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水边“蛇”地名

作者: 商伟凡

蛇,体圆而细长、有鳞无肢或可有毒的爬行动物,自古与中华民族相伴且情感复杂:一方面,它曾为某些原始部族的图腾,并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智慧、灵动、财富、生命力”兼备的吉祥动物;另一方面,它又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散文名篇《捕蛇者说》中所描绘的那般阴险、凶残,以致民间有“见蛇不打三分罪”的说法。

尽管“蛇”的品貌难登大雅之堂,还是有一些地方以蛇为名,只不过这些“蛇”地名数量少、规模小、方位偏。如近代《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辽宁凌源“蛇立沟”产硫铁,江西会昌“蛇山岽”产煤,广东东莞“蛇头湾”设炮台,云南阿迷(今开远)“蛇花口”险要必争,等等。

古人为何会以“蛇”为地名?最早的“蛇”地名是什么?“蛇”地名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

山重水复

问世最早的“蛇”地名似应出自先秦典籍《山海经》:“高粱之山,……又东四百里,曰蛇山。”一说即古称“蛇山”的大巴山。再如:“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今之何在?仍待考据。还有:“浮戏之山,……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据称“此中出蛇”,当位于今河南新密、荥阳境内,为小顶山与伞盖山之间长约5千米的峡谷。

显然,“蛇”用作地名难堪大任,在今之政区尚未超出乡镇层次,如山东栖霞“蛇窝泊镇”、湖南双峰“蛇形山镇”、山西岚县“大蛇头乡”、河南西峡“蛇尾乡”、湖北咸丰“蛇盘溪乡”;见于村落多些,如辽宁黑山“蛇山子”、安徽潜山“蛇形”、江西余干“蛇塘”、河南渑池“打蛇沟”、湖南洞口“蛇田”、湖南邵阳“蛇湾”、四川泸州“老蛇沟”、陕西安塞“蛇沟村”等。

山间水边“蛇”地名0
山西蟒河风景区

喜暖好湿

蛇的生存环境既要温湿度适宜,又需山林、洞穴隐蔽,故“蛇”地名多在我国南方,如湖北嘉鱼“蛇屋山”、广西钦州“大蚺蛇岛”;其次,在我国北方相对温湿地带也有一些“蛇”地名,如河北平山“大蛇沟”、甘肃陇南“蛇崖寺”;我国东北、西北大部及青藏高原则罕见“蛇”地名。西北祁连山的乌鞘岭常被误作“乌梢岭”,实则与华东、中南的乌梢蛇毫不相干。

蛇居山、沟,辽宁绥中、河南郏县、湖北巴东、福建长乐、云南昆明有“蛇山”(后者以蛇的别名亦称“长虫山”),北京昌平有“青蛇山”“白蛇山”,福建宁德有“金蛇山”,广东惠州、广西马山有“南蛇岭”;沟谷则有辽宁法库“蛇山沟”、山东莱芜“南蛇沟”、重庆巫山“蛇沟”、四川合江“老蛇沟”、云南昆明“麻蛇沟”、甘肃兰州“白蛇沟”。

蛇近水源,内陆有福建汀州“南蛇滩”、江西樟树“蛇溪”、湖南怀化“蛇湖”、广东梅州“蛇江”和东莞“蛇头湾”。海域显现其群居性:浙江台州并列“蛇山岛”“蛇腰岛”“蛇尾岛”,嵊泗“虎啸蛇岛”领率“蛇舌礁”“蛇蛋礁”,岱山的衢山岛有岬角“蛇头”、水道“蛇移门”及小岛“外蛇舌山”“蛇舌礁”;福建福清有“蛇岛”“大蛇岛”“小蛇岛”。

亲朋故旧

据说,虚幻之“龙”源于现实之“蛇”,故蛇在十二生肖中紧随“龙”后,并得雅号“小龙”—蛇蜕俗称“龙衣”,粤菜“龙虎斗”之“龙”即指蛇,“蛇”地名也借此丰富,如江西泰和、四川南充“小龙镇”,湖北咸宁、云南开远“小龙潭”,湖南石门“蛟蛇溪”,广西钦州“龙蛇湾”,安徽桐城“小龙山”。

蟒,一种较原始的、体积最大的无毒蛇,在不少地方作为蛇家族的代表见于地名,如豫北的黄河支流“蟒河”、陕南的秦岭支脉“蟒岭”、河北涿鹿“蟒石口乡”、河南汝州“蟒川”、四川南江“蟒洞坝”、四川通江“蟒蛇滩”、贵州都匀“蟒山”(又名龙山),陕西宜川“蟒头山”、甘肃华亭“蟒丈沟”。

龟与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互依存、互补,“捍难避害”:龟有甲,能“捍难”;蛇无甲,见人即退,可“避害”。于是,陕西彬县有“龟蛇山”;辽东半岛东南侧的黄海有“乌蟒岛”,又因岛形圆而突兀,俗称“龟岛”;广东饶平的柘林湾东南部有以形似命名、清中期各建石塔的两个小岛—“蛇屿”(建有“蛇塔”)和“龟屿”(建有“龟塔”)。

得名缘由

总体而言,“蛇”之地名缘由有四。

其一为实在“有蛇”:辽宁黑山“蛇山子”、浙江舟山“蛇山”(岛)、浙江宁海“木蛇岛”、山东齐河“蛇窝”、广西防城港“蛇头岭”“蛇皮墩”(多见蛇蜕)、陕西宝鸡“蛇山”;当代兴建者,如浙江千岛湖“蛇岛”、福建武夷山“蛇博园”。

其二为景观“似蛇”:河北乐亭“蛇岗”,浙江宁波“扑蛇山”,浙江舟山“蛇舌礁”,江西宁都“蛇形排”,湖南常宁“蛇形坳”,广东珠海“蛇洲”,广西宜州“南蛇山”,陕西旬邑、耀县“长蛇岭”;据福建《平潭县志》记载,蛇屿“形似长蛇,夜间常见鳞火两点,俗传为蛇目云”。

其三为标识“集日”:西南少数民族有按十二生肖安排集日、命名相关村落的习俗,其中,“巳日”赶集者便以“蛇”为村名,如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蛇场”,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的“长虫街”,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蛇街子”。

其四为文字“译写”:内蒙古五原“蛇林图”,蒙古语意为“桌子形”;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蟒丈”沟,满语意为“长披箭”;四川小金“蛇皮”梁子,当地民族语意为“柴山”;新疆和田的库马尔山,本意为“蛇山”。

当然,异域他乡也会有“蛇”地名,如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的“九蛇湖”,湖心有九蛇交错盘绕的石雕;柬埔寨名胜吴哥古城的“蟠蛇水池”,其间神庙有两条七头蛇造型;史载,朝鲜平壤一带曾有古战场“蛇水”……

“蛇”地撷秀

“蛇”年来临,在“少、小、偏”中撷取其中相对闻名者,兼顾全国各地域与古今地名种类,汇成十大“蛇”地名。

万蛇乐园之“蛇岛” 俗称“小龙山”“蟒山”,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渤海海域,面积为0.63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6.9米,距大陆最近点12.95千米。这个无居民海岛温湿度适宜,植物茂盛,鸟类及昆虫繁多,养育上万条黑眉蝮蛇。1961年版科普读物《蛇岛的秘密》引人入胜;今以“蝮蛇王国”之名被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连还建有国内首个蛇类专业博物馆—蛇岛老铁山自然博物馆。

携龟锁江之“蛇山” 蛇山位于湖北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与对岸汉口的龟山对峙。其山体狭长,达2.5千米,最高点海拔仅85米。该山在明代以形态平缓、蜿蜒似蛇而得名。毛泽东诗句称昔有“龟蛇锁大江”,今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蛇山古名黄鹄山、江夏山、紫竹岭等,依山历为东吴夏口城、南朝宋郢州城、清武昌城,当代重建名胜黄鹤楼及首义公园。

山间水边“蛇”地名1
位于武汉蛇山上的黄鹤楼

外向开发之“蛇口” 蛇口位于广东深圳的南头半岛东南部,与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得名于境内小山貌似蛇口。蛇口面积为11.4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主业本为渔业和水果种植。1979年以来,以招商局创建的蛇口工业区为主体,建成国内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蛇口港是华南重要的粮食、建材集散中心和内贸集装箱中转口岸。

首冠县名之“蛇丘” 蛇丘是我国最早以“蛇”冠名的县域之地,位于今山东肥城市南部。春秋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筑“蛇渊囿”,亦曰铸乡。西汉设为蛇丘(亦作“虵丘”)县,南朝宋曾为济北郡治,北齐时废置。今之肥河,古称“蛇水”。

今景古迹“蛇洞山” 该山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区,临雅鲁河,面积为300公顷,最高点龙峰海拔406米。主景区蛇洞山峰峦起伏,相传以巨蛇巢穴得名,今有形似各种动物的奇石异景。景区内有头像高4米、宽3米的天然大佛,为国内罕见。这里也曾是旧石器文化遗迹发现地。另建有水上游乐园、野营区、动植物观赏区等,青石崖、蛇洞、佛尔寺、西河园为其知名景观。

秦川两置“长蛇县” 长蛇县在今陕西宝鸡西北,古有“长蛇水”以及“长蛇川”。北魏和平三年(462年),置“长蛇镇”;孝昌二年(526年),设“长蛇县”。《魏书·陆真传》中载有陆真“率众筑城”平叛事迹。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以境内吴山为县名,后废;义宁元年(617年),复置“长蛇县”。唐封吴山为五镇山之“西镇”,所在县于贞观元年(627年)再改吴山县。

海天胜境“蛇蟠岛” 蛇蟠岛位于浙江三门县三门湾内,略呈菱形,面积为17.5平方千米,岛上设蛇蟠乡。蛇蟠岛最高点为蛇蟠山,海拔99.1米,山形盘屈似两蛇。该山曾名“石厂山”,以所产棕红色、质柔韧的“蛇蟠岛石”闻名。蛇蟠岛上有宋代以来采石遗留的1300个奇窟异洞,故有“千洞岛”之称,今为国内最大的海岛洞窟景区。20世纪30年代,该岛凭借秀丽的风光成为电影《渔光曲》的外景拍摄地。

郁郁葱葱“老蛇冲” 老蛇冲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遵义一带、清水江上游,海拔千余米且范围广大,森林覆盖率达99.6%,保护区内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生长着300多种植物,包括马尾树、红花木莲、黄柏、三尖杉、红豆杉等珍稀树种以及毛环竹、白背箬竹等高山竹类,天麻、黄莲、竹节三七等名贵药材;还生活着大鲵、苏门羚、黑熊、林麝等珍稀动物。

山间水边“蛇”地名2
云南大理蛇骨塔

南诏遗存“蛇骨塔” 蛇骨塔位于云南大理市下关的阳平村旁、点苍山的斜阳峰东麓,始建于南诏时期,初名“佛图寺塔”。明代中叶,以当地“段赤城灭蛇治水”的传说更名为“蛇骨塔”。该塔为正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30.7米,底层每边宽4.5米,顶端有葫芦形青铜塔刹。佛图寺塔相传为纪念“段赤城只身入洱海,与祸害民众之巨蟒同归于尽”,用蟒蛇骨灰拌入石灰建寺筑塔,又称“蛇骨塔寺”,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蓬莱“蛇洋洲” 蛇洋洲位于南海的北部湾北部,属广西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面积为2.8平方千米,与在其西北8千米的涠洲岛均系火山岛。当地素以“水中可居者曰‘洲’”,从蛇洋山(形如蛇)得名“蛇洋洲”,今名“斜阳岛”取其谐音。明清时期,随涠洲岛同为南疆海防重地,并相对涠洲岛“大蓬莱”之誉有“小蓬莱”之称,言其“波光云影,紫翠空濛”。

【责任编辑】赵 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