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

作者: 杨依依

“这张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天空驾照’,不仅让eVTOL从实验室飞进现实生活,更意味着我们头顶1000米以下的空域,正在变成新的经济战场。”

近日,广东、合肥的两家航空公司拿到全球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的消息传出,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这张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天空驾照”,不仅让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从实验室飞进现实生活,更意味着我们头顶1000米以下的空域,正在变成新的经济战场。

所谓低空经济,就是在离地面1000米以内的空域里“做生意”。它不是单纯的“飞上天”,而是一个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从无人机送外卖到“空中出租车”、从农业植保到低空物流,它的应用场景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低空经济的本质是向天空要效率。这片曾经被忽视的天空,如今成了直升机、无人机、eVTOL等飞行器的舞台。它们可以载着快递包裹、农药药箱,甚至上班族和游客,在楼宇间穿梭。黄山景区的无人机每天能运送约20吨物资,从深圳到珠海的“空中出租车”只需20分钟,上海外滩的观光直升机带游客换个角度看东方明珠……这些看似零散的场景,正汇聚出一个万亿级市场的雏形。

其实,这个新赛道的爆发早有预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我国无人机实名登记数量已超过220万架,渗透到物流、农业、电力巡检等多个行业。据统计,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2023年已突破5000亿元。到2030年,这个数字有望达到2万亿元。

近年来,中国也逐渐从“跟跑”变为“领跑”。亿航智能的载人飞行器成本只有国际同行的一半,连美国联邦航空局都来学习经验;合肥的“低空智联网”更是能同时管理3000架无人机。玩转这片天空,有了硬科技突破,也离不开政策支持。2021年,国家首次把低空经济写进发展规划;2024年更是将其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理解低空经济怎么赚钱,得拆开来看产业链。底层是硬核科技支撑:宁德时代的航空电池支持eVTOL更长的飞行距离和更高的载重量,5G通信技术让无人机在楼群中自动避障,北斗导航系统为每架飞行器装上“指南针”。中间层是飞行器的制造与运营: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市场份额,顺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常态化配送网络,全国低空飞行服务站数量5年增长3倍。最上层才是老百姓看得见的变化:深圳要求新建高楼预留停机坪,“空中出租车”成为日常出行选择,无人机电力巡检效率提升10倍。

这张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天空驾照’,不仅让eVTOL从实验室飞进现实生活,更意味着我们头顶1000米以下的空域,正在变成新的经济战场。

低空经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不止这些,它创造了一个“乘数效应”。建一个起降平台,能带动周边酒店、餐饮、维修等服务产业;开通一条低空旅游线路,能盘活山区旅游资源;推广农业无人机,能让每亩农田的植保成本从50元降到5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效率革命。云南用无人机给偏远山村送疫苗,时间从3天缩短到30分钟;深圳用“空中快线”疏导早晚高峰车流,相当于新建10条地铁;长三角的低空物流网络让快递实现“小时达”。这些改变不仅创造GDP,更重塑着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

对普通人来说,低空经济带来的变化可能更接地气。在深圳人才公园,花500元就能体验15分钟城市观光飞行;在湘西苗寨,无人机把腊肉直接送到游客手中;西藏日喀则地震时,翼龙无人机穿越暴风雪传回灾情;北京协和医院的急救直升机,15分钟就能跨越半个城区。

当然,这片新蓝海仍要穿越技术、安全和成本的三重“风暴”。现在的“空中出租车”坐一次要1500元,比飞机头等舱还贵;遇上暴风雨天气,无人机可能集体迷路;深圳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每秒钟要处理上千架次飞行数据,忙得不行。还有更现实的矛盾:小区居民集体抗议楼顶建停机坪,观光直升机被投诉噪声扰民,无人机配送员需要考6种资格证书……如何在安全和效率、商业和民生之间找到平衡,是这场“天空革命”必须跨过的坎。

低空经济的终极目标,是让天空像高速公路一样可规划、可收费、可运营。专家预测,到2030年,这个领域能创造约500万个新岗位。早高峰用APP输入公司楼顶的停机坪编号,预约“空中的士”;下班后无人机送来干洗好的西装;周末带孩子乘观光直升机打卡城市夜景……或许这就是5年后的日常。

从河运时代的水运枢纽,到高铁时代的交通网络,人类总是在突破空间限制。这张OC证书,就像百年前第一辆汽车的牌照,打开的是立体城市的新纪元。当无人机成为“空中跑腿”,当摩天大楼变成三维交通枢纽,低空经济不再是飘在天上的概念,而是重新定义“距离”和“效率”的实践。

编辑 董硕 / 美编 苑立荣 / 编审 张建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