。新加坡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许多职业教育机构积极推动持续教育和培训项目,激励学生和在职员工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的需求。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推动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修养。

参考文献:

[1]文燕.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个案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

[2]陈婷.浙江“中本一体化”政策执行偏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23.

[3]巩诗慧.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学优化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3.

[4]宫成伟,谭晓珊,余小伦.基于中、高、本一体化视域下的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上海包装,2023(12):195-1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