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助力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的路径探索
作者: 郑伟民廉洁文化教育作为高校共青团加强青年思想引领的关键一环,发挥着以廉育人的重要作用。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教育领域延伸的战略部署,有利于通过廉洁文化教育实践,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良好育人环境。

本文系教育部2024 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多维·立体·融合:“五位一体”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的建构与探索》、海南师范大学2024年度纪检监察工作调研课题《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的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高校共青团助力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的重要价值
(一)发挥高校共青团育人优势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青年群体面临多元价值冲击,廉洁文化教育已成为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凭借其独特的组织优势和实践经验,在推动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廉洁文化教育深度融入共青团育人体系,不仅能够培养青年学生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更将塑造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既是对传统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更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清正廉洁接班人的战略工程,其价值必将随着时代发展日益彰显。共青团组织具有天然的育人优势。覆盖全体团员的组织体系,使廉洁教育能够直达基层团支部;“青年大学习”等网络平台,为廉洁文化传播提供数字化载体;“青马工程”等培养体系,为廉洁文化教育输送青年骨干。高校共青团通过构建“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可以使廉洁文化教育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实现廉洁文化教育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核心路径。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其职能定位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内在一致性。助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既是共青团履行政治责任的具体体现,更是通过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组织建设等职能,将廉洁价值观融入青年成长全过程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推动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当前部分高校在育人上仍然存在着“重专业轻德行”的现象,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发挥高校共青团的育人优势,可以补齐青年大学生法治素养和道德培育的短板,培养“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塑造青年大学生清正廉洁的价值取向。
(三)规范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廉洁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与共青团“为党育人”的政治使命高度契合。通过主题团日、青年大学习、青马工程等载体,共青团能够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青年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引导青年深刻理解“清正廉洁”不仅是个人品德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中国共青团的基本要求。目前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普遍存在着“散、小、杂”的现象,即负责推进廉洁文化教育的主体多,纪检监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教务处、马院等都在立足自身职责去做,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又没有深入去做,工作浮于表面。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就是要整合各类廉洁育人资源,打破目前困局,将廉洁素养纳入人才核心能力框架,形成“专业能力+廉洁素养”双螺旋结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廉洁教育话语体系,实现廉洁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高校共青团作为联系青年学生最紧密的基层组织,通过参与高校廉洁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有效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实践优势,努力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中拓展廉洁文化教育的特色和亮点,进而助力廉洁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化。
二、高校共青团助力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的现实困境
高校共青团助力廉洁文化教育,本质上是将党的政治要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与青年成长规律相统一的过程。但是囿于现行的制度体系和课程建设实际,高校共青团助力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建设碎片化

目前的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主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部分高校通过思政课程进行渗透,缺乏独立课程模块,与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此外,由于存在各自为战现象,廉洁教育课程化的标准缺失,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内容的选择随意性较强,典型案例库、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建设滞后。高校共青团在推动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进程中,面临课程建设碎片化的现实困境。这种碎片化既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分散化、课程体系的零散化,也体现为教育过程的断裂化,直接影响廉洁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与实效性,共青团在整合教育资源时往往面临“九龙治水”的困境。各部门依据自身职能开发廉政讲座、案例警示、主题党团日等教育模块,但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内容规划。这种“各自为政”的资源分配模式,使廉洁文化教育呈现“拼盘化”特征,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知识图谱和价值传导链条。
(二)教学实施表层化
在廉洁文化教育的方法上,部分高校仍然遵循传统的讲授模式,以专家报告、主题班会、展板展示等方式进行,单一的理论性强制灌输色彩浓厚,学生接受的意愿较低。据统计,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在VR廉政展馆、模拟法庭等沉浸式教学应用不足30%,数智化场景应用偏低。在师资队伍上,由于纪检监察学科刚刚设立,全国仅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纪检监察学专业,大部分高校进行廉洁文化教育的教师多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兼任,纪检监察实务不足,存在“懂理论缺实践”的问题,造成教育效果不佳。当前,共青团推动的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多依附于主题团日、社会实践等碎片化载体,尚未构建起“必修+选修”“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据调研显示,72%的高校廉洁教育课时分散在思政课程、入学教育、毕业指导等环节,平均每学年仅2-3个专题课时。更突出的问题是课程模块间逻辑断裂,大一新生的廉洁认知教育与大三学生的职业伦理训练缺乏递进性设计,理论讲授与情境体验未能形成教育闭环。这种“点状分布”的课程结构,使得廉洁文化教育沦为“应景式”活动,教学实施存在表层化现象,难以实现廉洁价值观的深度浸润。
(三)保障机制薄弱化
有效的课程建设需要良好的机制作保障。当前高校廉洁教育课程化推进困难,一是由于制度支撑不足,高校没有将廉洁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项经费保障,日常教育教学依赖临时性拨款,存在“临时完成任务”的现象,课程建设更深层地体现为育人机制的协同不足。共青团主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务处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两张皮”现象,团委开发的廉洁主题微课未纳入学分认定系统,基层团组织开展的廉政案例分析比赛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加之协同机制的欠缺,廉洁文化教育活动没有实现跨部门协同设计,廉洁文化教育存在着“随机性强、连贯性差”的现象。这种机制性割裂导致教育资源重复投入与教育盲区并存,削弱了课程化建设的整体效能。二是评价体系缺位,高校尚未建立可量化的廉洁素养评价指标,廉洁教育学习成果未与评奖评优、毕业审核形成有效关联。课程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当前廉洁文化教育尚未建立统一的课程质量评估标准,共青团开展的廉洁教育活动多停留在“参与人数”“场次数量”等表层指标,缺乏对知识掌握度、价值认同度、行为转化度的跟踪测评。评价体系的缺失使课程优化失去数据支撑,加剧了教育内容的随意性和教育过程的粗放化。
三、高校共青团助力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的优化路径
破解廉洁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需要共青团发挥组织优势,构建“党委领导、共青团牵头、多部门协同”的课程开发机制,制定贯穿四年的廉洁文化教育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模块动态衔接机制,同时完善“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估”的双重质量监控体系。唯有将碎片化的教育“珍珠”串成系统化的课程“项链”,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入脑入心和提质增效。
(一)统筹完善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高校共青团助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需以系统性思维破解碎片化困境,关键在于通过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顶层设计,建立“目标引领—机制保障—资源整合—评价反馈”的全链条制度体系,将分散的教育要素转化为协同育人合力。成立由校党委牵头、共青团具体协调的“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建设领导小组”,纳入纪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负责人,构建“联席会议+专项工作组”协同模式。一是要进行制度建构,制定《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指南》,明确16学时必修课的要求,建立“党委统筹、纪委支持、教务实施、院系协同”的管理机制,明确共青团负责实践教学、马院承担理论授课、纪委提供案例资源的职责分工,实现课程开发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二是组织专家研制《大学生廉洁素养基准框架》,划分认知、情感、行为三级指标,发布廉洁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三是成立廉洁文化教育教研室,挂靠马院、法学院或纪检监察学院,划定专项课程建设经费。同时建立“课程建设任务清单”和“责任矩阵”,将廉洁教育纳入二级学院党建考核指标,确保制度刚性约束。
(二)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实现教育体系贯通
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要体系化设计,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实现“理论必修课+实践选修课+网络微课+文化浸润课”的体系化。一是在通识教育层面,开设《新时代廉洁文化教育》必修课,围绕“认知—情感—实践—信仰”设计分层目标,学分维度上,推动廉洁文化教育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实践类课程由共青团认定第二课堂学分。教育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廉政观、党内法规体系等理论模块,辅之以廉洁风险识别实训、廉政情景模拟等实践模块。二是在专业融合层面,开发“专业+廉洁”特色课程,如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建设廉政风险管理》,医学类专业设置《医疗行业廉洁执业规范》,师范类专业高校开设《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等,实现“课程+廉政”;三是在实践拓展层面,依托第二课题活动,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参加一次廉政基地研学、完成一份廉洁风险诊断报告、设计一件廉洁文化作品、组织一场廉洁主题辩论、签署一份廉洁承诺书等,按时序实现“大一廉洁认知启蒙—大二价值辨析训练—大三职业伦理强化—大四岗前廉洁教育”的进阶路径,解决课程“零星散落”问题。
(三)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整合全域教育资源
整合全域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打造廉洁教育的共享平台。一是要克服传统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以数字赋能廉洁文化教育,数字化平台依托共青团“智慧团建”系统,搭建廉洁教育慕课平台,实现课程预约、学分认定、效果评估一站式管理。通过资源集约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建设3D廉政教育展馆、AI廉洁风险模拟系统、在线廉洁知识竞赛模块等,契合当前学生特点。二是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校政企”合作模式,与当地纪委监委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邀请企业家开展“亲清政商关系”专题讲座、深入廉洁教育基地参观、与服刑人员面对面对话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廉洁文化的深刻认知。三是要建立育人资源集成机制。廉洁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库要及时高效地整合纪委警示案例、共青团实践项目、马院理论教案等,开发标准化课件包。
(四)健全长效保障机制,驱动课程持续优化
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要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开发利用现有师资,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理论导师+实务导师”双指导制度,师资库组建“党政干部+专业教师+共青团干部+校外导师”多元队伍,教师每年参加廉政实务培训不少于40学时;二是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实现过程性评价、实践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协调;三是在资源保障上,设立廉洁文化教育的专项经费和课程建设经费,组织人力开发《高校廉洁教育案例库》,打造富有廉洁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四是将廉洁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纳入高校党建考核指标,构建动态评估体系,推动建立学科支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廉政学二级学科。
构建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课程化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重要抓手。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通过系统化设计、制度化保障、创新性实践,高校共青团能够将廉洁文化教育从零散活动升华为系统化课程体系,彰显新时代共青团在立德树人中的战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