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产化技术的标准数据版权保护技术研究
作者: 李元臻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内容的制作与消费已成为新的阅读与出版趋势。数字化内容服务不仅提供了高效的阅读与检索工具,还为用户带来了便捷的阅读体验。对于标准数据而言,PDF(便携式文档格式) 和OFD(开放固定布局文档格式) 等文件格式,因其携带方便、版式稳定、易于阅读及适应性强等优点,已成为标准数据产品文件的主流格式。文章在分析国外数字版权保护产品的应用现状及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以中国标准出版社的标准知识服务场景为例,提出了一套面向国产化加密技术的标准数据版权保护系统建设方案,旨在为产业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标准数据服务,助力标准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版权保护;标准;国产化;加密;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8-0126-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0 引言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时代进步已成为广泛共识[1]。目前,已有部分标准在国家标准化平台中公开,但根据《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国家标准在公开的同时,仍须保护标准版权,维护标准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结合当前数字化产品的高速发展,研究标准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是推动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和标准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保障[2]。
中国标准出版社(下称“出版社”) 作为中央文化企业,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准确、权威、动态的标准化知识和标准数据服务的职责。在保证为产业和企业提供优质数据资源服务的同时,出版社还应系统地管理和控制相关的版权问题。版权保护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方面,不仅关乎出版社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国家标准的有效和正确传播。
然而,通用格式数字出版物的版权保护仍面临一系列问题:1) 通用格式的数字化文件使得数字出版物的复制、传播和修改变得极为容易,消费者也普遍认为数字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相似,可以自由分享和传播。这种特性使得数字出版物更容易遭受非法传播和盗版,大大增加了版权管理的难度。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需要不断改进和升级,以应对新的盗版技术的挑战。
鉴于上述问题,各类数据资源在全生命周期均面临风险。尽管国外已有成熟的加密技术,但考虑到标准的基础性地位,我国应优先采用国产化技术实现加密[3]。本文围绕出版社的数字版权管理需求,以出版社现有服务模式和应用场景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了国外FileOpen加密技术的运行模式,并从加密技术、国产化趋势、软件适配性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的优势和不足[4]。针对国外加密技术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国产化加密技术的加密体系,该体系包括加密系统、阅读器和后台管理系统等模块。
1 FileOpen加密技术分析
案例分析将指导我们深入理解已有的数字版权保护实施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识别数字版权保护的关键成功因素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更准确地把握用户深层次需求和实际使用的痛点,从而为我们的系统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FileOpen技术是由一家美国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末研发的一项PDF文件保护技术。用户必须结合Acrobat程序才能使用该加密技术。系统由加密器、客户端解密插件、许可服务器三部分组成。该系统通过对PDF文件进行加密,并由许可服务器控制解密权限,实现对PDF文件的版权保护。其中,加密器用于对PDF文档进行加密;客户端用于解密和显示PDF文件;许可服务器用于管理通信协议和客户端之间的交互[4]。
该系统可提供两类应用场景:1) 在线模式:每个文件的解密密钥通过许可服务器验证后,方可被打开。这种模式需要在联网的环境下运行。2) 离线模式:文件在打开时无须通过许可服务器的验证。解密密钥通过查看脱机权限,同时根据MAC地址、订单号、用户名等参数判断文件是否可以被打开。这种模式的文件与在线模式稍有不同,不需要在联网的环境下运行,但会被授予脱机权限。
1.1 加密
该技术使用RC4加密算法对PDF文件进行加密,通常使用40或128位密钥。在加密过程中,为每个PDF文件分配一个加密密钥和元数据组。元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订单号、用户名、MAC地址、文件名称等,可根据需要自定义设置。元数据会被存储在PDF文件中,用于许可服务器的解析和验证。
1.2 解密
解密步骤在用户打开文档时进行,密钥可以是提前获取的(离线模式) 或实时获取的(在线模式) 。在联网状态(在线模式) 下,客户端通过与许可服务器的信息交互发送结构化权限请求,由许可服务器解析和验证后,返回能否打开文件的信息。在脱机状态(离线模式) 下,客户端通过识别脱机权限,如果存在脱机权限,并且权限尚未过期,通过对加密参数进行脱机验证,根据验证结果控制文件是否可以被解密和打开。
1.3 技术优势
1) 该技术支持多种计算机平台(如MS Windows、Sun Solaris、Linux、FreeBSD、HP-UX) ,在各种操作系统中都能兼容和使用。2) 该技术通过集成的方式与国际主流的Acrobat/Reader工具进行结合,便于终端用户操作和使用,学习成本相对较低。3) 该技术有详细的设计架构和技术文档,并在文档附录中对各应用场景和错误案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便于用户集成和问题排查。4) 在文档加密过程中,通过多种机制指定用户身份,密钥支持多种加密参数和验证机制,适用场景广泛。
1.4 技术不足
1) RC4算法已被证明存在安全漏洞,易受攻击。同时,可以通过修改fileopen.api中的内容,使pdfsnake插件的impose功能能够取消FileOpen的加密功能。2) FileOpen在认证IP地址时,不支持双网段服务器认证,且许可服务器访问失败后需手动重启。3) Acrobat/Reader是美国Adobe开发的PDF文件编辑和阅读产品,依赖Adobe Acrobat/Reader等软件方可打开文件,存在成本高、数据安全风险、非自主可控等问题。
2 国产化加密方案设计
针对FileOpen加密技术中的不足,本研究分析了PDF和OFD等文件在版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数字版权保护的核心在于技术与法律的有机结合。本文仅探讨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权限管理、内容加密和追踪溯源等方面,以有效防止各类未经授权的侵权行为。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套符合出版社需求的国产化数字版权保护系统。该系统采用国密SM4算法、数字水印和数字签名等技术,为标准数字文件提供有效保护。同时,通过后台管理和统计功能,加强版权管控[5]。
2.2 研究意义
1) 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标准电子文件被非法复制和分发,减少版权侵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护出版社的经济利益和品牌形象。2) 提高电子文件的安全性。采用国产化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国密算法,能够提供更稳定、可信的数据安全保障,确保电子出版物的内容不被未授权的第三方篡改或窃取。3) 优化版权管理。为出版社提供全方位的版权管理服务,利用数字技术简化版权管理流程和操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4) 本研究符合国家安全和自主创新的战略规划,对推动国产化替代具有重要意义。5) 本研究立足出版社实际需求,有助于推动标准领域版权保护的创新发展[6]。
2.3 系统设计方案
基于图1,加密方案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1) 系统设计
参考FileOpen加密技术,结合出版社业务模式,整体设计分为数字版权保护系统方案和专用阅读器系统方案。通过专有阅读器与数字版权保护系统的信息交互,实现验证和解密功能。
2) 功能模块设计
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功能应包括文档管理、订单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权限管理、打印安全管理等模块;专用阅读器系统功能应包括登录界面、主界面、文件目录界面、阅读界面、笔记批注界面等模块。
3) 授权模板设计
授权模板可根据场景分为在线服务授权和离线服务授权。权限设置可根据服务要求或用户需求进行调整,主要权限设置应包含:阅读及阅读次数权限、打印及打印次数权限、PDF文件复制权限、文件页面阅读范围、水印及二维码文件样式、MAC地址绑定权限等[6]。
4) 通用接口设计
出版社数据服务主要分为直销和代理两种模式。直销模式主要是通过出版社自建平台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用户信息和订单情况均已知。代理模式由于客户渠道和资源属于代理商所有,出版社无法通过用户信息进行加密。针对代理模式,数字版权保护系统自动生成用户码,采用随机生成用户码的方式管理和控制未知用户的权限。
结合出版社的标准数据服务模式,设计通用的API接口,实现获取订单、提供加密文件、反馈执行结果等步骤。接口示例如下所示:
(1) 获取订单任务ID
采用Restful API规范定义接口,请求类型使用POST。通过接口获取用户订单任务的唯一标识(任务ID) 。用户需要提供订单信息、基础信息以及业务模式等相关参数。系统根据要加密的标准列表在资源库中获取相应标准,并按照指定加密方式完成加密任务,生成加密后的文件。相关必要参数如表1所示。
(2) 获取加密任务状态
通过任务ID查询加密任务的状态时,系统会根据orderType和templateId的值采取不同的加密策略,并返回相应的结果。若任务ID无效,系统将返回异常信息。具体判定条件如下:①系统后台会预设在线、离线两种授权模板。根据templateId参数判断授权模式,再验证任务ID的有效性后返回相关结果。其中,在线模式由云服务中台控制权限,离线授权模式则通过离线专用阅读器控制权限。②当任务ID有效时,orderType参数控制三种业务场景:参数值为0时,采用正常加密方式;参数值为1时,不对文件进行加密;参数值为2时,系统在完成正常加密后,自动赋予随机阅读器登录账号(zfUserName) 和密码(zfPassWord) 。
3 结束语
本研究构建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能够有效保护标准电子文件的版权。系统采用国产化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为系统的迭代升级提供了可持续支持,同时兼顾了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国产化技术构建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出版社的具体需求,也为解决数字版权保护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研究可关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版权保护领域的应用,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田世宏.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3.
[2] 李文洁,李景,李菁.我国标准信息资源版权的论述与启示[J].中国标准化,2020(1):65-70,76.
[3] 杨双.档案工作在国产化替代浪潮中的应对策略研究[J].兰台内外,2024(14) :82-84.
[4] 范春梅,王晓军.基于FileOpen WebPublisher插件的PDF文档保护系统[J].中国教育网络,2009(S1):122-126.
[5] 宋旅黄.电子书数字版权保护的技术模型初探:以三新书业的探索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35(3):33-38,47.
[6] 张青.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出版广角,2017(4):44-46.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