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探究

作者: 刘鹏 王楚红

产业学院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探究0

[摘           要]  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入剖析国家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全面审视当前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与前景。以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黎明曼奇立德动漫产业学院为例,系统研究产业学院在治理体系、育人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三群六链、三分五同”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  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079-04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与关键内容。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2019年起,国家层面积极推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政策导向。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系统阐述了这一重要理念[1]。2020年,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启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并相继出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与建设工作的通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明确建设产业学院旨在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实体[2]。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3]。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4]。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立法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5]。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6]。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确立构建“一体两翼”职业教育发展大格局,着力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战略匹配,推动地方和企业“两翼”齐飞,其中“一翼”便是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7]。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为产业学院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高职院校积极与国内外重点企业合作,参与产教融合产业学院的规划建设,致力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求的技能人才。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州曼奇立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20年合作组建黎明曼奇立德动漫产业学院,获批福建省第二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该产业学院瞄准数字创意产业前沿,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构建并推行“三群六链、三分五同”育人体系和模式,探索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本文基于黎明曼奇立德动漫产业学院的实践,深入探索产业学院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

一、产业学院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产业学院发展态势迅猛。从规模上看,自2007年首个物流产业学院成立后,其数量便持续攀升。参与调查的高职院校平均每所建立5个产业学院,大型企业如新道科技与全国职业院校共建达450个。办学形态丰富多样,涵盖“校—企”“校—政—行—企”等多种形式,其中“校—企”型占比最大。在发展模式上,主要存在独立法人的混合制(股份制)、依托二级学院的非独立法人以及依托地方产教融合平台多主体协同共管这三种模式,非独立法人模式占比超八成。办学成效已初步显现,校企合作深度不断加强,专业群与产业集群、产业链实现紧密对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显著提升,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发展前景

未来,产业学院前景十分广阔。在政策方面,国家持续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为其发展筑牢坚实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产业学院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产业升级进程中,产业学院可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产教融合也将进一步深化,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衔接,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二、产业学院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

黎明曼奇立德动漫产业学院模式是对国际国内经验的创新性转化。通过校企双主体治理、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形成了“治理协同、资源整合、文化共生”的育人新范式。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治理机制创新

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松散联盟形式,通过理事会、管委会等实体化治理架构,实现校企双方权责共担,有效提升合作的稳定性与实效性。

2.教育模式创新

将“三群六链”任务式培养与“三分五同”产教融合模式有机结合,构建了“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与协同发展。

(二)实践价值

黎明曼奇立德动漫产业学院通过实施“引企入校”与“岗课赛证”融通策略,直接对接企业技术标准,有效解决了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之间的“供需错配”问题。该学院聚焦数字创意产业,构建“分层递进式实训体系”,与福州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不仅强化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还显著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产业学院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措施和路径

(一)建立多元高效、创新引领的学校治理主体和架构

1.组建科学民主、校企协同、视野开阔的决策机构和领导团队

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由校方主要领导、企业方主要负责人和专业集群核心负责人组成。理事会负责制定产业学院建设发展规划,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平衡校企利益诉求,以适应外部变化,提高决策效率,增强内部沟通。

2.组建稳健高效、理念创新、开放包容的运营机构和管理团队

成立产业学院管委会,由校方与企业共同选派专职人员组成,作为产业学院的日常运营管理机构。管委会下设教学研发、学生发展、行政事务、人力资源管理、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财务等二级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产业学院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3.组建权威专业、多元协同、精准指导的指导机构和专家团队

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高校、企业、行业、政府等部门的专家。这些委员会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发展咨询和指导,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师聘任、教学计划执行等工作。

4.组建专业过硬、机制灵活、多元融合的教研机构和教学团队

成立专业教研室,由校方与企业共同选拔优秀人才组成教研团队。通过全职聘任、项目合作、团队引进等灵活方式,广泛吸纳高校、企业、行业等领域的人才,保障教学研究的专业性,使教学紧密对接行业实际需求,形成校企协同、专兼结合、专业高效的教研优势。

(二)打造“三群六链、三分五同”育人体系和模式

1.构建“三群六链”任务式培养模式

以黎明曼奇立德动漫产业学院为例,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数字技术为主导、创意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VR、在线教育等多个子领域[8],高度依赖C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技术。该产业学院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9],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三群六链”任务式培养模式(见图1)。其模式通过对数字创意产业群内职业岗位的科学分类与组合,形成关键岗位群;对产业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构建高水平数字创意专业群;制定与岗位群匹配的岗位标准,实现产业群、岗位群、专业群的有效衔接;利用产业各子领域的紧密联系,构建涵盖数字创意产业链和专业链、技能链和课程链、生产链和教学链的生态体系,促进专业创新发展,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群六链”任务式培养模式

2.构建“三分五同”产教融合教育模式

产业学院应深化与产业的合作,推进“引企入校”改革,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一是坚持“三分”原则,即至少三分之一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企业引进或共研,至少三分之一的毕业设计选题源自企业需求,至少三分之一的专业课程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二是遵循“五同”准则,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共同开发教材与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实训与考核评价,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

(三)打造特色鲜明、模拟仿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

1.推行动态编班、项目教学模式

产业学院应秉持“创新式培养、差异化培养”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分小组”的动态编班、项目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以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为编班依据,定期动态调整编班,以项目化、模块化内容实施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引入企业分阶段考核培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推行“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教学模式

产业学院应将就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围绕教学层面进行“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赛”是课程教学的展示,“证”是课程学习的检验。课程设置瞄准岗位需求,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对接,构建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以竞赛和考证为项目驱动,以赛促教、以证融课,提升课程和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专业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建立分层递进式岗位能力仿真实训教学体系

产业学院应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优势,建成集生产、教学、培训和研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并与优秀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原则,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在岗教学、模拟教学等,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工作流程,使课程内容贴近实际工作场景。针对实操性强的课程,可采取黎明曼奇立德动漫产业学院“主讲+助教”的大班分组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指导。此外,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有效衔接,构建校企育人的“双重主体”和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以及精准的就业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

(四)构建并优化现代“双师型”导师团队及其考核管理办法

产业学院可实施校企双导师教学制度,加强“双师型”素质与“双师”结构,构建“双导师团队”。双导师团队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联合编写教材,共同授课与指导学生实践。同时,实施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形成“固定岗+流动岗”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产教融合特色的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双方教师的定期交流,构建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机制,引入企业技术和行业先进标准。此外,引入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和按劳分配,激发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师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