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德之美

作者: 黄菁瑶

弱德之美0

叶嘉莹教授如飞蓬般飘零半生,屡遭忧患,饱尝离家万里、家人辞世之苦,曰“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而后,竟创造“弱德之美”这一概念。

何谓“弱德之美”?即我们在遭遇不可抗拒的艰难困苦、重大的不幸、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时,葆有一种隐忍收敛、默默坚守的美德。换句话来说,无论面对千难万险,还是要跋涉千山万水,我们都要尽最大的力量、最大的责任,坚强地实现突围,持守自己,完成自己,足矣。

细思之,“弱德”之“弱”,绝不等于弱者的软弱无力、懈怠无为、被动挨打,而是积极有为地探索意义,如康德一样,实现“自律即自由”;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摆烂”“躺平”,而是坚守本心的方得始终,如有志青年锚定方向,择一事终一生;更不是消极厌世的精神内耗,而是自洽自适的平衡稳定,如梭罗漫步瓦尔登湖畔。

总之,走在实现自我这一正道上,我们要一直向上向善,爬坡越坎,滚石上山,在逆境中如磐石般坚守,于热烈氛围里保持冷静清醒,在躁动环境下实现自我把持。

为什么“弱德之美”有存在的必要?

叶教授认为,大家总想成为强者,千方百计去争取、得到、占有更多的荣誉和名利,去发出令人瞩目的万丈光芒,诚然,这是一种进取的美德;但是,淡泊名利,不争不抢,不激不随,在挫折、苦难中持守自己内在的一束微光,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未尝不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不被污染的人格。

溯其根源,在传统文化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其教导大家积蓄能量,上善若水。而儒家提出君子的修养,如“存心养性”是对内心宁静的坚守,“修身齐家”体现了在家庭责任前的稳重,“达观处世”是面对人生起伏的平和……这些都是“弱德”的体现。英国诗人沃尔特·萨维奇·兰多在《生与死》中写道:“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也是对弱德的有力印证。

因此,当我们审视现实时,会发现处处都有“弱德”的影子,也处处彰显着“弱德”带来的美好。

苏轼秉“弱德之美”,历经坎坷、仕途不畅、壮志难酬,却不自怨自艾、自哀自怜,而是在困境中学会了超脱、超越,寻得了心灵的安宁。他即使被贬谪到蛮荒之地,也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认为自己在进行生命的壮游。

宗璞持“弱德之美”,历经苦难、饱经沧桑、悲痛万分,依然坚守本真,描绘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她在《紫藤萝瀑布》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盛开的紫藤萝花,似在黑暗中闪烁的希望之光,照亮了她的人生。她的“弱德”看似柔弱,看似是在困境下的无奈之举,但其中蕴含着坚韧、倔强、坚守的力量。

七堇年《尘曲》云:“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愿我们在风风雨雨中,如一叶扁舟,秉持“弱德之美”,不忧不惧,从容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