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会国际长跑

作者: 韩璐

“我们治疗的不仅仅是病,更是病人。”

接受《21CBR》专访时,项乃强一直在强调这个观点。

项乃强是一名美籍医师,在神经外科及脊柱外科领域享有盛誉。他也是嘉会医疗管理执行委员会主席,参与了嘉会国际医院从立项、筹建到开业的全过程。

嘉会国际医院在2011年中美经贸合作论坛上立项,是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冠名的上海首家三级规模综合型国际医院,于2017年开业,2024年 实现盈利。

对一家大型综合医院来说,短短7年就能盈亏平衡,实属不易。“去年对嘉会来说是重要的里程碑,但外部环境一直在变化,日常还有很多难题要一一攻克。”项乃强表示。

目前,嘉会医疗旗下的综合性国际医院仅落户上海,项乃强对记者表示,眼下并不急于扩张,内部运营的精细化,还有漫长的过程。“我们一直准备着下一站,只是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国际布局

某种意义上,嘉会国际医院的诞生,是国家和上海深化医改、鼓励多元化办医的标杆产物,2011年就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及美国联盟医疗体系开启长期战略合作。

医院的名字,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冠名,强调“国际”二字。嘉会成为上海首家三级规模综合型国际医院,也是沪上首批高水平社会办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之一。

上海是我们的首选,在沪定居或来沪旅游的外籍人士较多,由此带来更广泛与多层次的就医需求。

伴随老年化程度的加深和中产阶级健康意识的提升,国民医疗健康需求在快速增长。

当时,中国有超过2500家三级医院,占全国医疗机构数量的千分之二,却承担了20%的总问诊量,虹吸效应愈发明显,且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医疗需求。

我们与公立医院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合作关系。

嘉会的初衷是希望借鉴国外医疗体系的经验,结合中国本土情况,建设一个综合的立体化医疗网络,涵盖综合三级医院、诊所网络及数字化医疗。

一来可以满足国内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医疗需求,成为公立医院的有力补充;二来吸引更多海外人士来华工作与生活。

我们选址在徐汇区,请来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NBBJ做设计,麻省总医院来指导,历经6年时间,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总体设计上,沿用了麻省总医院的构想。

2017年,嘉会国际医院正式投入运营,占地3.2公顷,已开业的一期共有246张病床。现在二期地基已完成,建成启用后,总床位数将达到500张。

院内现有近300名全职医生,其中约80%拥有中高级职称,近20%为外籍医生,全职护士400多人,还有超过150位技师。我们还与200多位来自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及国外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紧密合作。

嘉会不是平台医院,本身就是一张外资综合医疗的名片。

目前,嘉会国际医院的单体年门急诊量达60万人次,为来自180多个国家的超过50万家庭提供国际水准医疗服务,其中三成为外籍及港澳台人士,占上海外籍总人数近半。

多科会诊

我们的理念是打造一个高水平、高水准的外资医院,因此没有做专科医院,而是做一家综合医院。

有些非公医院侧重日常问诊或者简易手术,而在嘉会,3~4级难度的手术占比超过四成。

我们强调患者的体验、疗效和安全。嘉会内部有质量安全部门,设有事件上报程序,全院所有人发现问题都可以上报,质量安全部门会追溯每个环节。

嘉会的医生除了医术过关,还要学会和患者沟通,给予情绪价值。

医生治疗的不仅仅是病,更是病人。不同科室之间,医生也有不懂的地方。患者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讲解,而不是三言两语就被打发了。

这也是我觉得目前AI不能取代医生的原因,每个患者的病情不一样,例如良性肿瘤是否需要手术,什么年龄适合手术,以什么方案进行,这些个性化的需求都要一事一议,AI很难在复杂的诊断和病患沟通上取代医生。

我们在医院的整体规划、运营管理、临床研究、医护培训等领域,与麻省总医院深度合作,全面引入麻省总医院的临床管理经验,打破科室壁垒,以患者为中心,全面实行MDT(多学科诊疗)模式。

我们希望一次挂号解决多个问题,在就诊流程上,患者预约后,可以通过case manager前置沟通,以及汇总过往病历与影像检查资料,患者在就诊当日可完成诊断、治疗甚至首次康复干预。

在科室的设置上,实现多科室联台手术及一站式健康管理,例如联动营养科、心理科、康复科等。同时,我们也通过与公立医院专家及海外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实现院内院外高效联动,减少患者奔波,提升治疗效率。

目前,嘉会的特色优势学科包括国际肿瘤中心、骨科与运动健康管理、妇儿及辅助生殖医学、急诊与危重症管理、全科与健康管理等。

以肿瘤为例,公立医院大部分肿瘤患者都在外科,肿瘤专科医院一般会根据不同的位置来做分科,放化疗又是单独的科室。

嘉会的肿瘤中心,覆盖了基因筛查、诊断、治疗、外科手术、放化疗等全病程管理,患者从病理确诊、治疗方案设定到之后的放化疗,都在肿瘤中心完成。由多学科医生共同会诊后,根据国际肿瘤诊疗指南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

我们还有国际肿瘤专家委员会(Tumor Board),与美国麻省总医院、哈佛医学院等合作,针对一些疑难杂症或者患者希望了解的海外先进诊疗方案,提供相应的远程服务。

对很多机构来说,MDT很难实现,因为涉及太多部门。嘉会是通过“中心”的建立,由case manager负责统筹安排。

以骨科与康复中心为例,不只是骨科,还有康复和物理治疗,配有非常专业的作业治疗师。

在美国,神经外科医生也会处理非常多的脊柱问题,所以我很清楚,脊柱手术不是终点,之后的康复和物理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基于这个认知,我在嘉会打造了该中心。

类似的概念,也造就了嘉会妇儿医学中心,从IVF辅助生殖、产科、新生儿科、儿科到妇科,都可以在妇儿医学中心完成。

这些多学科会诊、一站式服务,从嘉会建院开始就做了设计,包括就诊的动线、区域的划分都按照中心进行设计。

在支付上,很多人把私立医院和国际化医疗,与高端服务、价格昂贵画上等号。嘉会并不是一个专为外籍人士服务的医院,我们在商保定位里,属于“非昂贵医疗机构”,也支持医保、沪惠保、商保等多样化支付模式。

针对一些相对标准化的治疗项目,例如生产、甲状腺手术等,我们会提供套餐价格包,供患者选择。

近年外籍人群的比例下降,本地患者比例相应增高,尤其是异地患者就诊数明显增长。同时,海外来华就医数量有所增长。

2023年,在嘉会国际肿瘤中心李华主任的带领及多学科团队协作下,国内首例阿基仑赛注射液CAR-T的外籍淋巴瘤患者,在嘉会完成治疗并出院,达到完全缓解。

之后,又有众多癌症患者在嘉会接受CAR-T治疗,并回归正常生活,其中80%为港澳台同胞及外籍患者。

稳步求索

嘉会的定位是一家医教研一体化的社会医院。因此,嘉会整体学科的发展,一直在顺应社会的变化。

比如,今年春节期间是流感高发期,嘉会的儿科非常忙碌。2022年疫情期间,我们的急诊与ICU则接诊了大量老年人,创下了0停诊0感染的纪录。

近几年,产科的就医人数略有下滑,而随着户外运动人群增加,运动医学的就医人数在提升。

嘉会是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的官方医疗合作伙伴,在运动医学方面,我们很多时候会通过保守治疗甚至中医的推拿、针灸,让患者非必要不手术,所以我们的手术比例不高。

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如果唯利是图,可以提高手术率,但嘉会没有股东方的盈利压力,也没有上市压力,我们只需要对病人负责。

不光做临床,嘉会也在做教育。

2016年,嘉会医疗就成立了J-MED(嘉会医学研究和教育集团),并独家运营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平台“NEJM医学前沿”,拥有超过80万用户。

我们与欧洲肿瘤外科学会(ESSO)、上海中山医院联合制作国际期刊《Clinical Surgical Oncology》,建立肿瘤外科学技术交流、应用与转化平台。

迄今,嘉会累计输送了临床和管理团队人员1000余人次,到美国波士顿进行培训和进修。麻省总医院也定期指派顶级专家来嘉会,开展学术交流、科室建设及临床研究指导。

2025年依旧有很多挑战,我们会做好自己,确保安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与良好的就医体验。医疗讲究口碑,嘉会目前的用户满意度达96%以上。

去年,国家扩大外商独资医院试点,实际上10年前,嘉会就是开放外资办医的最早受益者。

我们期待出台更多利好细则,直接减少实操层面的阻碍。

比如,在监管层面,能否对非公医疗进行分级监管,对外资医院的管理,有更多政策支持。

在医疗人才引进上,外资医院与国内三甲医院的合作是否受限?护士、技师等人才的短期来华执业许可政策会否进一步放开?外籍医生的职称认定和资质评价的评审流程能否简化?

目前外籍医生在国内只能做主治医师,我们引入的哈佛医学院教授,也受制于职称认定,影响到在国内行医和手术的资格。

在临床试验与研究的开展上,嘉会国际医院已于2020年完成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但涉及血液样本的采集、检测等,仍会因为外资身份而受限。

外资医院在国内的求索之路还很长。

我们的立体化医疗网络建设已覆盖1家国际医院,6家诊所(上海、苏州、杭州、深圳、香港),同时设有互联网医院。

我们相信,做一家医院的目的是治愈患者,嘉会走过7年才有现在的成绩。

医院精细化运营是个漫长过程,扩张的前提一定是我们做好充分准备,能够肩负起这个责任。

上一篇: 德达新纪元
下一篇: 百汇加速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