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枝枝叶叶总关情—老班章之旅
作者: 丁永华老班章,一个村名,同时也是顶级普洱茶的代名词。每年3月,这个村庄都会成为普洱茶界的“头版头条”。十多年来,这里上演的财富神话吸引了无数茶客,以及慕名而来的朝圣者。2019年夏天,我和莉姐还有阿心此行的第二站,就是老班章—阿心的好朋友所在的村庄。
老班章,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在勐海县南方约60公里处,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达到1900米,始建于1476年。“班章”二字源自傣语,“巴渣”意为“一条鱼”,“班章”为汉语音译。老班章整个村子连同周围的其他村寨都属于布朗山。布朗山四周环绕,终年云雾缭绕。沿途可见很多散落的村寨建在山下,大多是青瓦灰砖的两三层小楼,寨中显眼的黄红色建筑便是寺庙,几乎每个村都有。
阿心专程拉着我和莉姐去老班章村考察。通往老班章的路上,小道两旁种植了芳香四溢的水稻。透过车窗,我看到了饱满的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金灿灿的光芒。有些稻农穿梭在梯田里,割稻谷、打稻穗、装袋运送,既辛苦又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去往老班章的路,已用天然的小石块平铺而就,保证了茶林的环保、无污染,也给出行带来了便利。这条路在铺好前全是黄土,每到雨季,泥泞难行,车子根本进不去,也没有公交车和其他交通工具。过去的老班章人,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偏远山村,始终无法摆脱贫穷,许多人无奈逃离,在距旧村落约7公里的地方,建立了新班章村,也开始种植一些茶树。
我们沿途探访了贺开、班盆等村寨,这些寨子里也有茶树,但品质和口感上难以与老班章比。
1986年,国家实施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在云南大面积砍伐古茶树,用矮化茶树和换种台地茶的方式实现茶叶增产,响应号召的茶园可以获得补助。云南很多古茶树遭到破坏,而老班章由于地处偏远,村人觉得茶叶不值钱懒得砍树,无意间保住了致富的种子。
2003年,一批广东茶商来到这里,老班章人的财富终于被挖掘。一个叫陈升的茶商来这里实地考察后,承包了村子里绝大多数茶农的茶树,在村旁建立了陈升茶业老班章基地,进行制茶并销售,把老班章茶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老班章的名气由此大增。
我们一行来到阿心的朋友家,他是村子里没有把茶林承包出去的爱伲人(哈尼族的一个支系)茶农之一,从茶叶的采摘到制茶、销售,都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家的楼房有4层,共1600平方米左右,是他们在茶林旁建的,据说砍掉了200多棵茶树腾出地方才建的房子。院里还有3棵没砍掉的茶树,成了院中亮丽的风景,既为绿植又可采摘,其口感不亚于林中茶树。进入客厅,阿心亲自泡茶,我们尝到了地道的老班章茶,真可谓好茶、好水、好茶艺,老班章茶的香和韵被彻底激发和释放出来。这才是老班章茶独有的韵味,霸气十足却又回甘持久。在主人家宽大的厨房里,我们受到了隆重款待,吃的是深山里的野生菌,以及养了几年的茶树鸡和黄牛等纯天然生态的食物。晚饭时分,我们继续感受少数民族的热情和友好款待。在厨房里,我们看到了他们搭建的火棚和生生不息的火种。他们在火上架着铝壶烧水,然后用烧开的水冲泡老班章黄片给我们喝。这老班章茶真是既霸道又香甜。
临近道别之际,阿心的女朋友用她不很熟练的普通话,深情地说:“以前这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茶叶并不值钱。后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和茶农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交通、网络和电讯等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茶农才有机会走出大山,到外面推销自家生产的茶叶。外面的人也走进来,一同经营。老班章茶的名气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她的老公在旁边听完,又高兴地补充道:“还是党的惠民政策好啊,让我们爱伲人过上了好日子。”
这次老班章之行,我们既真切地体验了老班章村人的生活,又了解到了老班章茶的真实情况。老班章的市场能够屹立不倒,水涨船高,固然有市场炒作的成分在里面,但更与其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口感品质密不可分。
好山好水,孕育出好茶,党的惠民政策,才是茶农致富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