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徐兵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依托“1+1+1+N”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12345”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施“双导师”制度,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这“三层次”课程为着力点,构筑“匠心向党、匠心创趣、匠心强术、匠心赋能”的匠心“四”工程,践行“德以修身、智以启慧、体以铸魂、美以养性、劳以笃行”的“五育并举”理念,推动学生从“种匠心”到“练匠艺”,再到“铸匠志”的螺旋式上升转变,助力学校培育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建海天工匠丝路学院等交流平台,助推学校走向国际化合作舞台。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课程思政;双导师;三层次;“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135-04
我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问题,而德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根本性、引领性作用[1-3]。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工作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4-5]。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思政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此外,产教融合是院校与行业企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深度合作[6-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时代高职教育推进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也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往往侧重于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平台、共建高质量合作课程、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却普遍存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不足、重技能教学轻德育的现象。
因此,在高教改革中,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以产教融合为引擎,树立思政育人新理念,充分挖掘专业德育素材,提炼德育元素,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方向[9-10]。本文依托“1+1+1+N”产教融合生态圈,将思政工作融入“大平台”建设、“大先生”培养、“大课程”体系、“大课堂”教学,探索一条符合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1+1+1+N”产教融合生态圈,形成校企协同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我校以群建院,全力打造“1+1+1+N”产教融合生态圈(即一个专业群,对接一个产教联盟,至少成立一个产业学院,以及与紧密合作型企业共建的N种育人机制)。2020年,模具专业群入选浙江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同年,学校以长三角模具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高端模塑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为“两翼”,联合街道内龙头企业共建“五院四中心”全产业链示范基地(见图1),包括市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研究院、凯华模具产业学院等五个学院和市智能模具协同创新中心等四中心,创新“校中厂”“引企入校”建设模式,构建“三领域、六平台、五精准”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新体系,实施“五层递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路径,同时将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有机结合,“全链驱动”打造首个高精数字模具产教融合基地,形成了模具专业群的“1+1+1+N”产教融合生态圈。
在生态圈中,模具专业群依托长三角模具产教联盟资源优势,借助高精数字模具产教融合基地大平台,通过“百师进百企”活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人才需求,通过“百教千导”活动邀请企业名师到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三服务、三助推”活动,努力推进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锻炼和科技合作与服务工作,形成“校企协同育人,长期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以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特色的“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学生可通过生态圈中的产教联盟、产业学院及紧密合作型企业接触到更广阔的外界社会。面对这种育人生态的改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二、探索“12345”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创新校企协同思政育人实施路径
(一)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筑模具专业群“大思政”育人格局
“1+1+1+N”产教融合生态圈为模具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全新平台,通过该平台,校企能够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树立共同价值理念,实现校企双方文化的互融互通。从而引导学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最终构建模具专业群“大思政”育人体系(见图2)。
(二)建立“双导师”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基地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养思政育人“大先生”
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内产业学院,校企共建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施人才互聘。产业学院在实践教学、日常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上,实行“双导师”制,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为产业学院内学生的课程思政和技术技能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双导师”人才培训,在基地内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为学校导师提供下企业锻炼岗位,提升其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开设思想道德讲堂活动,为企业导师提供思想道德培训,最终将基地建设成双师双能型导师培训基地,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养思政育人“大先生”(见图3)。
(三)基于模具专业群岗位能力需求,分“三层次”建立思政教育的“大课程”体系
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群核心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流程和技能大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选取、设计课程内容,转化技能大赛优质教学资源,并充分考虑企业生产情况、岗位能力动态调整以及校内外资源工、学、训结合的教学方案,构建模具专业群“教、学、研、工、训、培”交错融合的“学校通识课程+企业岗位专业实践课程+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课程”,在岗位能力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形成模具专业群课程思政体系。
专业群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学校通识课程,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共享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基本素质;共享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第二层为企业岗位专业实践课程,以专业方向为主线,为群内部分专业共享,为后续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层为群内各专业独有的核心课程,这是实现学生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主体。
(四)党建引领校企地三方深度融合,创新匠心“四工程”
校企地三方在党建引领下,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打好“党建+”组合拳。学院广泛发动党员师生,以名班主任工作室、名辅导员工作室为精神引领平台,打造“匠心”培育工作室,组建“读·聚”匠心践行团,通过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百教千导进校园等校内论坛、讲座、报告会,大力宣传优秀工匠榜样,品读工匠故事,在思想上形成共鸣,创新“匠心向党、匠心创趣、匠心强术、匠心赋能”的匠心“四”工程建设,践行“德以修身、智以启慧、体以铸魂、美以养性、劳以笃行”的“五育”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加快建设高精数字模具产教融合“大平台”,探索“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新模式
1.探索“三领域、六平台、四精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政教育理念
依托模具专业群“1+1+1+N”产教融合生态圈,通过校企共创理论学习领域、校内实训领域、校外顶岗领域,共建认知实习平台、现代学徒制跟岗实习平台、岗位工匠班学习平台、高技能精准训练平台、校企协同多元评价平台、顶岗实习平台六个技能递进式的协同育人平台,实施思想精准对接、岗位精准选择、技能精准训练、人才精准评价、就业精准对接的“三领域、六平台、四精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实践教学中师带徒方式,把企业文化、精益管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传授给学徒,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2.加快高精数字模具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为专业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大平台
学院基于高精数字模具产教融合基地这个实践大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将企业案例融入专业课程中,将技能课搬到实训基地、研发中心、产业学院等企业生产场地进行沉浸式教学,通过项目化设计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产教融合基地为载体,实行认岗、轮岗跟岗、岗位工匠班、核心岗位训练和顶岗等“五层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在基地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见图4)。
三、推进高质量产教融合新格局,共享校企协同思政育人成果
(一)社会服务有成效
近年来,依托高精数字模具产教融合基地,专业群获批高端模塑智能制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浙江省“五个一批”项目共5个,台州市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2个,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专利300多项,为企业员工培训近2万人次。学院获评2023年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二)师资队伍有增强
专业群发挥各级党支部凝聚党员战斗力的核心作用,创建“匠心筑梦、协同育人”党建特色品牌,以“一团四心五育”的“一院一品”党建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校企组建“读·聚”匠心践行团,包括匠心·向党、匠心·创趣、匠心·强术、匠心·赋能等4支“双导师”队伍。教师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等,浙江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浙江省千名好支书1人,浙江工匠3人,杰出台州工匠2人,台州市技术能手3人。
(三)学生就业有突破
专业群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扬书记、校长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就业工作的表率作用,形成校院二级联动、党员带头、全员深度参与的访企拓岗促就业机制,助力就业工作高质量完成。2024年完成240余次企业的走访,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倍增至337家。学院联合党建联建龙头企业的庞大客户群体和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高标准就业生态圈,提供紧密型合作企业联姻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高精准对接核心岗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月平均薪达6000元以上。《精雕产业学院打造“岗课赛证业”五位一体闭环联姻式就业生态圈》案例入选2023年全国高校访企拓岗优秀典型案例。
(四)人才培养有提升
专业群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现场工程师,1个项目已成功入选首批省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将工匠精神理念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将技能知识与思德培育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企业案例授课。截至2024年10月,校企联合开发典型项目案例教材5门,开设工匠班、订单班33个,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1200余人,培育工程师230名,服务台州模具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学生获全国职业技能比赛一类赛奖项3项,获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国家奖学金特别评选奖1项。
(五)国际合作有影响力
专业群与海天集团等合作企业共建海天工匠丝路学院等国际化交流载体,双方共制模塑标准,共建模具工坊,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双向师资交流,开发多语种资源包,试点“模具+行业”学历教育实现双证融通,开展技术培训,升级海外办学机构,拓展学历教育,丰富品牌,提升中国职教国际影响力。2024年,学校委派4名模具专业教师赴越南、乌干达开展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为泰国开展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主题专场培训,为赴我校的8名科特迪瓦的骨干教师进行长达4个多月的摩托车维修技能培训等,总数达78人次。
四、结论
专业群以长三角模具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高端模塑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为“两翼”,构建“1+1+1+N”产教融合生态圈。在此背景下,积极搭建思政育人“大平台”,培养思政育人“大先生”,打造群内思政“大课堂”,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群的“12345”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该体系的实施路径在社会服务、师资建设、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并得到社会的肯定,且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报道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菲.基于劳动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实践与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5(2):13-16.
[2] 潘伟.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文化视域[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4(4):69-74.
[3] 孙杰.立德树人视域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22):100-105.
[4] 郭秉淑,陈俊臣,于博,等.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双驱动课程改革与实践初探:以“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4(23):53-56.
[5] 黄涛.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6):35-38.
[6] 朱洪雷,代慧.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5(1):69-72.
[7] 殷利,黄振贤,季卫霞.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指向与实践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27):28-32.
[8] 杨晓珍,施星君,毛海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能力内涵、评价与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1):139-145.
[9] 杨戏戏,王玮.“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理实向度[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5,39(1):15-21.
[10] 邓同生,汪志刚,张嘉艺.产教融合引领下的材料成型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4(50):65-6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