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如何成为千古哀悼之地

作者: 陈丹阳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这首《西江月》是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词,也常被用作评书的定场词。这首词浅显平实,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北邙无数荒丘”中的“北邙”,它指的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又称北芒、北邙山。在中国古代,如果说终南山是最著名的南山,那么邙山无疑是名气最大的北山。

中国最大的古墓群

洛阳是闻名于世的古都,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它位于洛河冲积谷地中,四周群山环绕。广义的邙山位于黄河南岸,西起三门峡,经洛阳一直绵延至郑州;狭义的邙山则是广义邙山的洛阳段,它是黄河与洛河的分水岭,也是洛阳北部的天然屏障。邙山并不奇峻,平均海拔仅300余米。它的形成过程与黄土高原类似,是黄土在风力作用下长年累月堆积而成,山顶开阔平坦,山坡起伏和缓,远远望去更像是隆起的台地。邙山的黄土层深厚、质地坚硬、渗水率低,从山上往下挖十多米都见不到地下水,非常适合建造墓穴。此外,古人认为北方象征寒冷、幽暗和死亡,所以墓地多选在居住区北边。古代的风水堪舆理论也认为“头枕山,脚蹬川”的高地是理想的安葬先人之地,邙山正好符合这些条件。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人烟辐辏的大都市,从东周开始,大量帝王公卿均安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仅帝陵就有31座。“上有好者,下必效焉”,民间也逐渐形成“死葬邙山”的风气,文人墨客、富户巨贾及平民百姓纷纷在此建墓修坟,形成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民谚。如今,邙山上的历代墓穴数量达数十万,成为我国最大的古墓群。新坟压旧坟,断壁残碑随处可见,几乎“无卧牛之地”。

千百年来,邙山见证了无数生离死别,林立的墓茔让来到此地的人产生哀伤愁苦的情绪,引发对世事沧桑、历史兴亡的感慨。历代文人的笔墨更是将邙山渲染成一幅情感丰沛的画卷,使其成为充满怀念与哲思的圣地。

坟墓和死亡的代名词

东汉时期,皇帝和官员纷纷在邙山上修建陵寝。然而,在东汉末年,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为夺取财富,地方豪强董卓派吕布开掘帝陵及公卿坟茔,将墓中珍宝据为己有。

多年后,西晋文学家张载辞官归隐,途经邙山,他纵目远望山上的坟冢,有四五座高坟格外显眼,向人打听才知道,它们都是东汉皇帝的陵墓,因无人修缮,草木丛生。被眼前荒废凄凉的景象触动,张载写下两首《七哀诗》,其中一首写道:“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在张载的笔下,这些帝王生前不可一世,死后还有无数金银珠宝随葬,但万万没有想到神圣肃穆的陵园最终会面目全非—不但墓中珍宝被盗匪洗劫一空,坟丘也已成为狐兔栖息之地或农夫垦植之所。

在后代文人的一些诗作中,邙山已经从地理概念逐渐变为坟墓和死亡的代名词。东晋文人陶渊明在《拟古九首》中写道:“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世人贪恋功名利禄,苦心孤诣地争权夺利,然而,死亡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唐代曾以洛阳为东都,许多文人在此留下对邙山的描绘和送葬时的亲身感受,孟郊、王之涣等文人去世后也归葬邙山。

面对邙山的累累墓葬,唐代的文人墨客无不感慨万千。诗人王建在《北邙行》中以苍凉之笔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寥寥数语,勾勒出邙山墓葬密集、生死轮回的景象。文人欧阳詹在《观送葬》中抒怀:“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他时不见北山路,死者还曾哭送人。”人生如过客,终归尘土,今日送葬之人,他日亦为他人送葬,令人唏嘘不已。诗人白居易在《放言五首》中亦有感慨:“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世间富贵贫贱皆为过眼云烟,最终不过一抔黄土,又有何可夸耀之处呢?

举目所见皆悲凉

在唐代文人眼中,邙山上的松柏、野草、风、尘土……都蒙上了悲凉的色彩。中国古代有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古人认为人皆生于尘土、归于尘土,唐代文人常将邙山与尘土连用,欧阳詹的《观送葬》就是如此。两位中唐文人孟郊和卢殷交往甚密,卢殷去世后,孟郊写了《吊卢殷》(共十首)来悼念亡友,其中一首写道:“邙风噫孟郊,嵩秋葬卢殷。北邙前后客,相吊为埃尘。”在秋风萧瑟的时节,孟郊安葬了好友,想起自己终有一天也要化为邙山上的尘土,只是与卢殷有先有后罢了。事实上,卢殷并未葬于邙山,孟郊在这里用北邙指代魂归之所。

从周朝开始,华夏先民就有在坟墓附近栽树纪念的传统,其中松柏是种植最多的树种,渐渐地,一提起松柏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墓地。唐代文人常用邙山上的松柏来渲染悲凉气氛。张籍在《北邙行》中写道:“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沈千运在《古歌》中感慨:“北邙不种田,但种松与柏。松柏未生处,留待市朝客。”无论“市朝客”在人世间多么忙碌,邙山都是他们的终极归宿。

在自然界中,野草随处可见、平凡无奇,但它们生命力顽强,在四季轮转中见证着世事沧桑。邙山的许多墓茔上杂草丛生,然而,野草春风吹又生,人死却不能复生,这样的景象极易引发文人的感伤。比如,唐代诗人许浑在《送李溟秀才西行》中写道:“知君北邙路,留剑泣黄蒿。”黄蒿指枯黄的蒿草,亦泛指荒野中的枯草。唐代诗人刘希夷在《洛川怀古》中写道:“北邙是吾宅,东岳为吾乡。君看北邙道,髑髅萦蔓草。”诗中的髑髅(枯骨)和蔓草(荒草)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在《挽歌词》中,白居易也“以草喻人”喟叹生死:“春风草绿北邙山,此地年年生死别。”

邙山如何成为千古哀悼之地0

邙山与洛阳城

邙山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于洛阳城北,站在苍翠的山上向北望,黄河滚滚而去;向南望,繁华的洛阳城尽收眼底。因此,“邙山晚眺”成为洛阳八景之一。在唐代,每逢重阳佳节,人们便到邙山上登高赏景。

唐朝的盛世繁华和科举制度为无数文人创造了出仕机会,许多人意气风发,满怀憧憬来到东都洛阳。在一些登高诗作中,文人们极力渲染洛阳万间宫阙的非凡气象。不过,邙山上的垒垒坟墓与洛阳城的极致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的短暂与死亡的必然也会让盛世中的文人不时陷入沉思。

唐代诗人沈佺期在《北邙山》中写道:“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以“坟茔”对仗“洛城”,用洛阳城中欢宴的歌钟声对比邙山墓地的松柏风声。在一次洛阳之行中,唐代诗僧文偃看到送葬的车马辚辚而过、送葬的人唱着哀歌,随手写下一首《北邙行》,其中有两句颇令人感慨:“洛阳城里千万人,终为北邙山下尘。”

跨越国境的邙山意象

唐代以后,邙山独特的生死意涵继续为历代文人所吟咏。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临终时,宝玉的寡嫂李纨闻讯赶去照料,一边走一边落泪,想着“竟这样小小的年纪,就作了北邙乡女”。

中国人对邙山的文化诠释还跨越国境,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唐代,许多曾定居于朝鲜半岛的新罗人来到中原,其中一些人留在洛阳生活,后大多葬于邙山。今天,韩国仍流传着一首与邙山有关的《挽歌》:“请不要走吧,与我们一起欢乐吧,谁说北邙山那么遥远,前面那座山峰不就是吗?从此一别,只有等到明年才能再见吧,祝各位万寿无疆,我要到那北邙山,寻觅我的故乡……”

在日本,人们不仅继承了中国诗文中的“北邙尘”这一概念,还创造出“北邙之露”“北邙夕烟”两个新概念。日本文人将“北邙”与“露”结合,强化了脆弱与无常的感觉。“北邙夕烟”则与中日不同的丧葬文化有关。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而日本人多采用火葬,常用“烟”来隐喻葬礼,“北邙夕烟”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体现。

邙山,这座位于洛阳北的黄土高丘,承载着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商贾黎庶均在此留下墓志铭。它不仅是洛阳的自然屏障,更成为文化中生死、荣枯的象征。从两晋和唐代的诗篇到《红楼梦》中的叙述,从洛阳城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邙山意象跨越历史与国界,影响深远。如今,邙山依旧屹立于洛阳之北,叩问往来之人:无论贫富贵贱,终将归于尘土,你将如何走过短暂的生命之旅呢?

【责任编辑】张小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