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国的药用昆虫
作者: 杨红珍在沙滩漫步的时候,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个漏斗形的小坑?这些外形规整的小坑不像是风吹出来的,也不像是孩童挖出来的,而像是精心营造出来的。如果你多停留些时间,或许能目睹一场掠食大战:一只蚂蚁正在随意溜达,没想到,松软而光滑的沙坑边缘竟让它掉进坑里。正当蚂蚁奋力往上爬时,坑底突然伸出两只大牙,它们紧紧夹住蚂蚁并将其拽进沙中。这时,如果你拿个小铲挖一下这个小坑,或许会挖出一只长着两颗大牙、样貌丑陋的虫子,它就是蚁蛉的幼虫—蚁狮。蚁蛉科昆虫的成虫都很柔弱,但它们的幼虫异常凶狠,尤以吃蚁类著称,故名蚁狮。因为蚁狮会倒退行走,所以也被称为倒退虫、倒行狗子、缩缩;又因为它们多生活于沙土中,所以还有沙牛、沙猴、地牯牛、土牛、沙鸡等俗名。
精心制造 阱底捕杀
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了成功捕获猎物,常常在猎物出没的地方挖一个大坑以制造陷阱,然后在坑里放一些尖刺,待猎物掉进坑中被尖刺所伤而爬不上来时,将其捕获。其实,这样的捕猎方法早在晚侏罗纪时期就被蚁狮用过了,而且沿用至今。
蚁狮是怎样制造陷阱的呢?制造陷阱前,蚁狮会依次将尾部、腹部、头部陷入沙中,然后在沙下钻来钻去以寻找适宜的位置。找到合适位置后,它一边后退,一边用头部和颚管将沙粒抛向身后。由于抛出去的沙粒会很快滚落下来,所以它需要更快地钻沙,同时不断用前足拍打坑壁,使之更坚实,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漏斗形的陷阱。
蚁狮对于构筑陷阱的位置、沙土的含水量、陷阱斜面的角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沙面既要有植物,又不能太多;含水量不超过2%的沙土最适合制造陷阱;38°~42°的倾斜坡度既能让蚂蚁等猎物落入其中,又能保证陷阱不易坍塌。
虽然从名字来看,蚁狮好像只吃蚂蚁,但其实它可以捕食至少14个目的昆虫和一些小型节肢动物。蚁狮捕捉猎物的有力工具是它那尖锐而有力的口器。蚁狮头部有一对强大的向前突出的颚管,状如鹿角,这是由上颚和下颚组成的尖锐而弯曲的空心长管式口器。当猎物从陷阱边缘路过时,蚁狮能够感觉到猎物的动静。如果猎物没有掉入陷阱,蚁狮就会用颚管不断地将沙粒抛向它,直到它跌入陷阱。蚁狮也会在猎物所在位置的下方向后退缩,造成该位置塌陷,使猎物落入陷阱。
一旦跌落陷阱底部,猎物就如瓮中之鳖。蚁狮会迅速用大颚紧紧钳住猎物,并将其拖入沙中,然后把颚管插入猎物体内,注入毒素以溶解其内脏,最后美美吸食一顿。享用完毕,蚁狮会将猎物的尸体抛出陷阱,然后开始制造下一个陷阱。
当然,有一些种类的蚁狮不主动制造陷阱,它们会把自己伪装成与周围环境一样的形态,用突袭的方式捕食路过的猎物。还有些种类的蚁狮会在树洞里、岩石上或峭壁下的碎土屑中捕食猎物。
蚁蛉的生活
蚁狮是蚁蛉的幼虫。蚁蛉是脉翅目蚁蛉科昆虫的统称,世界范围内,蚁蛉科有350属、约2000种,我国大陆有35属、200多种。蚁蛉为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通常一年一代,有些种类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一代,如褐纹树蚁蛉、黄足蚁蛉等。
沙中产卵
一年一代的蚁蛉成虫一般在夏季出现,于晚上交尾,交尾一般持续半小时。交尾时,雌虫攀附在下垂的物体上,尾部朝下;雄虫倒悬于雌虫的下端,尾端与雌虫尾端相接。交尾后,雌虫会在晚上将卵产于沙或沙质土壤中。产卵时,雌虫会将腹部缓慢插入沙土中,同时双翅微微颤动,一次仅产卵一粒。一次产卵结束后,雌虫会换一个地方继续产卵。卵呈椭圆形,表面黏附着沙土粒,像一个小沙团,表面浅黄或略带绿色。
“守阱待食”
在阳光的照射下,蚁蛉幼虫,也就是蚁狮很快就破卵而出了。蚁狮身体粗壮、多毛,近纺锤形;头和前胸较小,中后胸发达;腹部肥大,腹背隆起,胸、腹部不易区分;头部前端有一对形如钳状的强大的颚管;后足为开掘式;腹末肛门特化为抽丝结茧的纺织器。
蚁狮有3个龄期,均在沙土中蜕皮。蜕皮前几天,蚁狮会停止取食,并弄塌自己建造的陷阱;蜕皮后,它会重新建造陷阱,并把蜕下的皮抛出去。大多数蚁狮在入秋后发育为2龄、3龄幼虫,并于11月份进入越冬期。
蚁狮没有肛门,整个幼虫期,它们只吃不拉。这倒有利于它们建造和维持陷阱,因为这不会影响沙土的含水量。蚁狮“守阱待食”的捕食方式意味着它们获得食物的偶然性很大,这也造就了蚁狮惊人的耐饥饿能力—它们能忍受100多天的饥饿。食物摄取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较为缓慢。
结茧化蛹
越冬蚁狮在次年3月逐渐苏醒,并继续捕食、发育。到了合适的时候,蚁狮就在沙土里结茧,然后在茧中化蛹。
结茧前,蚁狮会先潜入到沙土中较深的地方,然后弯曲头部和尾部,拱起背部,以球状的身形在沙土中慢慢滚动,以压紧周围的沙土,形成一个圆形的空洞。蚁狮会在这个空洞中吐丝结茧,并最终形成一个表层缀结沙粒、内部平滑的茧。茧为球形,浅灰色,茧壳十分坚韧。
蚁蛉现身
某一个夏夜,茧内的蛹会羽化为成虫,成虫在茧上咬开一个口并钻出。羽化后的蚁蛉会爬到低矮植物上,慢慢舒展皱缩的翅膀,变成一只身姿优美的蚁蛉。
蚁蛉身形细长,体色暗灰色或暗褐色;头较小;触角呈短棒状,顶端略膨大;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发达的复眼,复眼向两侧突出;有两对透明翅,翅长而狭窄,前后翅均密布网状翅脉(有些种类的翅上有各种形状的斑纹);休息时,两对翅呈屋脊状从体背一直覆盖到腹部末端。
蚁蛉生活在草丛和树林中。刚羽化的蚁蛉需要补充一段时间的营养才能完成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幼虫一样,蚁蛉也为肉食性,多于黄昏活动和捕食。蚁蛉的取食范围很广,可捕食鳞翅目幼虫、半翅目若虫等许多农林害虫,是一种天敌昆虫。待到体内储存足够的营养后,蚁蛉就开始交尾、产卵,进入下一个世代的生活。

蚁狮的药用价值
作为蚁蛉的幼虫,蚁狮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我国自古就有蚁狮入药的记载。《本草纲目》称蚁狮为沙挼子,并将2龄、3龄蚁狮入药。《本草求原》中也有蚁狮“通窍利水,治淋”的记载。
蚁狮味辛、咸,性凉,有毒,有平肝息风、通窍利水、解热镇惊、拔毒消肿的功能。内服,主治高热惊厥、癫痫、中风、跌打损伤、疟疾、便秘、腹泻等;外用,可治痈疮肿毒、中耳炎等。
近代医学研究发现了蚁狮更多的药用价值。蚁狮提取物有明显的缓解血栓形成的作用,能起到收缩外周血管和舒张心房肌的作用。蚁狮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胀性炎症、抗渗出性炎症、抗增生性炎症以及镇痛作用。蚁狮体内含有多种抗菌肽和药用蛋白,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另外,在治疗脉管炎、骨髓炎、高血压等疾病方面,蚁狮同样疗效显著。
由于蚁狮采取的是“守阱待食”的捕食策略,获取食物大多靠运气,所以发育比较缓慢,至少要一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而且自然界中的蚁狮种群数量较少,因此野生蚁狮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药用需求。人工养殖不失为解决蚁狮供需矛盾的一个好办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穴蚁蛉室内人工饲养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科研人员进行了多次试验,通过调节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投放量,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蚁狮营养补充和蚁蛉交尾产卵的方法,不但完成了蚁蛉整个生活史的人工养殖,还让蚁蛉一年可以繁殖三代,为大批量人工饲养蚁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蚁蛉可以集体饲养,也可以单只饲养。集体饲养的容器高度一般在7厘米以上,长宽以方便饲养为宜。容器内铺设厚两三厘米、湿度合适的细干沙土,再将幼虫分散放入容器内。单只饲养的容器可用塑料杯或瓷杯,每杯饲养1只。为了减少幼虫捕食消耗能量,饲喂前应抑制饲料昆虫的活动能力。随着龄期的增大,要增加饲料的投放频率,并一直饲喂到化蛹。成虫羽化后,需要对其补充营养,这时,可直接将饲料投入笼中。一般饲养一周左右,就可以将成虫放入交尾笼内。交尾笼也是产卵笼,蚁蛉要在其中完成交尾和产卵两项工作,所以笼内要放入一些枝条以便交尾时攀附,笼底还要放置沙土,以便蚁蛉顺利产卵。
【责任编辑】谌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