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 毕照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为更好宣传并推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唱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音,《经济》杂志特别策划“十‘新’看中国式现代化”系列专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维、新特色、新突破、新期待、新载体、新路径、新机遇、新变革、新战略、新作为,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共同推出“十‘新’看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理论文章,激发思想共鸣,凝聚奋进力量。本期推出本组系列理论文章的第五篇《新战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飨读者。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必须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推动各项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结和运用“六个坚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要求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运用和创新发展,构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宝贵的理论与实践指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党对改革进程的引导作用使得改革能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确保改革走在人民期望和时代发展的前沿,确保党和人民始终站在历史的正确一方。同时,党的领导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核心力量,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调动各方资源,促进改革中的多方协作与配合,推动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的成功落地,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和持续推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改革的进程中,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的重要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聚焦民生、关注公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展现为发展依靠人民,突出强调改革必须依靠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新时代的改革中,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是改革的受益者和推动者。无论是经济改革中的创业创新,还是社会改革中的社会治理,都需要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坚持守正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标识。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要坚守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也要不断在实践中推进各方面创新,适应时代变化,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守正,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守护,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创新则是在守正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和变化,推动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主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制度建设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广度和稳定性。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时,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和规范发展方向,避免改革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碎片化,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性和连贯性。由此,改革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短期经济增长的数字上,更在于是否能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制度安排,确保改革成果能够持久保持并不断巩固。只有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将改革措施纳入法治轨道,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律框架来保障改革措施,这样才能确保改革不会偏离法治的轨道。同时,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措施的信任和认同,避免改革过程中出现社会矛盾和冲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治理效率,还能增强改革的公信力和合法性,最终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

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多个领域的调整和改进,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牵涉多个领域,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在改革过程中,如果不加强领域间的协调合作,容易出现改革进展不均衡、政策效果不互补的情况。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项改革的成效常常受到其他领域改革的影响。如果不站在系统的角度去统筹考虑,很可能会产生片面性或局部性的问题,导致改革不协调或脱节。因此,必须坚持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各项改革措施,确保它们能够在政策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形成合力。同时,坚持系统观念,从长远的视角出发,考虑到改革的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

“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内涵丰富、全面系统,不仅紧密相连、相互支撑,而且深刻体现了系统性、全面性和战略性的改革理念,涵盖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引,构成了新时代改革的理论框架和行动纲领。

系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单一领域的突破,而且是涉及各个领域、贯穿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从宏观层面来看,改革的深度融合实际上是一种跨领域的复杂协同,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都进行系统性调整,进而在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维度中达成有机的统一。因此,改革的核心目标不仅是推动某一方面的进步,而且是通过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形成内外部的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各项改革措施在具体领域中精准施策,还要统筹各方面的改革力量,确保各项政策、制度和机制能够在同一个战略目标下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形成有机整体的制度合力。

深刻认识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体两面,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共同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一方面,必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创新,在应对特殊历史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国际环境和人民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保持制度的与时俱进、有效应对复杂环境的挑战,成为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要求制度与实践保持良性互动,表现为实践的发展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前沿动力,而制度创新则为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两者互动推动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仅是制度的完善,还要求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展现为国家在面对复杂局面时的应变能力、预见性和决策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治理模式,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国家及其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国际政治博弈等新挑战时具备更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协调能力。由此可见,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反过来也会推动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决定》明确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这“七个聚焦”,全面勾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高度概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七个聚焦”的提出,不仅是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关键领域的精准聚焦,更是在战略层面上揭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全局性考量。这七个方面并非独立的改革目标,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协调运作的整体性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改革的任务被细化为多个重要领域,每一个聚焦背后都蕴藏着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和重要挑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制度创新的推进和不同领域的深度协同。

“七个聚焦”实际表现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统领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方面部署改革的分目标,使各领域改革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既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又能够相互支撑与共同协调形成合力。具体而言,“七个聚焦”要求跳出传统的单一领域的思维模式,转而从全局的角度审视改革的整体布局,认识到每一个聚焦都不仅仅是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这是因为,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还是生态文明、安全等领域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推动其中一项改革往往会牵扯其他领域的变革。因此,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必须在更高层次上相互协调,确保各项改革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凝聚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决定》最后落脚于“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以此深刻揭示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核心作用,明确了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与历史作用。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不仅保障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涉及经济建设,还包括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党通过协调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力量,确保了各项政策能够在多层次的协同下顺利实施,推动实现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补充、协同推进。具体而言,党的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表现为政治领导、思想引领与组织领导。党的领导首先表现为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政治领导地位,通过强化党对重要决策、关键环节的领导,确保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始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了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特别是主导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方向,确保了每项改革实施的正确方向。思想引领表现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确保改革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稳步推进。党的组织领导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实现从党内的决策机制到党对地方和基层的领导等组织层面的领导作用,确保了各项改革措施从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落地,以此实现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导权和落实能力。