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陈慕花摘要: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实施路径,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8-016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产教融合进一步提升高职专业教学系统性与实践性。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推进教学活动,助力学生知行合一,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就业能力。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筛选有价值的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扩大课程教学场域,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产教融合视域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有助于实现课程教育信息化,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成效。
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价值
计算机基础课程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1]。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组织理论教学,为学生理论指导实操打好基础。同时,组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实操中内化理论知识,强化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与追赶教学进度,分配到实操教学上的时间有限,弱化课程教学成效。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具体价值如下:
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利用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路径,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学习便利性。比如,教师课前发布自主预习任务,由学生结合微课件了解教学内容,找出不懂的知识点,带着问题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线上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实操技巧[2]。同时,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调整学习方案,如反复观看课堂录播视频,突破知识盲点。或者反复操作计算机技能,直至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弥补技能短板。
三是有助于强化师生互动。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结合学生学习短板,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四是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结合学情,向学生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针对性地开展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结合预习效果,学生带着问题突破学习重难点,以及结合自身短板,下载丰富的复习资料,全面巩固学习成果。
2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产教融合下的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学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发挥线上、线下两种模式教学优势,实现“学”与“工作”结合,“学”与“习”混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混合,拓展教学场域,提高教学效率;学与习混合,实现知行合一,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与工作混合,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以下内容立足产教融合视角,从混合式教学实践入手,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Word操作—长文档排版”—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设计方案。
2.1 课前教学设计
课前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同发布图文学习视频与PPT课件,教学内容涵盖多级编号、分隔符、目录、域、页面设置、题注等知识。通过自主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基础性项目操作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标注不理解的知识点,方便教师汇总自主预习难点,课堂上着重解决重难点知识。比如,大部分学生标记多级编号、域等项目操作难度大,无法自主掌握知识点。此时,教师调整课堂教学方案,在完成其他基础知识教学基础上,着重向学生讲解这两部分的知识点。
2.2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结合院校网络教学系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网站设计,制作微课件、慕课、课程习题库等,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便利[3]。此外,教师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合理设计线下学习活动,辅助学生利用线下时间解决课堂遗留的问题。在线上学习期间,注重培养其探究意识、自主学习意识,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打造趣味化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以“WORD操作一长文档排版”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播放教学视频,并标注出操作流程以及注意要点。比如,在处理长文档时,为学生创设如下学习情境,使其进行创意化项目设计。设计要求如下:“请给文档章节标题添加多级编号;为正文添加自定义样式,加注图表题注;通过交叉引用方式添加文档目录与图表目录;适当分节目录和正文;为目录和正文设置差异化的页码格式;为奇偶页设置差异化的页眉。”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下载文档,通过电脑操作技能,对文档进行排版,并对文档进行创意化设计,使文档美观。通过线上平台提交作业,供教师课上点评,以及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2.3 课后设计
结合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情况,使用网络化学习平台,发布课后作业。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普遍性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同时,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辅助学生全面掌握课堂学过的知识。另外,教师可利用线上平台组织小组探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提高课后作业效果,巩固课堂所学。同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自主实践等路径,完成教师设定的教学任务,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成效。
以“Word操作一长文档排版”教学为例,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回放长文档排版操作步骤,以及相关图文信息,高效地进行课后复习。教师通过学习通,与学生互动与交流,解决其学习中的问题。结合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与学习反馈,找出学生还未掌握的知识点,或者不熟练的操作技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案。在课堂授课环节,教师也可以灵活应用限时抢答、课堂讨论等方式,检测学生新知识掌握程度。如教师结合学生课堂测试情况,进一步抛出讨论性问题,由学生课堂并讨论应用知识。
通过优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设计,实现课前发布预习资料、课中讲解重难点知识、课后发布作业复习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提高课堂资源开放性,如课件、各章节教学任务点、单元测试、作业等,方便学生预习与复习。另外,课后教师登录线上教学统计界面,了解学生课堂讨论、活动参与情况、章节访问量、视频点击量、作业完成度等信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为优化混合式教学方案提供依据。
3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路径
3.1 以学生为重心,构建自主学习环境
一是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技术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学习诉求,积极推行混合式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如利用雨课堂,向学生推送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真正唤醒学生自主求知欲。
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应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表格制作知识时,通过风景图、环境污染图营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环保志愿者身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制作水体污染情况简报表格。为顺利推进自主学习活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各小组成员协作完成表格制作任务。
三是动态监测学生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短板,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案或者制定干预方案,辅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3.2 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双线融合课堂
课程内容设计水平关乎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利用产教融合优势,与合作企业沟通与交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岗位用人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确保知识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另外,教师要利用深入企业实践、学习机会,丰富实践知识,将最新的知识与计算机技能融入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在方案落实环节,依托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等,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3.3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实现产教协同育人,培养高素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打造产教协同育人课堂,有利于整合学校与企业育人力量,使学生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学校要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即在校内专业任课教师基础上,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授课教师,由企业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些典型工作案例,使学生透过案例深入地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拓宽视野。另外,强化产教融合,提高课程创新性与前沿性[4]。授课教师需要与企业教师积极沟通与交流,将计算机行业的前沿内容与授课工作连接,以此提升教学内容前沿性,实现教育引领行业发展。
3.4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一是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要以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上传提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或者课件,方便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接收线上学习资源,为进行自主学习与开展线上教学营造条件;使用智慧教室上课,方便学校、学生、企业等参与教学中,提高教学趣味性与实效性[5];依托超星、雨课堂等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动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应用线上学习平台整合各阶段教学效果,为进一步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教学依据。线下教学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组织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成效。通过有序推进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真正发挥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育人价值。
二是应用线上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分享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Photoshop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录制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上传到学习平台,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通过平板、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登录学习平台观看视频,提前了解知识,找出不能掌握的知识点,带着问题融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3.5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唤醒其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模块化教学方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后,有利于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完成学习任务,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6],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通过为小组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小组成员围绕任务协作,积极互动与交流,顺利完成小组任务。二是问题式教学法,通过课堂探讨与分析,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flash动画知识时,设置课前导入环节,即应用情境化动画片与学生互动,使用清新、典雅风等不同创作模块,引导学生将自身喜爱的颜色、图片融入flash动画。完成小组任务后,应用线上学习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学习成果。三是应用项目式教学法。即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在实践中内化知识与掌握的计算机技能。
3.6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持续改进
教学评价是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高职院校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应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具体措施:一是加大过程考核评价力度。通过线下研讨、小组协作等多样化方式,分析学生学习成果。另外,从线上教学平台收集学生学习数据信息,如线上学习时长、作业完成情况等;二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与聘用的企业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共同参与考评,了解学生学校与企业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通过扩大考核范围,全面跟进学生表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认真对待每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习成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融合应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种教学路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情,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针对性,方便师生高效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方富贵.基于超星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26):131-134.
[2] 肖三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2024,53(8):156-157.
[3] 李芬田.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23):148-150.
[4] 罗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7):128-131.
[5] 梁安国.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探索[J].学周刊,2024(22):90-93.
[6] 吴姗,彭茜,屈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4):169-171.
【通联编辑:李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