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成焕,“攻如猛虎,守如泰山”

作者: 郭岭松

叶成焕,“攻如猛虎,守如泰山”0
叶成焕。

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是一支抗日劲旅,其首任团长叶成焕于1938年4月18日凌晨壮烈殉国,年仅24岁。2009年,他被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作家卞之琳在《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一书中写道:叶成焕向同志们说了这样一句诀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已完成我的任务,你们要好好地干。”

“誓不回家”

1914年,叶成焕出生于河南新县一个农民家庭,儿时读过几年私塾。15岁那年,他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年后加入红四方面军成为一名传令兵。

1932年,叶成焕随军进入四川,因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迅速成长起来,从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到师长、师政委等职。川陕苏区建立过程中,他率部作为先锋强渡嘉陵江,炮轰剑门关,血战芦山,作出突出贡献,成长为军中一员著名战将。

1935年长征途中,战斗勇悍的叶成焕因多次负伤,身体变得虚弱。即便如此,他仍想尽一切办法关心爱护战士。他把马让出来驮运弹药、行李,自己和战士们一道徒步行军,还亲手给战士们理发,深受广大指战员爱戴。

叶成焕为人正直,党性极强。在张国焘闹分裂中央活动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保护红三十一军参谋长李聚奎,使其幸免于难。后来,李聚奎在回忆录中提及此事,深情写道:“叶成焕严正指出‘这是犯罪行为,不能这么干’,才使我得以幸存。”

1937年9月6日,时任八路军772团团长的叶成焕率全团在滂沱大雨中参加了129师改编和誓师出征大会。他们将红军帽珍藏起来,戴上缀有青天白日徽的国民政府军帽,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

红军部队改编到国民政府军序列中,让这些与“青天白日”血战多年的勇士们一时难以接受。129师派组织部部长王新亭等干部深入772团各连队做思想工作。与此同时,叶成焕等团干部也下基层,与战士一起列队吃饭。陈赓旅长得知后,认为“他们自己以为是以身作则,实际上不免是十足的平均主义”,专门向叶成焕等人进行说明、教育。

此后,叶成焕一边紧抓全团军事训练和演习,一边加强部队思想和组织纪律教育。9月27日,772团召开军人大会。会上,援华医生马海德介绍了国际革命形势,陈赓通报了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坚定了大家的抗战信心。军事演习有效提高了部队的协同进攻能力,军人大会的召开则从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10月7日,叶成焕率全团数千将士在陕西韩城渡过黄河,高唱抗战救亡歌曲,奔赴抗日前线。

叶成焕,“攻如猛虎,守如泰山”1
772团干部在进行政治学习。
叶成焕,“攻如猛虎,守如泰山”2
八路军战士等待日军进入伏击圈。

三战三捷

10月19日,772团抵达平定县城附近,这时娘子关前线告急,指战员们恨不得立刻赶到前线。为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上级决定派772团袭击长生口的日军炮兵阵地。这是772团抵达抗日前线的第一仗,至为关键。叶成焕深知,此战不仅关系到部队荣誉,而且会对今后对日作战产生深刻影响,务必做到首战必胜。

10月22日一早,他亲自带领营以上干部及部分连排长,在距离日军不到1000米的高地上隐蔽观察一天,经过勘察和分析,决定由副团长王近山率三营作为主攻,一、二营负责支援。

入夜后,战斗打响,在三营猛攻下,日军龟缩在长生口村一个院落里负隅顽抗。正当战士们准备将其全部消灭之际,副营长雷绍康高喊一声“捉活的”。毕竟这是772团第一次与日军交手,指战员们以为日军会像国民党军一样,被打狠了就缴枪。然而,这次面对的是深受所谓“武士道精神”鼓动的日军,三营十几名勇士在呐喊声中倒在血泊里,残敌趁机逃跑。李聚奎回忆,此后每每谈及此事,雷绍康“都黯然地低着头,感到对不起牺牲的战友们”。

经过血战,772团首战告捷,彻底破坏敌炮兵阵地,毙敌50余人,缴获4支步枪、3匹骡子、1匹马以及一批军用物资。

此后,叶成焕率全团5天内打了3仗:10月26日、28日,在七亘村连续设伏,消灭数百日军;30日,配合771团在黄崖底一带击毙日军300余人。1938年2月中旬至3月底,他又率部先后参加二次长生口战斗、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史称“129师三战三捷”。

叶成焕和战士们赢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七七二团”的美誉。刘伯承、陈赓更是对叶成焕极为倚重,王新亭曾回忆:“多少次危急关键时刻,刘伯承师长和陈赓旅长只要知道是叶成焕在那里指挥战斗,紧锁着的双眉就会舒展开来。”

叶成焕,“攻如猛虎,守如泰山”3
在神头岭战斗中,日军残部负隅顽抗所占据的窑洞。

长乐村殉国

129师取得的辉煌战果令日军十分忌惮。1938年4月初,日军抽调3万余兵力,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对129师和太行山根据地发动“九路围攻”。15日,由南面侵入武乡之敌千余人,在游击队打击下于黄昏弃城撤退。129师抓住战机,以772团为左纵队,771团为右纵队,769团为预备队,紧追不放,于16日晨将敌军包围在长乐村附近。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日军很快派来增援部队,企图从戴家垴撕开一个口子,将被围日军解救出去。因负责防守此处的769团尚未赶到,刘伯承要求772团尽快派一支部队堵住口子。叶成焕立刻派772团十连跑步赶往戴家垴,该连同10倍于己的日军血战4个小时,全部殉国。幸好769团赶到,及时堵住了口子。下午3时起,日军援军陆续赶到,刘伯承意识到战机已失,要求各部撤退。

叶成焕要求部队先撤,自己站在一个高坡上看着部队撤退,并不时观察远处敌情。这时,殿后的八连连长尤太忠劝叶成焕一起撤离。叶成焕为保证部队安全,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仍向着敌人可能出现的方向凝神观察。尤太忠率领八连没走出多远,日军的一颗子弹击中了叶成焕头部。战士们抬着叶成焕往下撤时,他仍忍着剧痛问:“队伍!队伍呢?”王新亭回忆,“这是他留给部队指战员的最后一句话”。

接到叶成焕负重伤的消息后,刘伯承立刻赶来,“一见到躺在担架上的叶成焕,就俯下身子,双手颤抖着抱住他的头,连声喊‘成焕,成焕’,但已经失去知觉的叶成焕再也说不出话来”。次日,陈赓前来探视叶成焕,心情极为沉重,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彼已不能言语,入夜特甚,奄奄一息,状至危险,令我无法睡觉。”

18日凌晨1时30分,叶成焕光荣牺牲。噩耗传出后,全旅同志“为之恸哭”,“特别是他的勤务员,更是痛苦不已”,陈赓则“痛心之极”。下午,129师为叶成焕举行了追悼会。刘伯承亲致悼词:叶成焕等烈士的死是光荣的死、永垂不朽的死……我们更应该向烈士学习,为烈士报仇,向着他们未完成的事业突击,征服一切艰险和困难!

长乐村战斗前,129师已准备提拔叶成焕担任386旅副旅长。大战在即,叶成焕怎能放下部队,便对领导说:“还是打完这一仗再走吧。”没想到,战斗即将胜利之际,他却壮烈殉国。多年后,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叶成焕“于鄂豫皖时期参加红军,作战勇敢、沉着,善于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英雄团长叶成焕长眠于太行山下。129师的将士们掩埋好战友尸体,擦干身上血迹,为驱逐日本侵略者继续战斗。此役共歼灭日寇2000余人,迫使其他各路日军回撤,彻底打破日军围攻。

编辑 苏睿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张建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