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贾李兆基

作者: 高慧超 陈晓平 郭聪聪

3月18日,恒基兆业地产刊出一份讣告。

“本集团之创办人及本公司之执行董事李兆基大紫荆勋贤,痛于二零二五年三月十七日与世长辞。”

官方讣告,对李兆基的评价非常简短,赞其“待人接物的态度及独到的投资策略”,赢得大量称颂,及在商界于香港的贡献,也重点赞誉其为一位备受尊崇的慈善家。

陈述简洁,非常符合这位商业巨擘的低调。

李兆基7岁学习经商,携带千元自广东顺德闯港,成为地产圈的龙头之一,又在股海博得巨额收益。2月下旬,《福布斯》更新香港富豪榜,他仍以2277.6亿港元身家,稳居次席。

他是一名眼光锐利、处事果断的商人,也是一位慷慨乐施、充满智慧的慈善家,能获颁授“大紫荆勋章”荣誉,足见其在政商各界的认可度。

财富帝国

在香港,李兆基的财富,常年屈居第二,大体可与李嘉诚比肩,其个人以及产业,对大众来说则相对陌生得多。

客观说,他所创立的恒基系,业务格局较长和系要小得多,主要为酒店和能源,且多分布在大中华地区。

官网称,其所缔造的恒基兆业地产集团,有约9000名全职雇员,共有7家独立上市之公司。真正重要的,只有恒基地产和香港中华煤气,两家都是千亿级市值。

其中,恒基地产2024年营收约253亿港币,净利为64亿港元,总资产为5312亿港元;香港中华煤气,年内营业额为555亿港元,净利56亿港元,总资产1582亿港元。

两家的合并营收,刚好在800亿港元左右,合计总资产则为6000多亿港元,其余香港小轮、美丽华酒店、恒基兆业发展、港华智慧能源等,或规模体量有限,或已并表旗舰,并没那么显耀。

李家生意的厉害之处,在于收益稳定,且资产厚实。

例如,2024年,恒基地产在香港所收租金,高达68.42亿港元,单单持股40.77%的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一年收租即有16.27亿港元;在中国内地,一年能收租20亿港元以上。

其家族在港还囤有大量土地,可坐享巨额的增值收益。

据披露,恒基所持有的新界土地储备,约4200万平方尺(约5820亩),为香港拥有最多新界土地的开发商。2024年,因政府收回其新发展区等若干土地,就带来税前盈利约33.61亿港元。

其家族燃气生意,固然没有暴利,过去10年,年盈利一直稳定在50个亿以上。

李兆基也经营酒店、轮渡等生意,多局限在本港,并不知名,现金也非常充盈。这样的配置,且负债有限,足够穿越周期。

截至2024年,旗舰恒基地产的净资产,高达3400亿港元,官方披露家族持股比例高达72%,这部分净资产就达2000亿港元以上。

无奈增长性有限,市值较低,整个公司仅1000亿港元出头。

公开上市公司部分,只是李兆基财富一部分。

从2019年以来,恒基地产分红政策非常稳定,一年分红两次,合计每股1.8港币,其家族每年预计可分得超过60亿港元,五年来就超过300亿港元。

1970年代起,恒基系几乎从未停止分红,已快50年。单单分红,李氏收入的现金,可能就有千亿之巨,滚动积存,数目非常庞大。

“股东贷款一向为本集团的稳定资金来源。”根据财报,截至2024年底,股东给予恒基地产的贷款总额,达662.15亿港元,这都是李兆基的私产。

他还有“亚洲股神”之称,资本市场获利颇丰。

最知名的一笔操作是,他从2004年起,以500亿港元逢低入市,2007年高点时撤出,一般猜测,其获利有千亿港元之巨。

由此推算,李兆基实际身家,甚至可能超过《福布斯》杂志的预估,只是大量财产犹如冰山隐匿在水下,外界无从得知。

“本钱厚,心就定,头脑清晰 ,进退有据。” 他坐拥足够资本,各项运作自然游刃有余。

天生商人

2008年2月,李兆基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讲话时,给过台下青年学子四个建议:

刻苦耐劳,勤奋努力;经济未定,不宜早婚;要有第一桶金,以钱揾钱;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这是他的人生经验之谈。

李兆基勤勉、精明、富有洞察力,加之时代风云际会,共同成就了巨富传奇。

1928年2月,他生于广东顺德,长在一个富裕的银号家庭,在家中排行第四,后人称为“四叔”。

“小的时候对买卖就很清楚,从一买一卖里面赚取差价。”他自述,7岁就开始在父亲店铺打工,跟着一帮大人做事。

当时,其父立下一个规矩,要数好所有的银纸(纸币),分门别类整理好,才能吃饭,他就每一天都帮忙数银纸,点存好美金、港币、四行通钞等币种。

“肚子饿想吃饭,就要帮手,就这样,习以为常。”他自述,自小就有勤奋工作的意识。

1948年,20岁的李兆基带着1000元港币到港闯荡,利用儿时熟悉货币兑换的优势,在几家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生意,很快赚取到第一桶金。

其后,他又转行从事五金生意、进出口贸易,扩大本钱,开拓商业网络与人脉。

1958年,李兆基联合多名好友合资成立永业公司,进军地产,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方式,大幅降低购房门槛,在业界一炮而红。其后,他联手郭得胜、冯景禧,改组创建“新鸿基”,后者迄今仍是香港地产的执牛耳者。

只是,李氏不愿屈居人后,1975年自创恒基兆业,独自打拼。

恒基地产为后来者,李氏以差异化逆袭,他没有去抢拍土地,而是另辟蹊径,以“乙种换地权益书”,大举购买新界区农用地,彼时在全港坐拥最多农用地储备;又大力收购旧楼,将其改建出售,打造马鞍山新港城、将军澳新都城等名盘,获取巨额收益。

“旧楼改造,利润很高,不是每个人都懂这个生意。”

李兆基在接受访谈时总结,恒基地产长处,就是具备全面知识和能力,从区域规划到具体地块特征,他自己明晰所有细节,尤其对于香港建筑条例了然于胸。

人家告诉一栋楼的门牌号码,他一看图,不用到实地去,就知道地块的价值,以及相应的配套情况,一块区域的马路宽一点,或是马路多一条,他都能折算到地价里头。

“当他们拿给我一看,我就清楚知道这幅地有没有用,值不值得买,应该用什么价钱买,会赚多少钱。”

当年,要出手竞拍的人,往往不甚了解区位特点,就要多处打听,决策难免拖沓;李兆基则可即日做出决定,抢先拍板报价,抢到大量先机。

1981年,他率领恒基兆业地产借壳上市,一举募资10亿港元,独自在香港地产界站稳脚跟。

由此,李兆基生意一路腾飞,与长江实业的李嘉诚、新世界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并称为香港地产“四大家族”。无奈,香港房价其后冠绝亚洲,四人也招来大量诟病。

押注内地

李兆基来自广东顺德,与内地保持着天然的血脉联系。

1978年起,他凭借敏锐嗅觉,意识到改革开放巨大机遇,果断出手,将恒基兆业巨轮稳稳地驶进这片汪洋大海。

1980年,他与胡应湘、李嘉诚、郑裕彤、郭得胜一起,投资兴建广州的中国大酒店,5大富豪共同投资20亿,仅仅用5年时间,就收回成本,随后就将酒店无偿捐出;李兆基个人,联合利铭泽等人一起投资花园大酒店,于1985年开业。

两宗投资,也让他得以充分感知内地市场的潜力。

1990年起,恒基兆业大举进军内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均有大笔投资,如北京恒基中心、上海“不夜城”等大盘项目。

他在访谈时坦承,进入内地是个学习过程。

“我们要依靠当地人帮我们卖,他们一边赚取佣金,一边赚取差价;买地的时候,有很多当地的法律,当地期楼的手续,我们都不明了。”

其后,恒基在内地开发项目,偏爱与当地企业携手,联合作战。如在上海,与旭辉控股合作的恒基旭辉中心、恒基旭辉天地,与上海地产集团一道打造的新岸商业中心,均非常成功。

公开资料披露,2024年建成的11个内地住宅项目,只有1个项目100%由恒基地产独资,其余多数占股50%。

截至2024年底,恒基地产在内地,持有建成收租物业组合,高达1300万平方尺(约合144.44万平方米),且在15个城市拥有土地储备,合计建筑面积约1058万平方尺。

李氏在内地的更大生意,其实在低调的能源领域。

早在1994年,他就率领香港中华煤气,开拓内地天然气事业,至今已整整30年。

据披露,其在内地城市燃气项目总数达322个,分布于23个省级地区,客户总数达4249万户,能源业务在内地营收,高多426.26亿港元,大体是香港业务体量的4倍。

李氏家族在内地的能源业务,伙伴网络非常庞大,其已全面启动与国家管网、三大油公司的“1+3”战略合作,构建“海气+陆气”双气源格局;也大举发展生物质天然气项目,已在苏、浙、鲁、川等省落地,推进“氢进万家”天然气掺氢项目,以配合“双碳”落地。

这些举措也显示出,李兆基及其后人,愿意将其事业融入到国家战略中来。

李氏在投资领域,也广泛涉足内地头部公司,且有着审时度势的精准操作。

2004年,李兆基安排500亿港元,主要从事股票投资,标的就以中资股居多,在低点大幅买入过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电力、中石油等众多头部央国企股票。

外界推测,此一战其获得超过千亿的回报。

“那一两年间,每只股都升了几倍。国企来香港上市,很多股十倍的也有。”李本人一度谦虚拒绝“股神”称谓,从解释中,也足见其获利的丰厚。

李兆基处事淡定,善于在大风大浪中看准机会,或与他长在内地,且经历过大时代的磨砺有关,这些因素赋予其超常的定力。

投资为善

坐拥千亿级巨富,李兆基并未沉迷于财富带来的荣耀,依旧行事低调,生活节制,将大量财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李氏有着自己的慈善观,他认为,慈善与投资一样,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将钱花在刀刃上,以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例如,2006年起,他以李兆基基金名义出资,推动“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及乡村医生培训”,在农业、建筑、制造业等20余个领域提供培训帮扶,协助农民脱贫,提升乡村医生的技能。

项目开展以来,历年累计捐款额超过4.3亿元,其成功培训超过123万名农民,就业率超过93%,并培训1.1万名乡村医生,捐建900多所农村医疗站及1所儿童福利院。

“以一家三口计算,等于间接令三百四十万人受惠,以我一人之力帮到那么多人,很正确,很值得自豪,心也可以很安乐。”李兆基欣慰地说道。

他尤其重视教育投资,认为教育能带来深远回报,影响无可估量。

1981年10月,香港工商界组织了一个访问团,前往北京和西安观光,李兆基为团长,团员畅游大好河山,目睹中国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之景象。其间,也有高层接见访问团成员,十分感叹人才的短缺。

返港后,李兆基即和13名团员发起,于1982年4月成立“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李本人为信托理事会主席,主要赞助内地各项教育及培训,他本人每次捐款都在数百万元以上。

据官网披露,培华至今已累计资助、主办或协办750多个项目,以短期培训班为主,受益人士超过125.8万人次(含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

在教育支持方面,他在家乡顺德多次捐资,也向国内多所顶尖高校捐赠,合计超过港币10亿元。其辞世后,北大、清华、复旦先后发布长篇讣告,以表悼念。

上一篇:
下一篇: 外商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